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贫困问题探析

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36-02
  【摘要】农民工的贫困与别的群体的贫困不尽相同,有能力的原因也有制度排斥的因素。现在农民工的贫困问题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是能力的缺乏和获取资源话语权的缺失。所以应从社会政策和农民工自身努力两方面使农民工摆脱贫困。
  【关键词】农民工;贫困;社会排斥
  
  Investig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proverty——Taking migrant workers in xxx city as an example
  Li Li Ma Juan
  【Abstract】The poverty of migrant workers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which results from their limitted ability and the exclusion of social system. There are various aspects in the migrant workers’ poverty, mainly the lack of capacity and the lack of voice for resources access,. Therefore, social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migrant workers’ own efforts, should be responsilbe for helping the migrant workers out of poverty.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 poverty; exclusion of social system
  
  农民工作为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劳动力人群, 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和福利情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城市的建设上,农民工对城市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笔者对泰安市建筑工地农民工的深度访谈和其他职业农民工的部分调查问卷,来探讨一下当前农民工的贫困状况并分析致贫原因。
  
  1 对农民工贫困的界定
  
   不同的指标对贫困的定义不同, 现在测量贫困的大部分的指标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如菜篮子法等。对贫困的定义也基本只包括这一方面。但实际上,对农民工而言,他们的经济状况并不一定很差,但人们仍然把他们看作弱势群体,实际上他们仍然是贫困的人群。这说明,贫困并不仅仅是经济资源上的缺乏,还包括其他方面。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对农民工的贫困这样界定:农民工贫困是指农民工个人、家庭和群体缺乏物质和能力资源以及因为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而缺少争取资源的途径而导致的一种缺乏状态和缺乏过程。[1,4]
  
  2 农民工贫困的表现
  
   如果以收入水平作为衡量是否贫困的指标,则农民工并不是贫困的一群,因为他们的工资水平无论是与农村其他劳动力相比还是与城市的享受低保的人群的工资收入相比,都比他们高出很多,但实际上,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没有比这些收入都不及他们的人群好,这是因为农民工的贫困表现在别的方面。[2]
   根据上文对农民工贫困的界定,通过访谈和调查,笔者发现,农民工在以下几个方面处于贫困状态或陷入贫困中。
  2.1 工资“收而不入”,大量农民工不能及时拿到工资,即使最后拿到也不是足额发放,拖欠和克扣工资现象普遍存在。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农民工都没有及时领取到工资。在访谈中,问到他们得工资时,基本都是每个月只发200-300块钱得生活费,而且是从工资里面扣除得,大部分得工资都是至少半年才发一次。就像下面两位农民工说得一样:“最大的困难,跟着一个老板,做到年底钱没拿到手,是最难的。我找到一个公司,他以前给那个公司做过活儿,人过年走了,江西人,我们一直等到他过第二个年,找到这个公司才找到他,我等到腊月二十四才找到他本人,后来把这个钱要到了,两年才要到这个钱。”
  2.2 能力贫困。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因为自身能力的原因使得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获得一些脏累差的工作。他们从事的一般是建筑业、纺织业、餐饮业等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且安全系数比较低的行业。这些工作岗位的待遇水平一般不高,但风险高,一旦出现意外极易陷入贫困。在问及他们有没有转到其他行业的期望时,他们很无奈的回答即使有那种想法,也因为能力的缺乏而无能为力。就像这位农民工ZHJ(陈)说:“(找其他行业的工作)是有点问题(困难),多识点字可以找到好一点的。现在字识的不多,初中现在没用,书读了一点点,现在有什么用呀。”
  2.3 社会福利贫困。现在社会福利的水平在提高、覆盖面在扩大,但农民工的福利水平却因为其身份的特殊而处在了福利的中空地带。在农村,现在有农村合作医疗,在城市有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等福利制度,但农民工却是户口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特殊人群,因为户口的限制,没有城市低保的资格;虽然可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地理原因,几乎没法享受这种福利。所以,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保障。被社会保障制度排斥在外的他们一旦发生变故,就陷入贫困之中。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最基本的四大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他们的大部分情况是没有参加,甚至没有听说过。
  2.4 话语权贫困。本来就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极易受到其他群体的不平等待遇,但在受到不平等待遇后却难有寻求帮助解决的途径,这使得他们很难摆脱困境。在调查和访谈中,当问及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是否会求助社会及有关部门,他们都表示了不满,他们坦言,开始的时候也寻求过一些社会帮助,但基本都没有效果,所以,现在他们倾向于用一种他们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权利,而其中有些方式是很危险的,对社会和农民工本身都不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民工的贫困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上、保障上、能力上的贫困,他们是农村中比较活跃的一群,可以说是底层精英,但他们却没有很好的机会和途径向社会上层流动。他们的贫困较少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种制度上的排斥,社会应当采取措施为这些底层精英提供更多的机会。
  
  3 农民工贫困的原因
  
   正如上文所说,农民工的贫困更多的是一种制度上的排斥,通过对农民工的访谈和结合当今一些对农民工的政策,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他们的贫困。
  3.1 就业机会的排斥。中国城市的农民工在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被就业制度排斥了。他们没有被纳入正规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他们在城市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他们无法在城市正式的就业体系中找到工作,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寻找那些不受任何保护的边缘职业和底层职业。
  3.1.1 缺少正规的就业信息。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民仅仅束缚于农村,对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不了解,仅有的信息,比如外面有没有工作机会,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只是通过在外打工的同乡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的。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就业信息缺乏,无法在城市正式的就业体系中找到工作,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寻找类似于建筑工人等危险性高、不被社会重视的职业。此外,近年来农民工在面对与城市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工人的竞争时,进一步排斥和剥夺就业机会的现象,有些受访者曾误解政府又要将他们排挤出城市。
  3.1.2 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市场上的就业培训费用过高,成为农村青年就业的一道门槛。以技工教育为主的职业培训发展滞后,政府对就业培训的投入不足,对民间培训指导不力,培训费用高、时间短,导致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对青年实际技能的提高没有帮助。
  3.1.3 基本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绝大部分用人单位看到农民工对自身基本权益的不了解,没有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农民工没有办法得到劳动就业部门的保护。目前农民工在处理劳动纠纷和工资拖欠问题时大多采用私了的方式,拖欠的工资如果数额较少也不去追究了。另外,农民工也受到来自用工单位在工资待遇、职业福利等方面不平等的待遇。
  3.2 福利制度的排斥。这使得他们一旦遇到风险即陷入贫困。本项调查的研究资料显示,只有个别工人享有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而且是个人出于对自身的保障自行缴费的。城市农民工社会福利的缺失说明社会福利制度对他们的排斥。
  3.2.1 社会福利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限制农民工投保。现行的缴费制度中个人与用工单位都要交费,这对于工作流动性强、工作不稳定的农民工来说是很难做到的,用人单位也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成本和工人的流动性不愿交费。目前社会保险的缴费率高也使一部分农民工望尘莫及。由于家庭的经济负担沉重,农民工群体不愿意将钱投入社会保险费用,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拿到工资改善一下家庭的生活环境,解决子女上学,亲属疾病等问题。各地社会保障体制不一,制度设计上存在地域上的差距,农民工在不同城市打工受到的社会排斥的程度有所差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至今,各地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有很大的差异,农民工在一地工作时有相关福利保障,而到另一地就失去了这些保障。
  3.2.2 政府对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农民工对社会保险并不了解。实证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知之甚少,他们不了解这些保险的内容,交费方式和比例,以及各项社会保险对个人和家庭的保护作用。
  3.3 社会关系的薄弱导致农民工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大多来源于共同出来打工的老乡,而这一社会支持网络本身就是由弱势群体构成的,很难获得大的帮助。而在农村的社会关系不仅不能帮助他们,而且经济上还依靠农民工的支持,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改善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这样一种拉力和推力使得农民工几乎没有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支持力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农民工贫困的原因上,主要是他们在就业、福利及社会关系上都受到了排斥。[3]
  
  4 结语
  
  农民工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本文首先明确了农民工贫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查了农民工在工资、能力、社会福利、话语权等方面的贫困现象,并分析了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农民工的贫困有其自身能力的原因,也有所处环境的因素。社会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帮助、协调,逐步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3-270
  [2] 张玉.武汉市社区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学习与实践,2006.3,110-115
  [3] 韩树梅.对“农民工”现象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兰州学刊,2005.4,36-38
  [4] 占少华.如何理解农民工的贫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3.29,78-80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阐述了一系列论断,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彰显了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力军,他们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未来的政治稳定,影响着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学生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因其人数较多、政治关注度较高和民族关系较为复杂,他们的政治认同状况不仅对于本民族的未来政治态度将会起到引导作用,更关系着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历经了近七十载风雨,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国家基层治理结构也有相应的机制体制。我国基层最早从以“户(家庭)”为单位的保甲制度到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经历深刻变化,基层社会的街居制从外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制”。面对社会利益主体日趋复杂多元,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局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05-02  【摘要】本文在研究图书馆人力资源内涵的基础上,界定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标,然后,对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1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内涵与开发利用的目标    “人力资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31-02  第一作者简介:黄文英(197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研究。  第二作者简介:尹继东(1952-),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战略管理。  【摘要】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
期刊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41-02    1 宣城市2009年大学毕业生供求人才招聘大概况    6月6日,宣城市人才市场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专门举办了一期大学毕业生供求招聘会。此次招聘会共有211家单位前来现场招聘,投放职位4867个,招聘单位包括市本级开发区、各县市区企业,同时吸引了南京、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00-03  作者简介:王勇(1971.7-),内蒙古人,硕士,经济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技术、管理的创新构成了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激励”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战略的一种战略手段。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方法,将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结合,使
期刊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38-02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是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恬淡平和为美,因而缺乏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少个性,冒险精神不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较西方音乐的张扬、抗争、矛盾与冲突,是缘于传统文化背景、中西方自然宇宙观在艺术上的不同反映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冒险精神;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审美观念;文化背景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14-02  【摘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所有企业管理者梦寐以求的结果。以人为本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实现形式。制度化管理、关注员工全面发展以及关注员工品德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方式,企业通过制度建设、员工全面发展计划以及员工品德建设,真正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42-03  本文是作者2008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6级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各方面力量而进行的一种互动的活动。  【摘要】以广东省四会市江谷镇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162-01  【摘要】为适应数控技术发展需求,针对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数控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原则、具体方案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数控专业人才发展方向,又考虑本校教学软硬件环境实际情况与特色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建设之路。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培养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