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器乐爱好者中,喜欢演奏的要远多于制作的。演奏水平高的未必能做,但是制作必须要有一定的演奏基础。“无论是演奏还是制作,我的本意还是让生活充实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达到了效果。”78岁的聂海说。
退休之后,聂海先后做了几十把箫。最初,他本打算学习箫的演奏,吹奏水平“挺一般”。但在制箫技术上,他却有不少新想法。他经过反复试验做成的短箫,更便于携带;他做的“拐杖箫”,除演奏之外,还能充当拐杖。
退休后捡起乐器
几十把长短不一的箫分别装在简易的包装袋中,聂海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这些箫放在眼前,逐一吹奏。“每把箫因为竹子本身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吹奏出来的音质也有区别。同一首乐曲,吹奏出不同的音质,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说起与乐器的缘分,聂海最早接触的是笛子。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村经常有文艺宣传的队伍,排练一些戏剧、歌剧,要用笛子、二胡等伴奏乐器。“那时候吹笛子很流行,很多人都会吹上两首曲子。不过我算不上有多么精通。”初中毕业之后,聂海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里,他是文艺骨干之一,除了学习唱歌,还学了些谱曲的知识。这些就是在接触箫之前,他所掌握的基本音乐知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聂海退休后,开始接触到箫。之所以选择箫而非其他乐器,聂海的考虑是箫的音色柔和幽雅,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平静。
传承中改进拓展
聂海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除了学习各种演奏技法之外,他还系统研究了箫这种乐器的历史演变过程。“箫的前身是鸟禽的肢骨制成的乐器,叫‘骨哨’,后来古人用竹子代替骨头,在上面打孔,成为伴奏或者独奏的一种乐器”。
当时他想,是否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箫做一些改进。后来他看到一则新闻,找到了把这种想法变成现实的灵感。那则新闻说,有人发明了一种伞,平时是拐杖,下雨时可撑开当伞。“箫本身有六七十厘米长,改成拐杖难度不大,老年人平时既可拄着走路,又可以随时随地演奏”。
有了这种想法,他开始尝试。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接,在箫的两头做文章,一头加上包边用来拄地,另一头用木头做出拐头,中间用金属管对接固定,拐头部分可随时拆装。其实构想与工序不算复杂,主要是能否想到。
聂海还对箫做了另一种改进,就是将长箫变为短箫,主要是考虑60到80厘米的传统长箫不方便携带。这个并不太容易,传统长箫为保持音质,尾端保留了一定长度,并钻有两个调音孔。如果长度缩短,最大的障碍就是音色不准。聂海几次试验之后,干脆将调音孔去掉,在尾端做了一个内含笛膜的竹套,代替调音孔。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改进之后的箫,长度与笛子相仿,而音质仍能保证。
收获满足与快乐
聂海自认为吹奏水平不高,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他喜欢夜深人静时,在桌前吹奏《苏武牧羊》《南泥湾》等曲目,乐声婉转悠扬。他沉醉于音乐中,享受内心的宁静。有时他也会随性发挥,每每吹奏出新的曲子,就及时记录下来,体会创作的畅快。
吹奏与制作,使聂海对箫的喜爱一直保持著热度。谈及收获,他感觉对健身、养心都有好处。吹箫可以调节呼吸、锻炼肺活量,烦闷之时,吹奏或者专注于制作,也可以调节心情。
“好多老年人认为,岁数大了,就不要想别的事。但是你需要找一件事做。”聂海觉得,人无论生活在何种阶段,都应该让自己快乐一些。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箫这种乐器,“吹箫制箫,确实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
退休之后,聂海先后做了几十把箫。最初,他本打算学习箫的演奏,吹奏水平“挺一般”。但在制箫技术上,他却有不少新想法。他经过反复试验做成的短箫,更便于携带;他做的“拐杖箫”,除演奏之外,还能充当拐杖。
退休后捡起乐器
几十把长短不一的箫分别装在简易的包装袋中,聂海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这些箫放在眼前,逐一吹奏。“每把箫因为竹子本身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吹奏出来的音质也有区别。同一首乐曲,吹奏出不同的音质,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说起与乐器的缘分,聂海最早接触的是笛子。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村经常有文艺宣传的队伍,排练一些戏剧、歌剧,要用笛子、二胡等伴奏乐器。“那时候吹笛子很流行,很多人都会吹上两首曲子。不过我算不上有多么精通。”初中毕业之后,聂海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里,他是文艺骨干之一,除了学习唱歌,还学了些谱曲的知识。这些就是在接触箫之前,他所掌握的基本音乐知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聂海退休后,开始接触到箫。之所以选择箫而非其他乐器,聂海的考虑是箫的音色柔和幽雅,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平静。

传承中改进拓展
聂海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除了学习各种演奏技法之外,他还系统研究了箫这种乐器的历史演变过程。“箫的前身是鸟禽的肢骨制成的乐器,叫‘骨哨’,后来古人用竹子代替骨头,在上面打孔,成为伴奏或者独奏的一种乐器”。
当时他想,是否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箫做一些改进。后来他看到一则新闻,找到了把这种想法变成现实的灵感。那则新闻说,有人发明了一种伞,平时是拐杖,下雨时可撑开当伞。“箫本身有六七十厘米长,改成拐杖难度不大,老年人平时既可拄着走路,又可以随时随地演奏”。
有了这种想法,他开始尝试。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接,在箫的两头做文章,一头加上包边用来拄地,另一头用木头做出拐头,中间用金属管对接固定,拐头部分可随时拆装。其实构想与工序不算复杂,主要是能否想到。
聂海还对箫做了另一种改进,就是将长箫变为短箫,主要是考虑60到80厘米的传统长箫不方便携带。这个并不太容易,传统长箫为保持音质,尾端保留了一定长度,并钻有两个调音孔。如果长度缩短,最大的障碍就是音色不准。聂海几次试验之后,干脆将调音孔去掉,在尾端做了一个内含笛膜的竹套,代替调音孔。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改进之后的箫,长度与笛子相仿,而音质仍能保证。
收获满足与快乐
聂海自认为吹奏水平不高,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他喜欢夜深人静时,在桌前吹奏《苏武牧羊》《南泥湾》等曲目,乐声婉转悠扬。他沉醉于音乐中,享受内心的宁静。有时他也会随性发挥,每每吹奏出新的曲子,就及时记录下来,体会创作的畅快。
吹奏与制作,使聂海对箫的喜爱一直保持著热度。谈及收获,他感觉对健身、养心都有好处。吹箫可以调节呼吸、锻炼肺活量,烦闷之时,吹奏或者专注于制作,也可以调节心情。
“好多老年人认为,岁数大了,就不要想别的事。但是你需要找一件事做。”聂海觉得,人无论生活在何种阶段,都应该让自己快乐一些。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箫这种乐器,“吹箫制箫,确实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