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箫制箫乐享雅趣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hear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器乐爱好者中,喜欢演奏的要远多于制作的。演奏水平高的未必能做,但是制作必须要有一定的演奏基础。“无论是演奏还是制作,我的本意还是让生活充实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达到了效果。”78岁的聂海说。
  退休之后,聂海先后做了几十把箫。最初,他本打算学习箫的演奏,吹奏水平“挺一般”。但在制箫技术上,他却有不少新想法。他经过反复试验做成的短箫,更便于携带;他做的“拐杖箫”,除演奏之外,还能充当拐杖。
  退休后捡起乐器
  几十把长短不一的箫分别装在简易的包装袋中,聂海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这些箫放在眼前,逐一吹奏。“每把箫因为竹子本身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吹奏出来的音质也有区别。同一首乐曲,吹奏出不同的音质,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说起与乐器的缘分,聂海最早接触的是笛子。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村经常有文艺宣传的队伍,排练一些戏剧、歌剧,要用笛子、二胡等伴奏乐器。“那时候吹笛子很流行,很多人都会吹上两首曲子。不过我算不上有多么精通。”初中毕业之后,聂海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里,他是文艺骨干之一,除了学习唱歌,还学了些谱曲的知识。这些就是在接触箫之前,他所掌握的基本音乐知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聂海退休后,开始接触到箫。之所以选择箫而非其他乐器,聂海的考虑是箫的音色柔和幽雅,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平静。
  传承中改进拓展
  聂海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除了学习各种演奏技法之外,他还系统研究了箫这种乐器的历史演变过程。“箫的前身是鸟禽的肢骨制成的乐器,叫‘骨哨’,后来古人用竹子代替骨头,在上面打孔,成为伴奏或者独奏的一种乐器”。
  当时他想,是否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箫做一些改进。后来他看到一则新闻,找到了把这种想法变成现实的灵感。那则新闻说,有人发明了一种伞,平时是拐杖,下雨时可撑开当伞。“箫本身有六七十厘米长,改成拐杖难度不大,老年人平时既可拄着走路,又可以随时随地演奏”。
  有了这种想法,他开始尝试。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接,在箫的两头做文章,一头加上包边用来拄地,另一头用木头做出拐头,中间用金属管对接固定,拐头部分可随时拆装。其实构想与工序不算复杂,主要是能否想到。
  聂海还对箫做了另一种改进,就是将长箫变为短箫,主要是考虑60到80厘米的传统长箫不方便携带。这个并不太容易,传统长箫为保持音质,尾端保留了一定长度,并钻有两个调音孔。如果长度缩短,最大的障碍就是音色不准。聂海几次试验之后,干脆将调音孔去掉,在尾端做了一个内含笛膜的竹套,代替调音孔。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改进之后的箫,长度与笛子相仿,而音质仍能保证。
  收获满足与快乐
  聂海自认为吹奏水平不高,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他喜欢夜深人静时,在桌前吹奏《苏武牧羊》《南泥湾》等曲目,乐声婉转悠扬。他沉醉于音乐中,享受内心的宁静。有时他也会随性发挥,每每吹奏出新的曲子,就及时记录下来,体会创作的畅快。
  吹奏与制作,使聂海对箫的喜爱一直保持著热度。谈及收获,他感觉对健身、养心都有好处。吹箫可以调节呼吸、锻炼肺活量,烦闷之时,吹奏或者专注于制作,也可以调节心情。
  “好多老年人认为,岁数大了,就不要想别的事。但是你需要找一件事做。”聂海觉得,人无论生活在何种阶段,都应该让自己快乐一些。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箫这种乐器,“吹箫制箫,确实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如今,竞争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了。倘若将时光扯回到20世纪70年代,竞争是稀罕事。正因为如此,当年作为下放知青的我,经历的一次竞争至今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那是1973年,我下放的大队小学需要增补一名耕读教师。当时农村学校的教师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种类型,国家、代课、耕读三个档次。档次不同,待遇不同。国家教师即为国家干部,工资按级别由国家发;代课教师没有级别,每月二十多元也由国家发,类似现在的聘用制;耕
终于有了收入  我从学校里拿回的第一个月的工资42元5角,交给了妈妈。妈妈把钱放进了装我们家“金银细软”的一个小箱子里。所谓“金银细软”,不过是我们家的粮票布票之类。我看见妈妈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那是我活到27岁时才在北京挣的第一笔钱,是我长这么大交给妈妈的第一笔钱。  北京把我养育了20年,又抛弃了我七年之后,才大度地瞟了我一眼,扔给我一件沾满粉笔末的工作服,说了一句“去干活吧”,算是接纳
静下来想想,我这样一个出身贫寒、经历坎坷的人,居然能活到92岁,实在有点奇怪。  过了80岁,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养生之道。我不仅不懂得养生,而且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我性急,图快。走路快,下笔快,吃饭更快,简直是狼吞虎咽,因此得了胃病—十二指肠溃疡。医生治好了我的病,但没有治好我的习惯。  我偏食。“史无前例”的那10年之前,我不吃瓜,也很少吃其他蔬菜和水果。20世纪70年代进了秦城监狱,天天窝窝
一是健康要有“方子”。退休了,大家都把健康作为第一要务,日益注重身体锻炼和保健。可是,锻炼和看病吃药一定要有符合自己的“方子”。年纪越来越大,就不要去健身房玩器械了。服用保健品也要按照自己的身体特质来选择,万万不可病急乱投医。  二是交友要有“圈子”。退休了,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失落,这是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新圈子,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和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人活着很好,但是终有一死。我已经89岁了,必须直面这个话题。  不久前,我提前做了一份医疗指示,意思就是如果我有一天陷入那种必须靠插管维持生命而又不可能再恢复健康的情况,那么我就授权医生为我拔管,不再继续维持我的生命,让我能死得利索点儿。  如果我不签这个东西,那么将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医生会尽一切努力留着我一口气。这有什么意义呢?医生和家属总是认为病人只要还有一口气,能维持就尽量维持。对此我不同意
和20年前相比,现在的老年人显得更加年轻。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更丰富的信息刺激、更多样的生活方式,会让衰老和死亡来得更迟。想想韩愈“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个变化真是令人感慨。  当衰老和死亡不像过去那样来得那么快时,生命之河的下游就延长了。那么,如何在下游里行舟,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  孙子派  建平一退休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小外孫身上。她不仅
那天,我去看望姨妈,在她家客厅的一角,发现了许多报刊。走近翻看,有日报、法制报,还有老年、健康、花卉类的杂志,一共十多份。我好奇地问姨妈:“您一个人订阅这么多报刊,是要开图书馆啊?”  姨妈笑了:“这些报纸杂志不是我一个人订的,是我和那些订报‘合伙人’一起订的。”  订报“合伙人”?有合伙办学、合伙做生意、合伙去度假旅游的,但合伙订报,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见我诧异,姨妈解释道:“我不是常常把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