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热情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iwe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模块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中国教师》:现在高中体育采取“模块化”教学,您认为在授课过程当中,“模块化”教学的效果怎样?学生对这种教学的反馈如何?
  王若愚:第一,“模块化”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某个体育项目。通过“模块化”教学,学生能够集中学习一个项目,向专业化发展。
  第二,“模块化”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选择的权利。这样就让高中学生有了学好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愿望,也有了集中一段时间掌握某一项体育运动的能力。我认为,“模块化”教学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让学生有选择的教学形式,更好地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现在都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模块化”教学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需求。学生对“模块化”教学的反馈非常积极,每学期都积极选课,体育课教学也越来越灵活。
  《中国教师》:除了体育课时间以外,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怎么样?
  王若愚:我们学校根据“三课、两操、两活动”的要求,给学生一定的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学生对体育锻炼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高中男生,他们热衷于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情况非常好。
  但这只是一部分,由于课业压力,许多学生仍不能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或者说这部分学生不愿运动,上体育课不认真,令体育教师很痛心。为此,我们学校常常开展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取得一定成效。从总体上来讲,近些年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正在不断提升。
  二、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要科学推进
  《中国教师》:您认为体育成绩是否应纳入高考成绩当中?
  王若愚:我认为对于目前的体育教学的整体情况来说,体育成绩应纳入并且必须纳入高考成绩。因为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方法。如果不作为升学考试的成绩,那么无论把体育提到多么重要的位置,都不会真正受到学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会唤起社会、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进一步关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更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
  《中国教师》:它的可行性有多大?是否能够切实促进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王若愚:把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成绩之中,涉及三方面因素。
  第一,要把考试科目和学生自觉锻炼科学地结合起来。例如,如果高考体育考立定跳远,那么学生很可能三年之中只练习立定跳远,对于其他活动就完全不参与,这是不行的。
  第二,如何把体育各个科目的考试量化也需要讨论。对于体育成绩如何纳入高考成绩,怎么计算,都应由专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考量。
  第三,一定要保证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成绩的公平与公正,要有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机制。
  三、让学校特色运动队带动全体学生的体育热情
  《中国教师》:许多学校都有校篮球队、足球队等,这些特色的体育运动队对学校发展有什么作用?
  王若愚:体育运动队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可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运动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特色。体育运动队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学校需要运动队这个特色,通过比赛获奖吸引媒体报道,来提升学校的名气,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一个能很快见效的方式。
  第二,运动队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运动队的成绩优秀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抓得好。可以说,运动队成绩优秀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运动队成绩优秀的学校的领导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度,要比运动队成绩一般的学校的领导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度高得多。
  第三,运动队的发展有利于优秀专业运动员的选拔。我认为,抓好学校的运动队非常必要。具体而言:既要从整体上抓好体育教学,又要注重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
  《中国教师》:但即使运动队成绩优秀,似乎也并不能促进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对此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王若愚:我认为运动队只是把金字塔塔尖上的优秀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训练,难以推动学校整体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要想促进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应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要定期组织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比赛。让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或是运动队的学生在班级的活动、比赛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使其强势智能得到认可和发挥,以带动全体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第二,学校可设立特色三好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体育运动优势,促使非体育运动队的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责任编辑:山水 梁金)
其他文献
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参训的内在动力,而参训动力依赖于教师需求的满足程度。教师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如何真正满足的教师需求,从而激发教师持久的内生动力,是教师培训者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发现“真问题”  对一线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非易事。多数情况下,教师并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因此,培训者需要对教师描述的现象和困惑进行深入研究,帮助教师发现“真问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
关于教师的内涵建构众说纷纭,不同领域有不同理解。在学术领域普遍使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在政府政策领域使用“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概念;在实践领域,既使用“教师专业发展”,也使用“教师队伍建设”,但更多地使用荣誉称号的教师概念,如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等。事实上,除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以外,我们在研究中确实也没有太多地对这些概念进行内涵的建构。最近接触到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议
石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战火纷飞的苦难中国,“战时教科书”不是子弹胜似子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战时教科书”是一种直接服务于抗战
一、让学生树立科学验证的意识,别止步于猜想  数学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推想出一定的“规律”后,就开始总结和应用“规律”。其实,从几个简单算式得到的结论只属于个别现象,还未经锤炼和验证,此时的结论只能称其为“猜想”,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条规律。只有所有的算式被验证符合这一猜想或结论,猜想才能变成规律。  如,最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本人在18世纪对许多偶数进
半棵树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树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  一  今年,我虚度七十五岁,与
不是任何一个具备学科知识的人都能做教师。除了丰富的知识,教师还要具备对不同教育情境的敏感洞察力、即兴判断力和行动力,同时,还要不断地重新审视、认识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日臻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而引发教师反思的最初和最终的动力就是探寻学生成长的  奥秘。  一、教师专业性辨析  目前,学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教师等同于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以专业领
老师一生侠义,为学生、同仁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却不愿受人恩惠,只愿周围的人们一切安好。  2015年1月10日,与一年中大多数日子并没什么两样,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又是那么的不同。就在这一天,带着对科研事业的无尽热爱,恩师李小文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惊闻噩耗,我百感交集,心情无比沉重。这些年来老师的教诲,言犹在耳,转瞬间却已天人永隔。悲痛之余,唯有记下平日种种,以寄托哀思。  在老师参与的学术讨论中,
《第56号教室的玄机》是北京教科院王晓春老师的新作。他以描写美国著名教师雷夫创建第56号教室的三本书为对象,通过精心而深入的研读,从多元的思考视角入手,解读雷夫的教育艺术,书写独具魅力的心灵感受,也为广大读者展示了读书、思考、写作三者有效结合,进行读书感怀评价类作品创作的新过程。  一、让“读”展现出独特的样态  1.抓住主线,读出多本的关联味  走进《第56号教室的玄机》,我感受到王晓春老师在创
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极大地冲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常态,尤其是相对而言更费时费力的科幻作品,学生投入的阅读热情就更少了。在此种情况下,选取合适的科幻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引尤其重要。《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对人类历史、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及哲学等均有涉及,从科幻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被誉为
编者按:  家庭教育是社会大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家校联盟这一教育合力的打造显得至关重要。继“家庭教育贵在‘渗透’”专题之后,本期《热点争鸣》特邀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多年的专家与一线学校校长一道就家校联盟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搭建家校合作之桥,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对广大一线教师在利用家长资源进行学校教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