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和声与旋律的平衡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_wong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声与旋律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优美的音乐。旋律是要通过演奏者一定的构思下才会形成的,节奏感要强。而和声是要具备一定的规律,再经过有逻辑的演变从而形成旋律。所以在钢琴的演奏中,旋律占整个音乐的主导地位,需要演奏者对其进行精准的掌握,还要特别注意对和声的分析,注意旋律线条时,也要让和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让钢琴演奏的作品更有内涵。要想在让钢琴演奏更加流畅优美,就一定要不断练习和声与旋律,让二者达到平衡的状态。
  关键词:钢琴演奏  和声  旋律  平衡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59-03
   在钢琴的演奏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和声与旋律的平衡,不管是什么样式的演奏或者是多么高水平的演奏家,在演奏时,都要掌控好旋律与和声的平衡,演奏进行到不同阶段的旋律就要参入相同节奏的和声,不可单纯追求旋律或者和声的完美,只有让二者处于协调稳定的状态,才能使演奏的作品更有渲染力,也只有做到和声与旋律的平衡,才会对钢琴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更完美的演绎钢琴作品。
   一、旋律与和声的定义
  (一)旋律的定义
   音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相互的关系意为旋律。旋律是作曲家在创作完乐曲后,再对乐音展开前后排列时产生的。旋律要有一定的节拍和节奏,在创作前,要事先考虑乐曲应用什么样的调性,最终将自己的音乐感悟体现到乐曲上。虽然旋律只是由单调声音部分构成的,但是旋律的组成很复杂,仅仅确定音调和时值是不够的,还要在旋律中加入独特的想法,让旋律变得更有节奏性,更具情感等。它是作曲家有感悟、有逻辑、有艺术的整合各种音符所制作的产物。
  (二)和声的定义
   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在同一时间结合发出的声音为和音,将和音连贯的进行视为和声。在和声的功能体系还不健全时,和声主要依靠和音来进行,直到音乐迎来了新时代,也就是三和弦的出现,和声开始被重视,并逐渐得到完善。三和弦音效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三和弦同样影响着中和弦。这种错综的结构组合经过不同的排列更能凸显和声的特点,丰富音乐表现。和声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声既能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还能赋予音乐更多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在同一个旋律上加入不同的和声时,其作用和特点就表现得尤为显著。
   二、钢琴作品中的和声与旋律
   钢琴作品历经时代的发展变化,拥有了很多种不同曲风,创作技巧多种多样,表现手法因钢琴家的曲风不同而各不相同,和声与旋律更是各有千秋。
   在巴洛克时期,钢琴作品多与合唱作品相结合,钢琴作品中的和声与旋律成了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作曲家是多么的重视和声以及旋律。然而,经历过多次变革后,和声部分开始逐渐被重视,成为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必需考虑的元素,旋律成为了贯穿整个音乐的重要纽带,因此,在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音乐的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大约在17世纪,旋律开始变得越来越华丽,节奏此起彼伏,节拍的划分也十分有讲究,显得非常的灵活,却包含了很多的技巧,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丰富,有很多的优美装饰音融入到旋律中,其中以演奏低音是最为常见。著名演奏家巴赫曾创作过一首《升C小调前奏》,这首曲子共有和音九种,七和弦七个,下属音在二位转中,复调旋律的主音为六音B,最后由S6中度过到S2中。七音是乐曲旋律中的重拍,起着对整首乐曲的稳定作用,在处理时要格外注意。七和弦中的升G要体现在弱拍上,可当做经过音进行处理。旋律在经过长期发展后,逐渐变得既精巧又美妙。例如,在巴赫平均律中,每一个音部都独具特色,其所蕴含的旋律都要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有所感悟,而且旋律间连接非常顺畅,展现出的线条波动也很小,整体显得非常平稳。演奏家在调整节拍时,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及整体进行演奏,同时,作品的演奏要十分的严谨且平稳,所以这首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平稳,节奏上没有特别多的变化。
   在巴洛克时期,乐曲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装饰音,这对节奏和旋律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装饰音适合相对较温和的进行演奏,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装饰音要尽可能的平和稳定,且不需要过多的进行标记,要结合演奏者的态度和情绪。现阶段欣赏者见到的装饰音大部分属于后半期。
   古典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史上是十分重要的阶段,大约出现在18世纪中期,乐曲多以主调的结构演奏,在创作手法上也是通过对和声的调整来改变的。当时的作曲家会参照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且遵守乐曲的发展规律,来谱写音乐的上下文,最终将整首乐曲进行修改融合。在这需要特别指出是,古典主义时期对乐曲所展现出的情绪有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要通过不断的改变乐曲的调性来实现,这也是调整乐曲情绪最常用的手段。作曲家也經常会从乐曲功能入手进行调整,以达成理想的效果。例如,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在创作《A大调奏鸣曲》时,就用到了多种手段调整乐曲。这首乐曲中的和弦是由多个拍子组成的,从第一个小节开始就运用了T功能进行调整,所以在这一片段中就会显得和声部分非常的规整。本着一个小节对应一个和声的原则,作曲家莫扎特用三个声部组成整首曲子,利用TSVI的方式将三个声部进行衔接组合。这首乐曲的三个声部各有特点,其中前后声部作为运动声部,在经过平和部分的声部过度衔接,使曲子变得此起彼伏,更有层次感。
   三、钢琴演奏中达到和声与旋律平衡的措施
   要想达到和声与旋律的平衡就要从调性上入手。创作一首优秀乐曲作品,是要经历非常多的调整和改进的,其中以旋律和声平衡最为重要,想要使二者达到平衡状态首先要从调性上入手,将乐曲的纵向和声部分和乐曲的横向旋律部分进行调整平衡,在修改和声部分时,其旋律也一定要跟着进行改变,这样就可以保证二者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有些钢琴作品中,也会出现和声与旋律不协调的情况,创作者在进行钢琴作品创作时如果想要达到和声与旋律的平衡,想要在钢琴演奏中使乐曲听起来更加顺畅,就要在钢琴演奏中有效掌控音的紧张程度,在钢琴演奏中解决和声与旋律不协调的问题。在钢琴演奏中,和声与旋律缺少哪一方面都难以使钢琴作品达到平衡。在钢琴作品中,旋律的运动是较为单一的,仅会在一个明确的和弦内进行运动,所以在钢琴演奏中要想达到和声与旋律的平衡,就要在演奏作品之前对作品进行分析,了解作品的调性、题材和创作背景,在对这些基础信息有了初步的掌握后,再对这个作品的节拍和节奏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和声与旋律的运动规律,知道二者的变化规律,以及怎样做才能使二者达到平衡的状态,只要掌握了这些,才能轻松解决旋律与和声不平衡的难题。    (一)以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和《钢琴悲怆奏鸣曲》为例
   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一生谱写过很多闻名世界的曲子,以其所创作的《悲怆奏鸣曲》和《钢琴悲怆奏鸣曲》为例,首先通过谱例要了解到贝多芬乐曲的缓慢、氛围的沉重,引用c小调4/4拍来增加乐章的严肃、悲伤的气氛、音调的强与弱、情感的变换程度等,以乐曲此起彼伏的变化来表达作曲者本身所抒发的情感和想要释放的情绪。这两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没有利用声部来影响旋律进而表达情感,而是通过曲调的转换渲染气氛,从而简单的抒发了作者的情绪。在钢琴作品演奏的过程中,整体的节奏是呈现出递进形式的,在其和声部分发生转变时,旋律也会配合着和声进行变化,从而达到二者平衡。乐曲中每两个小节中都会有一段乐句起衔接过渡作用,然后不断的调整和弦上的不和谐音调,将整首曲调推向高潮。这两首曲子的旋律变化幅度比较平稳,乐句仅是在节奏上相同移高了七度,旋律变化不明显。在全曲演奏中,一直遵循的是和声变化的同时旋律随之改变,时刻保持二者的平衡,当然也有特别的句子,乐曲中的第二句就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但是紧接着就又恢复到的平衡的状态。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奏衔接程度,节与节之间要衔接紧密且顺畅,还应注意要有节奏变化的过程。另外,许多钢琴作品演奏中的效果呈多元化趋势展现,要想完美的演奏作品,就必须熟练掌握曲子的进程,多加練习。在长期的练习中,达到旋律听觉上的效果与和声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达到平衡的状态,才能将钢琴作品更好地演绎出来。
   (二)以李斯特的《叹息》为例
   首先,李斯特的《叹息》不能单一的追求旋律的悠扬而忽视和音的发展,在这首钢琴作品中,4/4拍是一个十分规整的拍子,但是其中还有多连音组成部分,使得整体的节奏显得不流畅,所以在演奏时就要求演奏者把握好节奏,才能让整首曲子听着有韵味。其次,在这首钢琴作品的演奏中,左右手的交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换手过程中会出现断奏的旋律夹杂在琶音中,或位于琶音之上,像浪花翻滚一样一层一层的袭来。最后,从谱面上看,这首钢琴作品的演奏看似十分简单,但在实际的演奏中不管是在伴奏和声,还是在旋律上都需要左右手的交替来完成,在开始练习时,需要清楚左右手的演奏内容。在开始阶段可以通过单手演奏不完整的音乐片段,在对钢琴作品了解之后,再添加另一只手的配合演奏,从而加深双手的默契度。这首钢琴作品中,和声部分和旋律部分都蕴含了浓浓的情感,演奏时要注意情感上的投入,让曲句更加流畅,不可有断层感。另外,为更好地达到作品的演奏效果,促进和声与旋律的平衡,要尽量控制大拇指的力度,使演奏的旋律变得更加清晰和通透。通过以上观点,要想在钢琴演奏中达到和声与旋律的平衡,就需要从旋律以及和声中进行深入地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加强自身的钢琴演奏技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钢琴演奏中侧重旋律的优美而忽略了和声的本质,只有达到二者的平衡,才能完美地演奏作品。
   综上所述,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要积极响应教育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要求,在扎实钢琴演奏基础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钢琴演奏中的和声与旋律的平衡,在进行钢琴演奏之前,要引导学生熟知钢琴作品的旋律和和声,将两者有效结合,相互平衡,才会使学生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表现得内容更丰富、更立体,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潇康.浅谈钢琴演奏中和声与旋律的平衡[J].中外交流,2019(21):33.
  [2]段新惠.分割旋律与声部交接——以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为例[J].艺术评鉴,2020(08):22-23.
  [3]谭雅旎.雾语的秘密德彪西《雾》与巴托克《云雾里的旋律》之比较[J].音乐创作,2019(06):91-99.
  [4]Chen jing-xin.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作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6):123-124.
  [5]颜雯.音乐作品分析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J].音乐评鉴,2019(09):59-60.
  [6]魏桢浅素.试论如何用钢琴演奏诠释舞蹈中的韵律[J].艺术家,2019(12):125-125.
  [7]胡旭.合唱排练中钢琴伴奏的应用分析[J].当代音乐,2019(12):41-42.
  [8]颜雯.音乐作品分析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J].艺术评鉴,2019(09):65-66.
  [9]曹敏.对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9(07):134-135.
  [10]王艺霖.多层次视角下的钢琴伴奏理论及应用——评《钢琴即兴伴奏原理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2.
其他文献
摘要:單簧管及其演奏技巧是音乐实践的需要。单簧管演奏的历史以及它在乐队中的长期使用证明了这一点。17世纪末诞生了单簧管,起源于古希腊,19世纪末传入中国。单簧管起初是从一种古老的欧洲乐器芦笛发展而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单簧管的唯一鼻祖。单簧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乐器。  关键词:单簧管 外国 作曲家 交响乐与重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
目前,我国音乐评论的广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我国音乐现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在现阶段的音乐市场中,新音乐作品对音乐评论有很大依附性,也正是因为新音乐现象逐渐兴起时的音乐评论越来越体系化。对于新音乐现象来说,其具有普及性,并且在传播与推广方面渠道更为丰富,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展受众群体。随着新音乐现象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很大程度带动了我国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
期刊
摘要:声乐表演本身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声乐表演中会伴随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唱演结合的形式能表现出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唱及表演本身就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声乐技巧来表现出歌曲本身所蕴含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表达出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渗透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使歌曲的情绪更加饱满,表现出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而肢体语言则是一种通过表演者的各种表情、手势和身体部位来使自身的思想感情得到具体表达的媒介,肢体语言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深化了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交流的多边合作,对全球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非遗传承保护为视角,对大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总览概述,并根据它目前的现状,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提出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大庆市音乐类非遗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
摘要:本文从影视作品视角出发,通过对原生态舞蹈影像及相关电影的梳理,展开对云南傣族孔雀舞特点变化及审美特征的研究。傣族,又可称为泰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故称之为“水的民族”。古代的“百越”族群是傣族的发源地,而傣族则是一个跨五个国家而居的民族,其舞蹈多是在“摆”(节日)时跳的,主要特点为立颈挺身,加之特有的“三道弯”躯体体态及灵活多变的手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独有的孔雀
摘要:高校书法教育由老一辈教育家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创办,又经欧阳中石、启功等诸先生的引领,再到当代陈振濂、叶培贵等高校教授们的推进,如今已在全国蓬勃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美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各自的书法教育理念受当时历史人文、教育观念、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书法教育发展演变的梳理与辨析,总结四十余年来的书法教育发展经验,探索新时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