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堂怎样的课才是符合《标准》要求的课,专家小组手中没有模式,特级教师手里没有模式。“学中做,做中学。”探寻未来数学教学的成功模式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参与式学习 参与意识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中倡导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参与式”学习。学生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和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态度。如果是被迫的、消极的,则个性和潜力的发挥将受到压抑;如果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于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参与·合作”(以下简称“参与式”学习)便提出并得到推广。
一堂课,无论教师备课多么详尽周到,设计多精湛,口才有多好,如果没有学生参与进去则注定不会是成功的。而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密切相关,这需要教师支持。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有意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活动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得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介绍历史上高斯有关于等差数列和1+2+3+4+5+……+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如: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的知识,既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感到身份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1.鼓励学生多做、多说。在香港把数学活动教学分成三种层次:I hear, I forgot(我听过,已忘了)为第一个层次;I see, I remember(我看过,还记得)为第二个层次;I do, I understand(我做过,我懂了)为第三个层次。显然第三个层次是最值得提倡的,也与本次课改精神吻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多说,充分给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流机会。比如新教材中有“利用扑克牌算24”、“掷般子感受掷出从2点到12 点的机率”等。
2.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参与式”学习中的问题设置必须兼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适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让不同层次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考察,不要拘泥在固有的传统框架里,回答问题时不同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会人云亦云。
二、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染作用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能以宽松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予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并学会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在知识的疑难处思考、在思维干扰处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目的是让学生都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造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人,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手脑并用的数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还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产生大胆猜想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试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试验情况,得出结论。而概括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的发和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耀强.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世界教育信息,2005(2).
[2]孔晓民.试论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1(16).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参与式学习 参与意识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中倡导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参与式”学习。学生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和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态度。如果是被迫的、消极的,则个性和潜力的发挥将受到压抑;如果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于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参与·合作”(以下简称“参与式”学习)便提出并得到推广。
一堂课,无论教师备课多么详尽周到,设计多精湛,口才有多好,如果没有学生参与进去则注定不会是成功的。而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密切相关,这需要教师支持。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有意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活动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得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介绍历史上高斯有关于等差数列和1+2+3+4+5+……+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如: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的知识,既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感到身份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1.鼓励学生多做、多说。在香港把数学活动教学分成三种层次:I hear, I forgot(我听过,已忘了)为第一个层次;I see, I remember(我看过,还记得)为第二个层次;I do, I understand(我做过,我懂了)为第三个层次。显然第三个层次是最值得提倡的,也与本次课改精神吻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多说,充分给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流机会。比如新教材中有“利用扑克牌算24”、“掷般子感受掷出从2点到12 点的机率”等。
2.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参与式”学习中的问题设置必须兼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适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让不同层次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考察,不要拘泥在固有的传统框架里,回答问题时不同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会人云亦云。
二、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染作用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能以宽松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予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并学会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在知识的疑难处思考、在思维干扰处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目的是让学生都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造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人,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手脑并用的数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还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产生大胆猜想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试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试验情况,得出结论。而概括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的发和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耀强.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世界教育信息,2005(2).
[2]孔晓民.试论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