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朗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新环境下,如何把握好朗读这一重要环节就成了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大课题。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的“量”和“质”都达不到规定要求,以至于在中学生中较多存在着语汇贫乏、语病频生、写作水平低下的状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一项综合工程,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和环境影响,还包括学生个人的先天智力因素与后天的主观努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逐步深入的今天,“升学率”的压力减轻了,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却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其中,“读” 是基础,是前提。读能使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汇,领悟为文之道,逐步熟悉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读”不过关,写、听、说就失去了依托,学好语言就成了一句空话。教语文先抓读,理所当然。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探索,将其命名为“三读”朗读教学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诵读范文摆在突出地位,尽量做到多读,会读,巧读,使全体学生熟悉课文,重视朗读,养成习惯,形成风气,并以此促进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就是“三读”朗读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这样做,就突出了范文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精神,也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上课时动动脑又动手,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强调了朗读的方法主要应是“出声读”、“齐读”,同时指出了努力的目标是培养习惯、形成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而“三读”教学法的实施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朗读、巩固提升三个阶段。
课堂教学要腾出时间给学生读,又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课前预习便必不可少。为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课前预习的指导上做到了提前布置、指导方法、经常检查,形成习惯。
提前布置就是事先向学生指明预习的任务,这在刚开始时要特别重视,一定要一课一课的预先布置,以后视情况逐步过渡到以单元为单位统一布置,循序渐进。
朗读指导需要我们明确告诉学生要先看教材说明,再看目录,浏览课文,了解总体要求,明确学习任务;然后要求读单元提示,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训练重点,最后通读课文。以达到每个学生都能给生字词注音释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如记叙文能准确说出记叙的“六要素”,议论文能理出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说出该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日常检查主要由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来完成,老师主要采用课堂提问、课后抽查的方法来督导。
这个环节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只有认真地、持之以恒地抓好课前预习,使之形成习惯,课堂教学中的多读才有可靠的基础。
课堂朗读在方式上,除教师范读、播放朗读录音外,学生的“读”常用的形式还有默读、出声读、表情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读全文、读片断、复述式读、背诵式读、比较读、分角色读等。采用什么读法应根据课文内容、授课时数、教材篇幅、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学生情况灵活掌握。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安排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出声读。
篇幅较短的诗歌、文言文等一般是以朗读为主。在疏通大意、讲清要点后就让学生读,能当堂成诵更佳。篇幅较长的,也尽量挤时间让学生读。有的采用 “读读议议练练”法,做到“长课短教”;若课时较少,则选读重点段落或精彩片断;有的剧本选段,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则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安东尼奥、夏洛克、鲍西亚等不同角色,朗读有关台词,听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在课堂讲讲议议回答问题时,也鼓励学生先读出与问题有联系的句、段,然后灵活“猜”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予以肯定。语文基础知识练习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先在课文中找到出处,并划线做记号。记生字词做到“四问”:怎么读、在此处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解释、还有什么用法。造句,则先读出文中范围,理解词义,再模仿造句,一题造两句。
巩固提升阶段我们照样是强调“读”字当头。学习完一篇或一单元课文后及时复习巩固,要求至少再诵读一遍范文后做相关练习;要求背诵的段、篇要能熟练背诵,并默写一遍;文中的名言佳句、精彩段落都应背诵、摘录。单元及期末总复习时,要求在通读课文、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由于平时做练习时都在课文中做了记号,复习通读中看到记号引起注意就相当于再做一遍练习。所以,这种不加大作业量的读书复习巩固法学生也乐意去做。老师则主要通过综合疏理知识点、讲解重点、指点复习方法及引导学生互相检查、纠错等方式来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有些学生认为语文不好学,课文读得再熟,考试也不一定得高分。它不像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通过努力短时间内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的确如此,究其原因,我认为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即所谓“生活处处皆語文”,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语文试题灵活多变,最忌死记硬背;语文水平高低不仅体现在考分上,更多是落实在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表现上,而这些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实现不了的。
为此,在实施“三读”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首先是课内读与课外读的关系。教材中的篇目文质兼美,值得反复诵读,引为典范。但它们仅是名篇佳作汪洋大海之一粟。鼓励学生多读课外好书是语文教师应做的工作。除专门推荐外,我为配合范文的教读对课外书采用 “四推荐法”,即推荐同一作者的、推荐同一题材的、推荐同一文体的、推荐节选篇目的原著。
其次是读与说的关系。初中生说话、答题常见毛病是抓不住要点、条理不清,甚至答非所问。我有意借用读范文、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朗读全文后,问段落层次;读精彩片断后,让学生复述要点;教戏剧选段,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表演;利用课文中的辩论材料,先分角色朗读,接着分析其发言,再进行模拟辩论;在班级组织专题辩论会等。
最后是读与写的关系。写作水平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读要为写服务是理所当然的。除摘录材料外,我们以读促写的主要做法还有:仿谋篇布局的,如学朱自清的《春》,仿写《故乡的秋天》;借鉴表现手法的,如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进行一次场面描写;借用题材的,如将古诗《石壕吏》等改写成叙事散文等。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创造足够大的空间,让其展翅翱翔,不断磨练自己的翅膀。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多读,会读,巧读,我相信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大面积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的“量”和“质”都达不到规定要求,以至于在中学生中较多存在着语汇贫乏、语病频生、写作水平低下的状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一项综合工程,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和环境影响,还包括学生个人的先天智力因素与后天的主观努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逐步深入的今天,“升学率”的压力减轻了,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却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其中,“读” 是基础,是前提。读能使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汇,领悟为文之道,逐步熟悉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读”不过关,写、听、说就失去了依托,学好语言就成了一句空话。教语文先抓读,理所当然。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探索,将其命名为“三读”朗读教学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诵读范文摆在突出地位,尽量做到多读,会读,巧读,使全体学生熟悉课文,重视朗读,养成习惯,形成风气,并以此促进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就是“三读”朗读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这样做,就突出了范文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精神,也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上课时动动脑又动手,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强调了朗读的方法主要应是“出声读”、“齐读”,同时指出了努力的目标是培养习惯、形成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而“三读”教学法的实施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朗读、巩固提升三个阶段。
课堂教学要腾出时间给学生读,又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课前预习便必不可少。为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课前预习的指导上做到了提前布置、指导方法、经常检查,形成习惯。
提前布置就是事先向学生指明预习的任务,这在刚开始时要特别重视,一定要一课一课的预先布置,以后视情况逐步过渡到以单元为单位统一布置,循序渐进。
朗读指导需要我们明确告诉学生要先看教材说明,再看目录,浏览课文,了解总体要求,明确学习任务;然后要求读单元提示,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训练重点,最后通读课文。以达到每个学生都能给生字词注音释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如记叙文能准确说出记叙的“六要素”,议论文能理出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说出该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日常检查主要由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来完成,老师主要采用课堂提问、课后抽查的方法来督导。
这个环节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只有认真地、持之以恒地抓好课前预习,使之形成习惯,课堂教学中的多读才有可靠的基础。
课堂朗读在方式上,除教师范读、播放朗读录音外,学生的“读”常用的形式还有默读、出声读、表情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读全文、读片断、复述式读、背诵式读、比较读、分角色读等。采用什么读法应根据课文内容、授课时数、教材篇幅、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学生情况灵活掌握。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安排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出声读。
篇幅较短的诗歌、文言文等一般是以朗读为主。在疏通大意、讲清要点后就让学生读,能当堂成诵更佳。篇幅较长的,也尽量挤时间让学生读。有的采用 “读读议议练练”法,做到“长课短教”;若课时较少,则选读重点段落或精彩片断;有的剧本选段,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则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安东尼奥、夏洛克、鲍西亚等不同角色,朗读有关台词,听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在课堂讲讲议议回答问题时,也鼓励学生先读出与问题有联系的句、段,然后灵活“猜”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予以肯定。语文基础知识练习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先在课文中找到出处,并划线做记号。记生字词做到“四问”:怎么读、在此处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解释、还有什么用法。造句,则先读出文中范围,理解词义,再模仿造句,一题造两句。
巩固提升阶段我们照样是强调“读”字当头。学习完一篇或一单元课文后及时复习巩固,要求至少再诵读一遍范文后做相关练习;要求背诵的段、篇要能熟练背诵,并默写一遍;文中的名言佳句、精彩段落都应背诵、摘录。单元及期末总复习时,要求在通读课文、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由于平时做练习时都在课文中做了记号,复习通读中看到记号引起注意就相当于再做一遍练习。所以,这种不加大作业量的读书复习巩固法学生也乐意去做。老师则主要通过综合疏理知识点、讲解重点、指点复习方法及引导学生互相检查、纠错等方式来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有些学生认为语文不好学,课文读得再熟,考试也不一定得高分。它不像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通过努力短时间内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的确如此,究其原因,我认为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即所谓“生活处处皆語文”,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语文试题灵活多变,最忌死记硬背;语文水平高低不仅体现在考分上,更多是落实在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表现上,而这些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实现不了的。
为此,在实施“三读”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首先是课内读与课外读的关系。教材中的篇目文质兼美,值得反复诵读,引为典范。但它们仅是名篇佳作汪洋大海之一粟。鼓励学生多读课外好书是语文教师应做的工作。除专门推荐外,我为配合范文的教读对课外书采用 “四推荐法”,即推荐同一作者的、推荐同一题材的、推荐同一文体的、推荐节选篇目的原著。
其次是读与说的关系。初中生说话、答题常见毛病是抓不住要点、条理不清,甚至答非所问。我有意借用读范文、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朗读全文后,问段落层次;读精彩片断后,让学生复述要点;教戏剧选段,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表演;利用课文中的辩论材料,先分角色朗读,接着分析其发言,再进行模拟辩论;在班级组织专题辩论会等。
最后是读与写的关系。写作水平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读要为写服务是理所当然的。除摘录材料外,我们以读促写的主要做法还有:仿谋篇布局的,如学朱自清的《春》,仿写《故乡的秋天》;借鉴表现手法的,如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进行一次场面描写;借用题材的,如将古诗《石壕吏》等改写成叙事散文等。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创造足够大的空间,让其展翅翱翔,不断磨练自己的翅膀。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多读,会读,巧读,我相信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大面积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