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逐步进入深化阶段。随着广西新课改的实施,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文本上对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事实上,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旧的观念,理解新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行动,这要求教师是接受而不是抵触的教学态度。地理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其教学活动是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自身的理念、观点以及能否理解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将会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及课程改革的有效程度。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行为下的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需采取的行为。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往往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先进的地理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个性、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教学实践本领与地理课堂实践智慧,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操作方式。从课堂教学行为导向上看,地理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它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联。从操作程序上看,由于受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和地理教学理论等限制,地理教师教学行为具有特定的学科教学操作规程和行为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作为一种外显的活动方式,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是可以被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行为。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新课程背景下,转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已成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如何转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地理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学校与教师必须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地理课程要涉及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涉及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的发展。这样的课程理念的转换和提升,要突破狭隘的学校地理课程的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以一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寻求学校课程、社会课程、自然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地理课程必须主动地面向社会、面向自然,寻求课程的最佳生态平衡,以达到课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种地理课程的回归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构建,是给课程以更深广的内涵,作为进入课程的生活,并非生活的零散片段、细枝末节,而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提炼,赋予其特定的意义,是一种课程化了的生活,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二、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离不开自身对教学的反思。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有目的的分析与再认识。这种反思行为需要教师以积极主观的态度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虚心的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积极探究教学活动、思考问题,吸取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不足。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成长上,教师需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虽然教学反思行为需要发生在教学之后,但是对于教师技能的提升、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教学行为。从学校的角度,加强理论学习、教改实践和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教师的理论意识,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现状,开阔视野。然后再组织教师交流教学和教改经验,取长补短,让每一位教师能在别人的建议和实践中获得经验和体会。
三、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受到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制约。学生的考试成绩仍是地理教师教学考虑的主要因素。在他们心目中,教学评价的指标仍离不开学生的分数,以及最后的高考成绩。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让老师真正去适应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确有难度。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有高考时刻压在广大学校、师生的心头,若干教学改革也就成了适应新的高考模式的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让老师放开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过程改革。在多数人的理念中,讲授法仍是使学生最快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最佳方法。虽然现在高中教师的学识与能力储备,足够具备接受新理念、实施新理念的能力,但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的作用,教师们实际上处于左右为难、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个案研究发现,地理新课程的理念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在实践中,如何来进行操作,许多教师很模糊,还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很多老师在被问到新课程理念实施方向和操作过程时,都有些无奈:方向虽有,但前景模糊,以学生为主体,但社会与学校配合到什么程度比较模糊。基于此,各教育机构是否能给老师以实际有效的教学参考和辅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地理教师自身作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因素。例如,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飞跃.课改实验区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 刘波.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62~64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行为下的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需采取的行为。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往往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先进的地理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个性、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教学实践本领与地理课堂实践智慧,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操作方式。从课堂教学行为导向上看,地理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它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联。从操作程序上看,由于受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和地理教学理论等限制,地理教师教学行为具有特定的学科教学操作规程和行为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作为一种外显的活动方式,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是可以被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行为。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新课程背景下,转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已成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如何转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地理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学校与教师必须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地理课程要涉及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涉及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的发展。这样的课程理念的转换和提升,要突破狭隘的学校地理课程的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以一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寻求学校课程、社会课程、自然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地理课程必须主动地面向社会、面向自然,寻求课程的最佳生态平衡,以达到课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种地理课程的回归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构建,是给课程以更深广的内涵,作为进入课程的生活,并非生活的零散片段、细枝末节,而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提炼,赋予其特定的意义,是一种课程化了的生活,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二、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离不开自身对教学的反思。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有目的的分析与再认识。这种反思行为需要教师以积极主观的态度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虚心的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积极探究教学活动、思考问题,吸取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不足。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成长上,教师需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虽然教学反思行为需要发生在教学之后,但是对于教师技能的提升、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教学行为。从学校的角度,加强理论学习、教改实践和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教师的理论意识,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现状,开阔视野。然后再组织教师交流教学和教改经验,取长补短,让每一位教师能在别人的建议和实践中获得经验和体会。
三、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受到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制约。学生的考试成绩仍是地理教师教学考虑的主要因素。在他们心目中,教学评价的指标仍离不开学生的分数,以及最后的高考成绩。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让老师真正去适应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确有难度。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有高考时刻压在广大学校、师生的心头,若干教学改革也就成了适应新的高考模式的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让老师放开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过程改革。在多数人的理念中,讲授法仍是使学生最快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最佳方法。虽然现在高中教师的学识与能力储备,足够具备接受新理念、实施新理念的能力,但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的作用,教师们实际上处于左右为难、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个案研究发现,地理新课程的理念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在实践中,如何来进行操作,许多教师很模糊,还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很多老师在被问到新课程理念实施方向和操作过程时,都有些无奈:方向虽有,但前景模糊,以学生为主体,但社会与学校配合到什么程度比较模糊。基于此,各教育机构是否能给老师以实际有效的教学参考和辅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地理教师自身作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因素。例如,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飞跃.课改实验区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 刘波.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