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信息技术一线教师试图将过程性评价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过程性评价需要采集的数据多,过程繁琐,工作量大,导致评价滞后,削弱了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使过程性评价遭遇了无法突破的瓶颈。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在三年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该方法的核心是利用自行研发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搭建一个科学的、可操控的教学管理平台,利用该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性评价,评价数据由系统自动采集、评价结果即时产生。该平台由教师端和学生端构成。
教师端主要作用是教学任务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过程监控、结果查询等;学生端主要作用是构建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环境,本人成绩查询、本班成绩查询等。学生登录后,就进入了学习活动中心,在这里可以了解本节课任务,下载所需资源,上传资源、作业,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参加小组互评,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如:随堂抢答、在线抢答、分组对抗赛、在线测试、错题抢答、投票等。教学活动由教师端和学生端互动进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每完成一项活动,系统即时产生过程性评价数据,该数据自动纳入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学生可以立刻查询到自己和本班最新的积分(成绩),产生及时的激励作用。
该教学方法的理念是,将一个学期或学年作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活动单元,每一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活动单元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从第一节课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结束,教学管理系统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自动记录每个学生课堂活动点滴,自动采集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项目主要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归纳如下:
1. 考勤:电子考勤,可由教师端实施,也可由有权限的学生(如班长、副班长、科代表)实施;
2. 完成任务情况:每节课的任务,包括操作题任务、客观题任务;
3. 作业(作品)评价:自评、小组互评、师评;
4. 在线测试(考试):不定期进行在线测试,测试后进行即时错题抢答;
5. 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热心帮助同学、参加小组作业互评;
6. 参与课堂活动:随堂抢答、在线抢答,个人抢答、小组抢答、个人竞赛、分组对抗赛、投票(如学情调查、研究性学习课题投票、重大事项决议投票)等;
7. 拓展学习:拓展知识学习,有一定难度,挖掘学生个人潜能;
8. 课堂行为规范(项目可自定义):爱护机器设备、保持机房清洁卫生、遵守课堂纪律等;
9. 网上行为规范:网上文明交流(短信、在线交流等);
10. 上机活动记录:上机活动日志。
在以上项目中,上机活动记录主要为分析学生课堂活动情况提供依据,其他项目可以根据具体任务合理量化,也就是在设置任务时,自行定义其分值(考勤例外,系统已经将考勤项目定义为:旷课扣10分、迟到扣2分、早退扣2分,请假不扣分)。学生每完成一项活动,系统自动产生该项目的积分,学生马上可以查询到自己当前积分,从而形成动态、即时、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
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后,评价过程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进行,评价项目包含了所有的课堂活动内容,如“考勤”“随堂抢答”“分组对抗赛”“客观题任务”“主观题任务”“课堂表现加分”“课堂违纪扣分”“同学互助加分”“参加小组互评加分”等。学生每完成一项活动,系统及时将其分值纪录进平时成绩,评价过程动态进行、评价结果即时反馈。直到学期结束,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活动点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趋科学、合理。发挥了过程性评价应有的引导、激励作用。
以2009-2010上学期高一(2)班某个时段为例,在教师端打开【汇总成绩查询】,选择“高一年级”“高一(2)班”,显示该班学生综合得分情况。选中“区志标”,即显示该生的活动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综合得分509分,其中分组对抗赛45分、操作题230分、客观题 52分、积极参与小组互评 46分、考勤满分100分、参加投票9分、其它奖励或扣分(包括作业奖励加分、同学互助加分、课堂违纪扣分等)27分,合计509分。
责任编辑潘孟良
该方法的核心是利用自行研发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搭建一个科学的、可操控的教学管理平台,利用该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性评价,评价数据由系统自动采集、评价结果即时产生。该平台由教师端和学生端构成。
教师端主要作用是教学任务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过程监控、结果查询等;学生端主要作用是构建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环境,本人成绩查询、本班成绩查询等。学生登录后,就进入了学习活动中心,在这里可以了解本节课任务,下载所需资源,上传资源、作业,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参加小组互评,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如:随堂抢答、在线抢答、分组对抗赛、在线测试、错题抢答、投票等。教学活动由教师端和学生端互动进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每完成一项活动,系统即时产生过程性评价数据,该数据自动纳入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学生可以立刻查询到自己和本班最新的积分(成绩),产生及时的激励作用。
该教学方法的理念是,将一个学期或学年作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活动单元,每一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活动单元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从第一节课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结束,教学管理系统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自动记录每个学生课堂活动点滴,自动采集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项目主要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归纳如下:
1. 考勤:电子考勤,可由教师端实施,也可由有权限的学生(如班长、副班长、科代表)实施;
2. 完成任务情况:每节课的任务,包括操作题任务、客观题任务;
3. 作业(作品)评价:自评、小组互评、师评;
4. 在线测试(考试):不定期进行在线测试,测试后进行即时错题抢答;
5. 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热心帮助同学、参加小组作业互评;
6. 参与课堂活动:随堂抢答、在线抢答,个人抢答、小组抢答、个人竞赛、分组对抗赛、投票(如学情调查、研究性学习课题投票、重大事项决议投票)等;
7. 拓展学习:拓展知识学习,有一定难度,挖掘学生个人潜能;
8. 课堂行为规范(项目可自定义):爱护机器设备、保持机房清洁卫生、遵守课堂纪律等;
9. 网上行为规范:网上文明交流(短信、在线交流等);
10. 上机活动记录:上机活动日志。
在以上项目中,上机活动记录主要为分析学生课堂活动情况提供依据,其他项目可以根据具体任务合理量化,也就是在设置任务时,自行定义其分值(考勤例外,系统已经将考勤项目定义为:旷课扣10分、迟到扣2分、早退扣2分,请假不扣分)。学生每完成一项活动,系统自动产生该项目的积分,学生马上可以查询到自己当前积分,从而形成动态、即时、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
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后,评价过程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进行,评价项目包含了所有的课堂活动内容,如“考勤”“随堂抢答”“分组对抗赛”“客观题任务”“主观题任务”“课堂表现加分”“课堂违纪扣分”“同学互助加分”“参加小组互评加分”等。学生每完成一项活动,系统及时将其分值纪录进平时成绩,评价过程动态进行、评价结果即时反馈。直到学期结束,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活动点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趋科学、合理。发挥了过程性评价应有的引导、激励作用。
以2009-2010上学期高一(2)班某个时段为例,在教师端打开【汇总成绩查询】,选择“高一年级”“高一(2)班”,显示该班学生综合得分情况。选中“区志标”,即显示该生的活动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综合得分509分,其中分组对抗赛45分、操作题230分、客观题 52分、积极参与小组互评 46分、考勤满分100分、参加投票9分、其它奖励或扣分(包括作业奖励加分、同学互助加分、课堂违纪扣分等)27分,合计509分。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