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逸览:大石嫡传,德艺双馨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jie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图:唐逸览
摄影/吴轶君

  繁梅报春,花树成荫。在画家唐逸览位于西郊的“胜缘斋”中,到处可见欣欣向荣的草木,雀跃枝头的小鸟,宛如他笔下的百花百鸟,在这个初春的时节,分外令人心醉。
   唐逸览是当代海派画坛颇具盛名的花鸟画家,生性豁达、谦和大气的他,热爱生活,广交朋友,脾气、性格像极了乃父——海派艺术大师唐云先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唐逸览自幼受父母熏陶喜爱绘画,17岁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学习国画。在半个多世纪漫长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他有过坎坷,也有发自内心的愉悦。他写过一首诗,贴切地道出了他的艺术观、人生观:“逸笔纵横不逾矩,览观今古创意新。小事糊涂大事清,独上云天阔步行。”这既是唐逸览对个人艺术道路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对艺术不断追求的心声。
   “逸笔纵横,小李将军逢劲敌;览观古今,大石居士有传人。”这是宝岛台湾的老画家余伟书赠唐逸览的嵌名联。作为唐云的老友,余伟在联中用了唐朝画家李思训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的典故,称赞唐逸览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其父唐云先生的绘画艺术。的确,在唐云的几个子女中,只有唐逸览习画,并得其真传。熟悉他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他在师承父亲画风中也继承了其父治学、为人之道,并将这种精神表现在画面的意境之中。他的花鸟画以色彩为主,其所作《海棠小鸟》,色彩热烈,画面丰富,把大自然生生的气息跃然画面;其所作《绣球花》,以水墨渲染,极具清新之雅味;其所作《红梅傲雪》,兼融色彩、水墨之韵味,一展梅花清寒不争春,但又傲骨满枝之神韵。70岁后,他的画作愈发显得色彩鲜亮而不躁动,丰富之中又更显文静、富贵、典雅之气。值得一提的是,逸览老师年轻时还是一位工艺技术人才,他从搪瓷图案的绘制到设计、配方、印刷、烧制都能亲手制作。由于唐逸览将传统美与工艺美的融合,使他首创的搪瓷丝网印贴花工艺获轻工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又从1980年创汇300万美元到1987年创汇2000万美元。这种融合传统美与现代工艺美的技法,也可看作是唐逸览对国画艺术,特别是对其父亲唐云所创造的“唐家样”艺术的又一次创新。
   如今,年过古稀的唐逸览每天以书画自娱,爱好广泛的他喜欢收集古董文玩,也喜欢种花养鸟,还颇谙股市沉浮,日子过得充实而满足。“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注重画品,而且更重要的是注重人品。”唐逸览说,“父亲生前经常告诫我要‘画如其人’,这无疑是我最为受用的财富。”正是因为以父亲为榜样,唐逸览在画画之外,才会一直坚持不断地对父亲的绘画艺术进行研究,全身心投入唐云艺术全集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中。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在唐云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推出了由杭州唐云艺术馆主编的《唐云全集》大型画册四本。整部全集的把关工作主要都是由唐逸览来做的,入选全集的作品有五六百幅,不仅确保都是真迹,更重要的都是精品,力求通过这些作品展示出唐云艺术的风格和精神。此外,唐逸览还积极参加繁荣海派书画艺术的工作,他不仅是海墨画会的发起人之一,而且还成为海上名家后裔联谊会的骨干力量,更身兼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书画院画师,常年致力于继承和弘扬“海上画派”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续写海派书画新篇章。
  
  父亲熏陶、耳濡目染
  
   《新民周刊》:走进您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一幅您在22岁时和父亲唐云合作的作品《秋柳山雀》,笔墨精到,设色雅致,难得的是,您的父亲还亲自为您题款,并且补画了山石,以此肯定您的艺术创作。
   唐逸览:回想小时候,父亲在作画时,我常常站在一边看,很好奇为什么父亲刷刷几笔,一朵牡丹,一只小鸟就跃然纸上。有时候,我也帮着在一旁拉拉纸。父亲很严厉,但对于喜欢画画的我似乎格外喜爱。甚至他最宝贝的曼生壶,收藏的字画,几个孩子中,就只有我能碰。南方潮湿,过了黄梅天,到了盛夏,我就会陪着父亲一起整理画作,把画挂一挂,就不会发霉。怎么卷画,怎么收藏这些字画,父亲都会手把手地教我。天长日久,受他的影响,我喜欢用他裁掉的纸边涂涂画画。而真正开始画画是在读中学的时候,那时我在学校里画书签勤工俭学,父亲画了几个稿子,我就对着临摹,结果都卖了出去,给我很大的鼓励与信心。后来,我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上海中国画院,跟随父亲学花鸟画。当时,画院学员有陸一飞、邱陶峰、汪大文、徐志文、杭英、吴玉梅和我,班长是陆一飞。
   说起这幅《秋柳山雀》,更有意思。当时,上海中国画院的裱画室正在重新装裱江寒汀先生的一幅画作,我当时看了很喜欢,就对着原作临摹了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画面上的柳树和山雀,父亲看了,认为画得还不错,于是就欣然替我在画面下方补了一块石头,并题:“逸览临寒汀秋柳山雀,大石为补一石”,以此肯定了我的画。当然,在鼓励之外,父亲对于我的画还是批评指点得多。他往往不多话,关键之处提点几句,全靠自己的悟性与勤奋去慢慢理解、消化。他要我画过一段时间宋元的工笔画,要求在工整之外,还要有笔意。记得父亲当时说过,趁着年轻多画一些工笔画,到老了就画不出了。特别是宋元时候的作品,非常好,来自生活,精细入微却又没有匠气,对于提高绘画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虽然我画的是小写意花鸟,但基础却是宋元工笔画。
   回想那个时候,除了父亲的画稿,对于江寒汀、张大壮等画院的老先生们的作品,我都曾花力气认真学习、临摹过。当然,主要还是学父亲的画,有的时候山水也画一点。我认为,艺术的路是很长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慢慢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但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有很多年轻的人搞创新,想走捷径,一夜成名,这个是值得探讨的,在艺术上取得成就,要经历长时间的磨练,还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父亲曾说500年后才能见高低,艺术成就既要得到当代也要得到历史的认可。这是父亲这一代的大师们给予我的启迪与感悟。
其他文献
在二十世纪的文论转向过程中,大部分文论史都聚焦于通过“符号”、“代码”进入文本的结构主义批评,往往忽视了以“经验”、“直觉”、“意识”作为进入文本路径的意识批评。事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叙事时间策略的全面梳理,探讨叙事时间策略对《呼啸山庄》文本意蕴造成的影响。叙事时间策略中的时序、时距和频率三部分,本论文将分别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出叙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