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认知映射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隐喻的英译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政治隐喻;概念隐喻;认知映射;外宣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党的十九大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思路和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向人类和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时代,国际社会也更加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的政策、立场和观点。新时代的外宣翻译,亟需创新对外宣传话语,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立场和声音。习近平作为中国声音最有影响力的发声者,其话语英译意义重大。习式话语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其突出特点为频繁使用政治隐喻,用生活化的语言传递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如何翻译这些政治隐喻,既关乎政治文化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也关乎中国领导人话语风格的再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隐喻被看作人类的普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政治隐喻的使用可以帮助民众更好地理解抽象、复杂的政治内容,进而说服并团结民众。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学界愈加认识到政治隐喻在构建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中的重要作用[1]159[2?7]。然而,由于政治隐喻的认知体验依赖特定的民族文化经验,如何再次激活原隐喻的概念映射关系,并在译文再现原隐喻功能,亟待深入研究[8]。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映射关系,结合定量定性分析,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隐喻”是如何完成跨语认知映射的,不同认知映射与翻译策略又呈现何种关系。
  一、研究背景
  (一) 政治隐喻及其认知功能
  政治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向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harteris-Black[5] 认为,政治隐喻是通过隐喻思维对现实政治进行概念化的重要工具。政治隐喻可看作言说政治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影响民众的思维和习惯,回避单调乏味的政治说教,进而达到政治言说的目的。隐喻思维也因而被广泛地运用在政治实践中,进而构建社会现实和政治世界[9?11]。
  Lakoff & Johnson[1] 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可看作一种“跨域映射”(cross-domainmapping),是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source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基于相似性的映射。人们对事物和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隐喻工具,实现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映射。隐喻表达是隐喻思维的表征,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政治隐喻同样通过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帮助人们理解纷繁的政治现实。“政治世界因极为复杂,充满价值观,在认知和感知上都远离人们的日常经验”[12]185,政治隐喻的使用有益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助力理解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进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13]。这也构成了政治隐喻重要的认知功能。
  近年来,学界愈加关注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研究[14?17]。政治隐喻中,两种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或概念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体验上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通过这种联想来解释、评价对政治现实的认知,并构建相应的价值理念和社会现实。
  (二) 隐喻的认知翻译研究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翻译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的修辞功能转向了认知功能,更加关注隐喻翻译的深层认知问题。隐喻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不同民族具有大量生活体验的重叠,这正是隐喻可译性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文化认知体验又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殊性和差异性,又使得跨文化隐喻翻译困难重重。近些年的隐喻认知翻译研究[18?22][8][23?24] 不断关注这些问题,基于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有益探索。
  Mandelblit[25] 提出“认知翻译假说”(CognitiveTranslation Hypothesis),将隐喻翻译的认知映射关系分为“相似映射”和“不同映射”两种。Al-Hassnawi[20]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词汇表达不同的相似映射”,即认知映射相似但具体词汇表达不同,并指出源语与目的语文化的认知体验越接近,隐喻翻译的难度便越小。谭业升、葛锦蓉[26]59-63 更是认为,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可直接决定隐喻的可译程度。隐喻翻译正是译者文化认知的“体验”过程[27]106,110-111。
  翻译中不同认知映射关系的实现,依赖不同的翻译策略,也遵循相应的翻译步骤。Sch?ffner[8]1253把隐喻的翻译策略归纳为:替代(substitution)、释义(paraphrase)和省略(deletion)三类。Maalej[28]65基于认知映射关系,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三个步骤:将源语的概念喻体还原至本体;比较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判断隐喻在两者之间是相似映射还是不同映射;根据目的语文化的实际情况重构原文隐喻。针对汉英隐喻翻译,刘法公[29]84 提出了三大原则:保留隐喻特征、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及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同时指出成功的隐喻汉英翻译,应使原文与译文具有一致的“喻体共知性① ”,汉语隐喻的喻体形象、内涵、功能在目標译文得以保留。
  隐喻的认知翻译研究视角拓展了对隐喻可译性的思考。隐喻的可译度不再是隐喻的语言表达问题,而和源语译语文化中的认知概念系统的匹配程度,以及隐喻的认知映射关系密切相关。新时代政治隐喻蕴含了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面对不同政治文化所带来的认知碰撞,译者应如何重构隐喻的认知映射关系,以再现隐喻背后隐藏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智慧,不同翻译策略对领导人话语风格的对外传播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学界对此关注不足。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语料
  本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隐喻”(以下简称新时代政治隐喻)界定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文件和讲话中所使用的、基于中国文化、有中国特色的政治隐喻。为了探究上述问题,文章将围绕以下子问题加以展开:(1)新时代政治隐喻的认知映射关系在翻译后发生了何种变化?(2)翻译后概念域的不同认知映射关系对应了哪些翻译方法?通过回答上述问题,探究习式隐喻是如何在跨语翻译中得以再现的。
其他文献
抗疫几个月来,大家对这一幕幕还记忆犹新:中央指导组进驻武汉、各地分级分区严控、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统筹常态化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认识,和衷共济、精准施策,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  应对疫情中,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到改革创新,也迎来了一次大考。社会救助、社区治理、信息公开、追责问责……如何从疫情应对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推动改革与发展?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专访了中国经
期刊
The first part of the 15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also known as the COP15, took place in Kunming, capital of Yunnan P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