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我国近代教育家聂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重视心灵的沟通,用爱去点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做到心中有爱。
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互相影响交流的过程。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为一只幼猴做一个金属假母猴和一个绒布假母猴,并在金属假母猴身上装了奶瓶,幼猴饿的时候才去金属假母猴处,其余时间都紧挨在温柔、绵软的绒布假母猴边,显露出亲热依恋的表情。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态度冷漠,缺乏爱心,学生对教师就会“敬而远之”,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诲。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力求用和谒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热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学生就能在“爱”中学习,在“爱”中成长。
二、展示错误,造成“悬念”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三、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1、联系正误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2、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听讲。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联系题型对比。在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过程简单化,或者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把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接纳知识的容器,使思维性较弱的学生更加畏惧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实验教材第八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三组长短不同的各三根麦秆或小棒之类的实物,教学中通过先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教师再出示:⑴8厘米、8厘米、16厘米;⑵12厘米、6厘米、7厘米;⑶6厘米、8厘米、15厘米等三组线段,要求学生判断每一组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边看边想,该什么样办?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可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乱猜“能”或“不能”,这时我加以点拨:围成三角形的线段每相邻的两条边端点相连,那我们能否用自己准备的麦秆、小棒代替题中的线段,进行拼图操作,看看结果如何,行吗?这时,学生又积极地动起来,学生在拼图、计算中发现:第⑴组:8+8=16、8+16>8;第⑵组:7+6>12、7+12>6、6+12>7;第⑶组:6+8<15、6+15>8、8+15>6。发展拼摆、计算的对比和探究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小组合作,有动手操作,有信息交流,有计算比较,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思维在不断的完善,都觉得自己是一位成功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标“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重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给学生创设学习的安全感,对学生实施教学,课后要认真进行教后反思,让教师自身专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也得到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近代教育家聂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重视心灵的沟通,用爱去点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做到心中有爱。
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互相影响交流的过程。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为一只幼猴做一个金属假母猴和一个绒布假母猴,并在金属假母猴身上装了奶瓶,幼猴饿的时候才去金属假母猴处,其余时间都紧挨在温柔、绵软的绒布假母猴边,显露出亲热依恋的表情。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态度冷漠,缺乏爱心,学生对教师就会“敬而远之”,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诲。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力求用和谒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热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学生就能在“爱”中学习,在“爱”中成长。
二、展示错误,造成“悬念”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三、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1、联系正误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2、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听讲。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联系题型对比。在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过程简单化,或者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把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接纳知识的容器,使思维性较弱的学生更加畏惧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实验教材第八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三组长短不同的各三根麦秆或小棒之类的实物,教学中通过先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教师再出示:⑴8厘米、8厘米、16厘米;⑵12厘米、6厘米、7厘米;⑶6厘米、8厘米、15厘米等三组线段,要求学生判断每一组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边看边想,该什么样办?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可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乱猜“能”或“不能”,这时我加以点拨:围成三角形的线段每相邻的两条边端点相连,那我们能否用自己准备的麦秆、小棒代替题中的线段,进行拼图操作,看看结果如何,行吗?这时,学生又积极地动起来,学生在拼图、计算中发现:第⑴组:8+8=16、8+16>8;第⑵组:7+6>12、7+12>6、6+12>7;第⑶组:6+8<15、6+15>8、8+15>6。发展拼摆、计算的对比和探究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小组合作,有动手操作,有信息交流,有计算比较,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思维在不断的完善,都觉得自己是一位成功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标“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重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给学生创设学习的安全感,对学生实施教学,课后要认真进行教后反思,让教师自身专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也得到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