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医学生素质的内涵以及社会实践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理念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未来的医生的培养,除了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外,强调医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医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37-02
【Abstract】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medical student’ quality and th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s for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to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 With social economic developing, living and culture level improving, people demand the better clinical service mind and quality. For the future doctor, educators commonly think that not only medical special knowledge education but also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is important for medical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College medical students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Social practice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理念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作为直接服务于人体健康和生命需求的科学,是最贴近人性的本质特征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行业。我国目前医疗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医患关系不和谐问题在我国医疗服务中也较为突出,如何培养未来的医生成为医疗教育制度应该探讨的重要课题。除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外,强调医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和发展方向。
一、医学生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一种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医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医学生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要热爱祖国,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先人后己,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还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世界医学教育均对医德教育非常重视,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学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每一名医学生塑造良好医德。[1]
2.医学及人文科学素质
医学生应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人群预防保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利用信息能力、开拓、创新和合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政治、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修养,能应用人文科学知识对医学实践及现实生活做综合理解与思考。
3.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需要热情、自信,习惯于接受挑战,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有个性、有主见,具有良好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品质。还要有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体魄,适度的身体灵活性、耐力、适应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
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一切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质与核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政治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医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有很多,社会实践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是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在书本和课堂上得不到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社会实践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德育教育与实践结合,强化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培育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医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价值的认识,全面了解医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广大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任。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亲身接触社会,了解群众的疾苦,使之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和分析问题,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投身医疗卫生事业。
(2)医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并提高其人文素质。
医学生早期参加社会实践,能使他们及早接触真实病人,从采集病史、观察病人基本状况,到利用简单有限的条件为病人进行基本的、有一定针对性的检查,以及最后对其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为其提供正确的医疗保健建议等,使他们真正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校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学校并不能提供给学生整个行医生涯所需的资料和知识,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接触社会,发现自身的所需,学会怎样继续学习,为他们掌握、丰富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社会实践有助于医学生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医学生的业务素质。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使医学生体会到医生不仅要看病,更要看人,要给病人以人文关怀,要拥有医学文化意识,实现医学生科学知识与人及社会的结合、医学与人文的交叉,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符合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拥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
(3)能力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等。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搭建了有力的平台。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炼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期间,少数的学生干部才有机会参与组织校内活动,而且范围较局限。更多的学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而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给每名学生以机会。参与者要协调好各种内外关系,要做好内部成员的分工合作,对外要争取相关社会部门及群众的支持。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医学生与社区、村镇、企业、学校等活动相关单位进行协调,经过实践活动的锻炼,培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社会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要求个体具备与人合作的意识,能够和别人精诚合作,协同工作,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参加社会实践的医学生都是为了实现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彼此之间容易产生认同感,团体内部也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场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对象,面对不断变化的对象,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没有课堂教学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分散的人群召唤在一面旗帜之下,如何分配任务以便于快速的完成工作,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商讨对策,从维护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人意见、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成为自觉和必要的行为。在开展工作时除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我接受锻炼以外,还要充分考虑整体运作,考虑到其他参与者共同开展工作。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医学生强化自己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超越竞争意识成为整个团体的共同意识。[2]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通过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可以增长见识,并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医学生接触到的是真实的多元化的社会,会与形形色色的人产生联系。他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其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大相径庭,因此如何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获取理解、支持和信任,以消除各方面的阻力,实现主观目的,就显得颇为复杂和重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摸索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4)心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社会实践过程中,医学生会面临很多困难与挫折,如得不到群众信任,打不开局面,甚至被人误会,拒之门外,或者是因所学知识不够而无法解决问题等。克服上述困难,首先就要求医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不放弃,百折不回,迎难而上,冷静、大胆地走出困境并取得成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完成任务,学生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心理素质也在磨练中得到提高。一位参加了实践的医学生感慨的说 “从策划到组队,从实施到总结,历时整整10天。再回首时,留下的绝非仅仅是困难和辛苦的感觉,而更多的是欣慰与无穷的回味。”[3]
参考文献
1 张乃正、康美娟.医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47~48
2 邵 方、李明春、覃 军等.大学生协作意识、协作行为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0.2(4):317~322
3 张黎君、胡志德、霍 江等.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素质培养的推动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2):112~115
【关键词】医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37-02
【Abstract】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medical student’ quality and th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s for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to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 With social economic developing, living and culture level improving, people demand the better clinical service mind and quality. For the future doctor, educators commonly think that not only medical special knowledge education but also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is important for medical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College medical students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Social practice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理念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作为直接服务于人体健康和生命需求的科学,是最贴近人性的本质特征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行业。我国目前医疗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医患关系不和谐问题在我国医疗服务中也较为突出,如何培养未来的医生成为医疗教育制度应该探讨的重要课题。除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外,强调医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和发展方向。
一、医学生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一种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医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医学生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要热爱祖国,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先人后己,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还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世界医学教育均对医德教育非常重视,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学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每一名医学生塑造良好医德。[1]
2.医学及人文科学素质
医学生应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人群预防保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利用信息能力、开拓、创新和合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政治、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修养,能应用人文科学知识对医学实践及现实生活做综合理解与思考。
3.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需要热情、自信,习惯于接受挑战,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有个性、有主见,具有良好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品质。还要有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体魄,适度的身体灵活性、耐力、适应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
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一切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质与核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政治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医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有很多,社会实践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是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在书本和课堂上得不到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社会实践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德育教育与实践结合,强化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培育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医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价值的认识,全面了解医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广大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任。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亲身接触社会,了解群众的疾苦,使之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和分析问题,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投身医疗卫生事业。
(2)医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并提高其人文素质。
医学生早期参加社会实践,能使他们及早接触真实病人,从采集病史、观察病人基本状况,到利用简单有限的条件为病人进行基本的、有一定针对性的检查,以及最后对其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为其提供正确的医疗保健建议等,使他们真正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校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学校并不能提供给学生整个行医生涯所需的资料和知识,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接触社会,发现自身的所需,学会怎样继续学习,为他们掌握、丰富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社会实践有助于医学生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医学生的业务素质。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使医学生体会到医生不仅要看病,更要看人,要给病人以人文关怀,要拥有医学文化意识,实现医学生科学知识与人及社会的结合、医学与人文的交叉,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符合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拥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
(3)能力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等。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搭建了有力的平台。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炼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期间,少数的学生干部才有机会参与组织校内活动,而且范围较局限。更多的学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而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给每名学生以机会。参与者要协调好各种内外关系,要做好内部成员的分工合作,对外要争取相关社会部门及群众的支持。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医学生与社区、村镇、企业、学校等活动相关单位进行协调,经过实践活动的锻炼,培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社会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要求个体具备与人合作的意识,能够和别人精诚合作,协同工作,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参加社会实践的医学生都是为了实现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彼此之间容易产生认同感,团体内部也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场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对象,面对不断变化的对象,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没有课堂教学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分散的人群召唤在一面旗帜之下,如何分配任务以便于快速的完成工作,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商讨对策,从维护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人意见、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成为自觉和必要的行为。在开展工作时除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我接受锻炼以外,还要充分考虑整体运作,考虑到其他参与者共同开展工作。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医学生强化自己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超越竞争意识成为整个团体的共同意识。[2]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通过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可以增长见识,并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医学生接触到的是真实的多元化的社会,会与形形色色的人产生联系。他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其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大相径庭,因此如何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获取理解、支持和信任,以消除各方面的阻力,实现主观目的,就显得颇为复杂和重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摸索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4)心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社会实践过程中,医学生会面临很多困难与挫折,如得不到群众信任,打不开局面,甚至被人误会,拒之门外,或者是因所学知识不够而无法解决问题等。克服上述困难,首先就要求医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不放弃,百折不回,迎难而上,冷静、大胆地走出困境并取得成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完成任务,学生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心理素质也在磨练中得到提高。一位参加了实践的医学生感慨的说 “从策划到组队,从实施到总结,历时整整10天。再回首时,留下的绝非仅仅是困难和辛苦的感觉,而更多的是欣慰与无穷的回味。”[3]
参考文献
1 张乃正、康美娟.医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47~48
2 邵 方、李明春、覃 军等.大学生协作意识、协作行为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0.2(4):317~322
3 张黎君、胡志德、霍 江等.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素质培养的推动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