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的“无声之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ng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有一首诗叫《怨情》,诗是这样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的美处在于诗人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表达出含蓄深远的无言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无声之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无声之美”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默默无声地感受。体验,想象,思考,判断和创造的活动。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复研读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歌,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作品中包含着极其高明的人生智慧。其中最重要、在今天也仍然有现实意义的是,在遭遇失意、挫折而无奈时,通过一种态度、认知和观念的调适而依然保持平衡、乐观,是中国诗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说尽了离别的无奈和沉哀。但他没有绝望,因为“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
词为江南审美文化之代表文学样式,已为许多词家和文化史家所确认。在他们看来,在宋代,其文学主体乃以词名,就因为中华文化南移,江南文化处于中心地位所致。如冯天瑜等的《中华文化
中学作文教学的低实效一直是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寻找一个突破口,不失为一条新的探索途径。心理学界提出在外显学习的同时.还存在着内隐学习的方
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塑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就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和德育建设,运用民族的优秀高雅文化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来建设和谐校园
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语言的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