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更是源远流长,光彩照人。
古建筑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负载着民族的精神。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国家人民的重要标志,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是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古建筑防火的必要性
1.古建筑起火,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除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外,在建筑物内一般都藏有大量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对研究历史、宗教、天文、星算、医学、文化、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古建筑是某一地区、某一时代文化发展的标志,代表了当地特有的奇迹。它能反映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形象地说明历史的渊源和脉流。古建筑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能给予后人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
3.古建筑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匠师的智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等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极好见证。古建筑及其独特的几何形体,具有一种整体的美感,有人把它喻为“凝固的音乐”。我国古建筑除了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外,还往往是文物荟萃之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还有大批瓷器、漆器、玉器等摆件,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具有极强的文化欣赏价值。
4.古建筑还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许多古建筑现已被作为博物馆、旅游点,同各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成为风景名胜,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给国家增添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古建筑为城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建筑的特点
1.形式多样
建筑形式多样,结构复杂是古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形、六角形、曲尺形、十字形等。有的外形是重檐三滴水,外表面窗层多,内部楼层少,有的外形是斗拱飞檐外露,翼角反翘,四周长廊环绕。其构造有的内部复屋,进深大,层次多;有的楼层之间夹有暗层,屋顶架梁,横平竖直,组成骨架,呈露于内;有的殿堂内有天井,直通建筑顶端,中间楼层,用栏杆围护,楼梯设在两侧夹道或暗室之中。这些古建筑形状的共性问题是:大量木结构外露,发生火灾时为火势迅速蔓延提供了条件。
2.空间高,跨度大
古建筑空间都比较高,一般在5~10m以上。跨度也大,许多建筑物中间无分隔物,形成较大空间。
3.装饰繁缛
一些古建筑为了表现其豪华、庄严及其艺术效果,往往用窗、隔扇、槛框、花罩、天花、藻井等,把建筑物内的空间填充起来,并在这些构件上施以彩绘,镶饰金、银、铜、珠玉、贝、锦绣、地毯等。
4.榫卯结合
古建筑中常用的各种榫卯达20余种,有垂直构件(柱子)的套顶榫,垂直与水平构件拉接相交的燕尾榫等。古建筑能持久牢固地巍然屹立,历经千年不倒,显示了榫卯结合的重要功能。
5.斗拱繁多
斗拱是宫殿、楼阁、庙宇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构造形式。斗拱的主要作用是承托梁枋,支撑屋檐,挑出承重,并将屋面上的荷载传给柱子,成为屋顶和屋身平面上承重的过渡构件。斗拱有内外檐式、上下檐式、柱头、柱间、转角、平坐等形式。
三、古建筑的火灾特点
1.温度高,燃烧迅猛
古建筑的构件多用木材料,一般都是采用松杉、楠、柏、香樟等含油质木材制做的。干燥、加之涂刷油漆,使古建筑犹如架空的一堆干柴。此外,还有其他可燃材料,如字画、垂帷、幔帐、柱锦、飘带、天帐等纺织品。在寺庙建筑内还有香火、蜡烛、酥油灯等,都极易燃烧,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物的木质构件析出大量的可燃气体,再加上门窗多,空间大,空气充足,急速形成火焰状态燃烧。其他可燃物相继着火,室内温度急剧上升,温度高达1200℃以上,以致燃烧非常迅猛。
2.容易出现“火烧连营”
我国的古建筑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进行布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建筑传统的一大特色。但从消防的观点来看,这种布局方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危险性。
在布置上,基本采用“四合院”和“廊院”两种形式。“四合院”形式应用最广,这种形式将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两侧布置次要建筑,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我国的古建筑基本上都采用这种庭院,单座古建筑很少。因此,所有的古建筑,几乎是殿宇林立,楼阁相望,飞檐交壁,栋楼廊衔,基本上毗连成片,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距离,建筑密度极高,加之古建筑类似“炉膛”的利于燃烧的结构,任何一处火情都可能祸及整座建筑。如果其中一处着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扑救,毗连的木结构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甚至会使整个建筑群体全部烧光。明清两朝,有记载的火灾就有50多起。
3.扑救困难重重
我国的古建筑,不仅容易发生火灾和发生火灾后容易蔓延扩大,而且在发生火灾时,一旦蔓延开来,人们往往束手无策,扑救非常困难。远离城市,没有消防施救力量的古建筑如此,就是在拥有现代化消防施救力量城市里的古建筑,一旦起火,也是损失惨重。如1984年4月,昆明筇竹寺后殿华严阁失火,消防部门及时派出10辆消防车,70多名消防人员进行扑救,虽经几个小时的奋力扑救,终因火势太大,难以控制,华严阁全部烧毁。
4.屋盖先塌,墙柱后倒
古建筑发生火灾,其倒塌规律是屋顶先倒,墙柱后倒。因为古建筑火灾,往往是先向上蔓延,是因其屋盖的屋架、桁、椽等构件截面积较小,而梁柱截面积较大。火灾时,古建筑整体倒塌的时间较长。古建筑的木质构件截面愈大,距离倒塌的时间愈长,在扑救火灾时要注意构件截面大小,做好倒塌时间的预测,争取在倒塌之前消灭火灾。
四、引起古建筑火灾的原因
1.木质建筑,极易燃烧 大多数古建筑都是木质建筑,木材经过一百多年或几百年的干燥,成了极易燃烧物品,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火灾载荷远远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火灾负荷量,火灾危险性极大。再加上古建筑一般都有油漆彩绘以及屏风、挂画垂帘等大量可燃装饰,一旦失火,室内散热差,温度升高快,很容易引起轰燃。
2.人为火灾隐患较多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类假期的不断延续,旅游和宗教活动越来越频繁,寺、庙等古建筑逐渐成为人们游玩和观光的胜地。一些游人吸烟后乱扔烟头,举行大型宗教活动时僧侣、小孩燃放烟花爆竹等都可能引发火灾。如1992年9月19日,扬州市旌忠寺藏经楼就曾因遗留烟头引发火灾。另外一方面是古建筑内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用电,有些私拉电线,大功率用电器的使用,电线老化等问题也可能人为引发火灾。如1981年9月20日,扬州市“卢宅”火灾,就是由于古建筑中生产工人违章作业所酿成的。
3.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古建筑火灾
现有的古建筑一般都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用作防雷保护,但不少设施由于环境湿度大,锈蚀、损坏严重,又几乎都没有定期检测维护,雷击时很难发挥作用。许多古建筑架空线路在引入建筑时,均未安装避雷装置,极易被雷电波侵入造成失火;一些古建筑群不断地改建扩展,但单体建筑防雷接地之间没有作统一协调,易于造成雷电反击等火灾事故。如1969年9月,河北省避暑山庄的普佑寺,因未安装避雷设备,遭雷击起火。
五、古建筑的防范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古建筑管理与使用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确定一名行政领导为该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2.严格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巡查措施
古建筑管理与使用单位应严格古建筑内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古建筑内的用火、照明用电、包括香火炉的设置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规定,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管道。在重点要害部位,应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古建筑内点蜡烛应尽量改用小功率灯泡代替,烧香、焚纸应在室外避风处进行,并设置专门的香炉。
古建筑内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的安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古建筑还应尽可能都安装防雷装置,落实防雷措施。
古建筑范围内堆放有柴草、木材及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应尽早将其搬迁。古建筑内或是外围毗连古建筑的范围,搭有临时建筑,破坏原有防火分隔和防火间距的,应坚决拆除。古建筑中重要的木构件部分、重点保护部位与古建筑内悬挂的各种棉、麻、丝、毛纺织品饰物和帐幔、伞盖等,应进行防火阻燃处理。除此之外,古建筑还应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置。
3.完善消防设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由于大多数古建筑受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火灾后,不能完全依靠消防队赶来扑救,还必须完善自身的消防设施,以使火灾在初起阶段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中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古建筑内安装消火栓,配置消防灭火器材。郊野、山区中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缸,保证消防应急用水,以便发生火灾时使用。天然水源旁的古建筑还应修建消防码头,供消防车停靠汲水。
通常情况下,古建筑群应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开辟消防通道,消防通道最好成环形。此外,古建筑内还应按要求配置相当数量的轻便灭火器,有条件的古建筑应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和灭火装置,当在上部安装水喷淋系统有困难时,可在地上安装固定的高压水枪自动出水灭火装置。
4.对古建筑进行防火技术处理,降低发生火灾概率
对已建的柱、梁、枋、檩、椽和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在木材的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造成一层保护性的阻火膜,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阻滞火灾迅速蔓延。
尽可能地解决防火间距和分隔。扩建、改建、维修的古建筑,设计时要注意防火间距。原有的古建筑周围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必须拆除,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防火间距,可按具体情况建立防火墙,实行防火分隔。同时,在不影响古建筑整体景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修缮消防车道,以利于火灾扑救。
六、灭火注意事项
1.保护文物
(1)对即将受到火势威胁的文物,争取时间进行疏散,及早脱离险境,参加疏散的人员应注意要依靠所在单位的职工,严防不法分子趁火打劫。
(2)对起火部位的文物,或存放文物地方的通道已被火封堵,消防人员应配戴防护用具,在水枪的掩护下强行攻入,抢救文物。
(3)一些怕水文物集中的地方起火时,尽可能采用干粉、1211等灭火剂,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水;即使用水,也避免用直流水,以免将文物冲坏,应尽量使用喷雾水。
(4)对一些不能疏散,又必须用水进行施救的重要文物,如雕塑、壁画等,应用石棉毯或经过防火处理的蓬布严密遮盖,既防火,又防水。这方面所需的专用器材和遮盖物,应在平时做好准备。
(5)对古遗址、古墓葬地面保护性建筑起火,宜用喷雾水枪施救,切忌用强水流冲击地面,严禁包括消防人员在内的抢救人员进入遗址保护区,以免遗址地面形状被水流冲击和人员践踏而遭到破坏。
(6)疏散出来的文物,必须放置安全地点,派专人严加看管,防止丢失。
2.火场供水
(1)没有消防管网供水的地方,必须充分利用现场和附近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力争供水不间断。
(2)充分利用洒水车、火车机车和其它可用来运水的工具,积极组织群众用传水桶、水盆的方式供水,以应急需。
(3)消防车不能接近的古建筑,除组织消防车长距离供水外,应用手抬泵深入火场,利用就近的水源直接供水,或采用手抬泵与消防车联合供水的形式,要准备高架式射水装置。
古建筑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细心全面地做好古建筑的防火安全工作,有效防止古建筑火灾的发生,为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古建筑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负载着民族的精神。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国家人民的重要标志,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是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古建筑防火的必要性
1.古建筑起火,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除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外,在建筑物内一般都藏有大量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对研究历史、宗教、天文、星算、医学、文化、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古建筑是某一地区、某一时代文化发展的标志,代表了当地特有的奇迹。它能反映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形象地说明历史的渊源和脉流。古建筑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能给予后人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
3.古建筑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匠师的智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等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极好见证。古建筑及其独特的几何形体,具有一种整体的美感,有人把它喻为“凝固的音乐”。我国古建筑除了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外,还往往是文物荟萃之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还有大批瓷器、漆器、玉器等摆件,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具有极强的文化欣赏价值。
4.古建筑还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许多古建筑现已被作为博物馆、旅游点,同各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成为风景名胜,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给国家增添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古建筑为城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建筑的特点
1.形式多样
建筑形式多样,结构复杂是古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形、六角形、曲尺形、十字形等。有的外形是重檐三滴水,外表面窗层多,内部楼层少,有的外形是斗拱飞檐外露,翼角反翘,四周长廊环绕。其构造有的内部复屋,进深大,层次多;有的楼层之间夹有暗层,屋顶架梁,横平竖直,组成骨架,呈露于内;有的殿堂内有天井,直通建筑顶端,中间楼层,用栏杆围护,楼梯设在两侧夹道或暗室之中。这些古建筑形状的共性问题是:大量木结构外露,发生火灾时为火势迅速蔓延提供了条件。
2.空间高,跨度大
古建筑空间都比较高,一般在5~10m以上。跨度也大,许多建筑物中间无分隔物,形成较大空间。
3.装饰繁缛
一些古建筑为了表现其豪华、庄严及其艺术效果,往往用窗、隔扇、槛框、花罩、天花、藻井等,把建筑物内的空间填充起来,并在这些构件上施以彩绘,镶饰金、银、铜、珠玉、贝、锦绣、地毯等。
4.榫卯结合
古建筑中常用的各种榫卯达20余种,有垂直构件(柱子)的套顶榫,垂直与水平构件拉接相交的燕尾榫等。古建筑能持久牢固地巍然屹立,历经千年不倒,显示了榫卯结合的重要功能。
5.斗拱繁多
斗拱是宫殿、楼阁、庙宇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构造形式。斗拱的主要作用是承托梁枋,支撑屋檐,挑出承重,并将屋面上的荷载传给柱子,成为屋顶和屋身平面上承重的过渡构件。斗拱有内外檐式、上下檐式、柱头、柱间、转角、平坐等形式。
三、古建筑的火灾特点
1.温度高,燃烧迅猛
古建筑的构件多用木材料,一般都是采用松杉、楠、柏、香樟等含油质木材制做的。干燥、加之涂刷油漆,使古建筑犹如架空的一堆干柴。此外,还有其他可燃材料,如字画、垂帷、幔帐、柱锦、飘带、天帐等纺织品。在寺庙建筑内还有香火、蜡烛、酥油灯等,都极易燃烧,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物的木质构件析出大量的可燃气体,再加上门窗多,空间大,空气充足,急速形成火焰状态燃烧。其他可燃物相继着火,室内温度急剧上升,温度高达1200℃以上,以致燃烧非常迅猛。
2.容易出现“火烧连营”
我国的古建筑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进行布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建筑传统的一大特色。但从消防的观点来看,这种布局方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危险性。
在布置上,基本采用“四合院”和“廊院”两种形式。“四合院”形式应用最广,这种形式将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两侧布置次要建筑,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我国的古建筑基本上都采用这种庭院,单座古建筑很少。因此,所有的古建筑,几乎是殿宇林立,楼阁相望,飞檐交壁,栋楼廊衔,基本上毗连成片,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距离,建筑密度极高,加之古建筑类似“炉膛”的利于燃烧的结构,任何一处火情都可能祸及整座建筑。如果其中一处着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扑救,毗连的木结构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甚至会使整个建筑群体全部烧光。明清两朝,有记载的火灾就有50多起。
3.扑救困难重重
我国的古建筑,不仅容易发生火灾和发生火灾后容易蔓延扩大,而且在发生火灾时,一旦蔓延开来,人们往往束手无策,扑救非常困难。远离城市,没有消防施救力量的古建筑如此,就是在拥有现代化消防施救力量城市里的古建筑,一旦起火,也是损失惨重。如1984年4月,昆明筇竹寺后殿华严阁失火,消防部门及时派出10辆消防车,70多名消防人员进行扑救,虽经几个小时的奋力扑救,终因火势太大,难以控制,华严阁全部烧毁。
4.屋盖先塌,墙柱后倒
古建筑发生火灾,其倒塌规律是屋顶先倒,墙柱后倒。因为古建筑火灾,往往是先向上蔓延,是因其屋盖的屋架、桁、椽等构件截面积较小,而梁柱截面积较大。火灾时,古建筑整体倒塌的时间较长。古建筑的木质构件截面愈大,距离倒塌的时间愈长,在扑救火灾时要注意构件截面大小,做好倒塌时间的预测,争取在倒塌之前消灭火灾。
四、引起古建筑火灾的原因
1.木质建筑,极易燃烧 大多数古建筑都是木质建筑,木材经过一百多年或几百年的干燥,成了极易燃烧物品,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火灾载荷远远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火灾负荷量,火灾危险性极大。再加上古建筑一般都有油漆彩绘以及屏风、挂画垂帘等大量可燃装饰,一旦失火,室内散热差,温度升高快,很容易引起轰燃。
2.人为火灾隐患较多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类假期的不断延续,旅游和宗教活动越来越频繁,寺、庙等古建筑逐渐成为人们游玩和观光的胜地。一些游人吸烟后乱扔烟头,举行大型宗教活动时僧侣、小孩燃放烟花爆竹等都可能引发火灾。如1992年9月19日,扬州市旌忠寺藏经楼就曾因遗留烟头引发火灾。另外一方面是古建筑内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用电,有些私拉电线,大功率用电器的使用,电线老化等问题也可能人为引发火灾。如1981年9月20日,扬州市“卢宅”火灾,就是由于古建筑中生产工人违章作业所酿成的。
3.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古建筑火灾
现有的古建筑一般都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用作防雷保护,但不少设施由于环境湿度大,锈蚀、损坏严重,又几乎都没有定期检测维护,雷击时很难发挥作用。许多古建筑架空线路在引入建筑时,均未安装避雷装置,极易被雷电波侵入造成失火;一些古建筑群不断地改建扩展,但单体建筑防雷接地之间没有作统一协调,易于造成雷电反击等火灾事故。如1969年9月,河北省避暑山庄的普佑寺,因未安装避雷设备,遭雷击起火。
五、古建筑的防范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古建筑管理与使用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确定一名行政领导为该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2.严格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巡查措施
古建筑管理与使用单位应严格古建筑内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古建筑内的用火、照明用电、包括香火炉的设置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规定,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管道。在重点要害部位,应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古建筑内点蜡烛应尽量改用小功率灯泡代替,烧香、焚纸应在室外避风处进行,并设置专门的香炉。
古建筑内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的安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古建筑还应尽可能都安装防雷装置,落实防雷措施。
古建筑范围内堆放有柴草、木材及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应尽早将其搬迁。古建筑内或是外围毗连古建筑的范围,搭有临时建筑,破坏原有防火分隔和防火间距的,应坚决拆除。古建筑中重要的木构件部分、重点保护部位与古建筑内悬挂的各种棉、麻、丝、毛纺织品饰物和帐幔、伞盖等,应进行防火阻燃处理。除此之外,古建筑还应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置。
3.完善消防设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由于大多数古建筑受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火灾后,不能完全依靠消防队赶来扑救,还必须完善自身的消防设施,以使火灾在初起阶段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中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古建筑内安装消火栓,配置消防灭火器材。郊野、山区中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缸,保证消防应急用水,以便发生火灾时使用。天然水源旁的古建筑还应修建消防码头,供消防车停靠汲水。
通常情况下,古建筑群应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开辟消防通道,消防通道最好成环形。此外,古建筑内还应按要求配置相当数量的轻便灭火器,有条件的古建筑应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和灭火装置,当在上部安装水喷淋系统有困难时,可在地上安装固定的高压水枪自动出水灭火装置。
4.对古建筑进行防火技术处理,降低发生火灾概率
对已建的柱、梁、枋、檩、椽和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在木材的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造成一层保护性的阻火膜,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阻滞火灾迅速蔓延。
尽可能地解决防火间距和分隔。扩建、改建、维修的古建筑,设计时要注意防火间距。原有的古建筑周围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必须拆除,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防火间距,可按具体情况建立防火墙,实行防火分隔。同时,在不影响古建筑整体景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修缮消防车道,以利于火灾扑救。
六、灭火注意事项
1.保护文物
(1)对即将受到火势威胁的文物,争取时间进行疏散,及早脱离险境,参加疏散的人员应注意要依靠所在单位的职工,严防不法分子趁火打劫。
(2)对起火部位的文物,或存放文物地方的通道已被火封堵,消防人员应配戴防护用具,在水枪的掩护下强行攻入,抢救文物。
(3)一些怕水文物集中的地方起火时,尽可能采用干粉、1211等灭火剂,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水;即使用水,也避免用直流水,以免将文物冲坏,应尽量使用喷雾水。
(4)对一些不能疏散,又必须用水进行施救的重要文物,如雕塑、壁画等,应用石棉毯或经过防火处理的蓬布严密遮盖,既防火,又防水。这方面所需的专用器材和遮盖物,应在平时做好准备。
(5)对古遗址、古墓葬地面保护性建筑起火,宜用喷雾水枪施救,切忌用强水流冲击地面,严禁包括消防人员在内的抢救人员进入遗址保护区,以免遗址地面形状被水流冲击和人员践踏而遭到破坏。
(6)疏散出来的文物,必须放置安全地点,派专人严加看管,防止丢失。
2.火场供水
(1)没有消防管网供水的地方,必须充分利用现场和附近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力争供水不间断。
(2)充分利用洒水车、火车机车和其它可用来运水的工具,积极组织群众用传水桶、水盆的方式供水,以应急需。
(3)消防车不能接近的古建筑,除组织消防车长距离供水外,应用手抬泵深入火场,利用就近的水源直接供水,或采用手抬泵与消防车联合供水的形式,要准备高架式射水装置。
古建筑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细心全面地做好古建筑的防火安全工作,有效防止古建筑火灾的发生,为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