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wang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意思是礼法既有规矩也有变通之处。这句话或许可用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既有变,也有不变。
  20世纪以前,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认为中国文化一成不变的看法。其中的区别在于,19世纪前,大家对这种不变的文化持仰慕态度,认为是显著优点。比如有人在法国革命前就赞美道:“像中国这样一个时代更迭却旧貌依然的古老帝国是如此卓越伟大……”但19世纪后,仰慕和钦羡一转为批评、憎恶,有人甚至宣称只有在欧洲,人类生活才真正具有历史,中国、印度和美洲的土著都没有真正的历史进步,有的只是停滞不变的文化。
  其实,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因为一成不变意味着断裂、死亡。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就是蜕为另一种文化,唯有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也有不变的结果。“变”才能发展,“不变”则能维持其本来的精髓,所以一成不变的观点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是其表层部分,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不变的则为深层的心态文化。
  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基本都变了,从峨冠博带到长袍马褂,从马车到电车等等。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国家。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有了来自西域的胡旋舞、胡琴。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法则规律;而器,是具体可感的物体,更强调于用途。在中国,物质、制度文化以及宗教,都只是“器”,只有深层的心态文化才是“道”。往俗了讲,“道”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准则,是对天地君亲师的信仰,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心态文化。举个例子,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却照旧蓄辫子,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孔子捶胸顿足的礼崩乐坏,还是曾国藩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始终没有变。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而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也就是用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
  尽管中国的地理背景相對孤立,但数千年来仍与东西洋有着绵绵不绝的交往。与外来文化交流就会影响到中国文化,但这一变化的结果往往是将外来文化同化于中国文化,而不是使中国文化同化于外来文化。同化的结果有时简直惊人,例如狮子舞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舞蹈,但实际上它是从国外传进,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而逐渐形成、发展、普及开来。一般来说,这种同化的过程是缓慢、渐进,而且不知不觉的,所以中国文化变的第二特点是: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
  中国文化的发展远不是简单的“有容乃大”——这样说只强调容纳百川,而忽视其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难怪费正清会因此提出另一种思路:在同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可称之为“有变乃恒”。
  既然中国文化的变有上述两个特点,那么除开表面部分,它将始终朝着自己的道路发展下去。这条路上有模仿、借鉴、学习,但结果绝不会变得面目全非。现在常有人预测中国文化未来会怎么变,是中西互补,还是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虽然立意不错,但中西文化并非两个泥人,可以打碎了重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至今还不敢说十分清楚,未来恐怕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
其他文献
在公平理论和公正启发理论基础上,构建高接触度服务的服务补救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会对结果公平产生影响;从服务
以环保约谈制度实施为契机,基于合法性理论和遵从理论,考察环境执法监督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环境执法监督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即环保约谈显著地提
舞台表演作为艺术性的活动需要表演者运用台词、动作进行人物特色的展现,塑造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饱满的舞台人物,给予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审美体验。本研究分析了
目的探讨老年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患者按运动处方治疗后下肢肌力及功能性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性肌肉减少症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对
该文以石蜡(PA)作为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G)作为导热增强剂,以软单体丙烯酸丁酯(BA)和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而成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MMA-co-BA)为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每年为高等教育发展划拨高额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也为高校建设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而对于经费的配置与使用则需要在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管理下进行系统分析,以保障高校资金配置的科学性。但从现阶段预算编制及控制、绩效管理现状来看,不足与缺陷客观存在,为此,文章就高校预算编制及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预算绩效管理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为适应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发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