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心理学视角论述农村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教育及转化对策,后进生因各种原因造成学习和智力发展的落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教育策略,付出更多关爱,以积极心态和科学方法促成后进生的转化。
[关 键 词] 心理学;农村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188-02
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义务教育各方面条件落后,学前教育欠缺,农村小学发展较慢,无法和东部地区、城市先进学校相比,形成一个普遍且特殊的群体,即后进生群体。所谓“后进生”,在大众看来,主要是指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与他们的品德水准或纪律表现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也将他们叫作学习困难学生。而从地域来看,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村学校落后于城市学校,校际及各学校内部都存在后进生。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人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受教育权。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小学生人生的重要起跑线,可想而知,后进生如果输在起跑线,他们今后与其他孩子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在农村,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数量较多,包括留守儿童、智力低下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需要儿童、困境儿童在内,农村后进生问题相当突出,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今后农村发展和国家扶贫攻坚。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任重道远,国家、全社会都应该更多关注帮扶农村小学教育。在处理后进生转化问题方面,农村教师应该注意后进生行为表现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
自1896年神经学研究以来,后进生逐渐被学者注意到。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关注到了学生心理、背景方面的原因。美国的布鲁姆和霍华德都提出了针对后进生的学习对策,特别是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能针对个体的特点,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国的施奈尔更多地从心理学方面对后进生落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不断进步,为我们认识不同年龄人士心理特点打开了一扇窗户,更有力地促进我们对后进生心理进行了解。相对于消极心理学,20世纪末马丁·塞里格曼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对人积极方面的品质进行挖掘,促进人的幸福。国内对后进生转化的研究较多地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此方面的论文不少,当然一味地对消极方面进行指责也是不可取的,忽略了消极存在的合理性。谈到后进生的转化,还需要注意运用若干心理效应,例如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通过心理暗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国的洛钦斯最早提出“首因效应”,强调“先入为主”,最初给人的印象很关键,会给以后人际关系带来重大影响。国内外研究发现,排除生理、疾病等先天因素,智力正常的儿童数量占据大多数,也就是说,人的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各式各样,多与非智力因素相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教育水平较高,但是同样存在相当比例的后进生,其中还不乏大量文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办法。
一、认识农村小学后进生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6到11岁的儿童时期是求学的大好时机。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处于该时期的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中[1]。但是由于生理发育迟缓,部分小学生语言、认知方面非常落后,在学前教育方面又没有良好的教育过渡,造成他们性格懦弱、惧怕困难、有自卑心理,小学入学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环境。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政策对农村学校及教师还不够倾斜,教师待遇不高,师资差,留不住人才。
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素质较低,教育方式不当,有些长期在外打工,有些家庭父母不和睦,长辈大多溺爱小孩,孩子依赖性高,生活学习自主能力差。社会方面,小学生还容易被不良人士影响,形成不良习气和坏习惯,不守纪律,不接受教育批评。在学校,有些老师无法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缺乏耐心和关爱,教育方法单一死板,最终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善于和学生交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善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管理者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成功的管理者必定是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高手[2]。作为老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真心关爱,不仅要在课堂中上好每一节课,还应当在生活的各方面去了解学生状况,不要高高在上,脱离学生、家长。在民族地区小学,教师还有可能需要掌握当地的民族语言,便于与学生交流。
教育过程中免不了要批评,但是批评要平心静气、有理有据,体现教师的关切,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通过调查,弄清不同学生后进的原因。部分學生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存在畏难心理;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分散,越学越困难,形成自卑和厌学心理。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及时给予后进生关心和鼓励,加上在家里学生缺乏家长的适当指导,造成学生失落和自卑。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教师应该多学习儿童心理学,注意多给予积极鼓励,表扬和赞美一定要及时、适度。其次,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避免坏习惯的形成,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身体、视力。
三、注意个体的差异和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
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只有适应孩子特点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3]。教师要明白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各种差异,还有优异学生和落后、特殊需要学生。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并非乏善可陈,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 一个学生学习不好,但是可能在为人处事、团结协作方面比较出色,能够担任班干部帮助管理班级事务。有的学生多动贪玩,但可能乐善好施、正义感强,这些优良品格应该得到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自然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努力改变学习方面落后的境况。针对部分学生的盲从和依赖心理,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避免个性、特长被埋没。
四、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实现后进生转化
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中习惯靠个人经验和感觉的做法往往很难让学生乐于接受。通过加大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能够让教师从理论上認识到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对各年龄阶段心理有较为准确的把握,规避在教学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采用更好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心智的健康,这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科学,以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离异家庭子女问题突出,社会不良风气正不断侵害儿童健康心理,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学习不能光看书本知识的掌握,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而应该着重培养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树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同时,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帮扶外,还可以利用学生与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毕竟同学之间比较容易沟通,有利于更好地对后进生进行帮扶带动。
五、关爱特殊需要学生、困境学生
一些农村孩子由于生理、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可能会存在残疾、智障或特殊需要,这些学生处于困境,家庭因此也负担重重,有的家庭属于特困户,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关爱和帮助,让这些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城市里可以看到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供特殊学生学习,但是在农村,各方面条件不允许,教师能保证普通学生的教育已经很不容易,何况是很难教育的特殊学生,因此,教师本身就要有心理准备,下足功夫,做好帮扶工作。
国家在政策方面确实需要给予更多倾斜,保证每一个学生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六、家校沟通,密切合作
为了把先进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必须要得到后进生家长的密切配合和支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依靠父母,同样父母必须通过培训学习心理学知识,不能靠粗暴打骂孩子实现教育目的,那可能会造成孩子某种程度的心理阴影,教师在家校沟通中的角色不是简单地向家长告状,良好的合作必须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和谐进行,只有学生在心里真正接受了教育,才能形成强大动力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最后,全社会都应关心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能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们身心俱佳,共同进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BIO国际组织教材编写.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54.
[2]郭瞻予.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5.
[3]邓艳红.小学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3.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心理学;农村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188-02
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义务教育各方面条件落后,学前教育欠缺,农村小学发展较慢,无法和东部地区、城市先进学校相比,形成一个普遍且特殊的群体,即后进生群体。所谓“后进生”,在大众看来,主要是指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与他们的品德水准或纪律表现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也将他们叫作学习困难学生。而从地域来看,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村学校落后于城市学校,校际及各学校内部都存在后进生。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人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受教育权。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小学生人生的重要起跑线,可想而知,后进生如果输在起跑线,他们今后与其他孩子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在农村,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数量较多,包括留守儿童、智力低下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需要儿童、困境儿童在内,农村后进生问题相当突出,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今后农村发展和国家扶贫攻坚。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任重道远,国家、全社会都应该更多关注帮扶农村小学教育。在处理后进生转化问题方面,农村教师应该注意后进生行为表现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
自1896年神经学研究以来,后进生逐渐被学者注意到。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关注到了学生心理、背景方面的原因。美国的布鲁姆和霍华德都提出了针对后进生的学习对策,特别是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能针对个体的特点,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国的施奈尔更多地从心理学方面对后进生落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不断进步,为我们认识不同年龄人士心理特点打开了一扇窗户,更有力地促进我们对后进生心理进行了解。相对于消极心理学,20世纪末马丁·塞里格曼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对人积极方面的品质进行挖掘,促进人的幸福。国内对后进生转化的研究较多地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此方面的论文不少,当然一味地对消极方面进行指责也是不可取的,忽略了消极存在的合理性。谈到后进生的转化,还需要注意运用若干心理效应,例如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通过心理暗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国的洛钦斯最早提出“首因效应”,强调“先入为主”,最初给人的印象很关键,会给以后人际关系带来重大影响。国内外研究发现,排除生理、疾病等先天因素,智力正常的儿童数量占据大多数,也就是说,人的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各式各样,多与非智力因素相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教育水平较高,但是同样存在相当比例的后进生,其中还不乏大量文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办法。
一、认识农村小学后进生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6到11岁的儿童时期是求学的大好时机。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处于该时期的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中[1]。但是由于生理发育迟缓,部分小学生语言、认知方面非常落后,在学前教育方面又没有良好的教育过渡,造成他们性格懦弱、惧怕困难、有自卑心理,小学入学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环境。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政策对农村学校及教师还不够倾斜,教师待遇不高,师资差,留不住人才。
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素质较低,教育方式不当,有些长期在外打工,有些家庭父母不和睦,长辈大多溺爱小孩,孩子依赖性高,生活学习自主能力差。社会方面,小学生还容易被不良人士影响,形成不良习气和坏习惯,不守纪律,不接受教育批评。在学校,有些老师无法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缺乏耐心和关爱,教育方法单一死板,最终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善于和学生交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善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管理者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成功的管理者必定是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高手[2]。作为老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真心关爱,不仅要在课堂中上好每一节课,还应当在生活的各方面去了解学生状况,不要高高在上,脱离学生、家长。在民族地区小学,教师还有可能需要掌握当地的民族语言,便于与学生交流。
教育过程中免不了要批评,但是批评要平心静气、有理有据,体现教师的关切,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通过调查,弄清不同学生后进的原因。部分學生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存在畏难心理;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分散,越学越困难,形成自卑和厌学心理。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及时给予后进生关心和鼓励,加上在家里学生缺乏家长的适当指导,造成学生失落和自卑。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教师应该多学习儿童心理学,注意多给予积极鼓励,表扬和赞美一定要及时、适度。其次,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避免坏习惯的形成,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身体、视力。
三、注意个体的差异和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
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只有适应孩子特点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3]。教师要明白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各种差异,还有优异学生和落后、特殊需要学生。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并非乏善可陈,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 一个学生学习不好,但是可能在为人处事、团结协作方面比较出色,能够担任班干部帮助管理班级事务。有的学生多动贪玩,但可能乐善好施、正义感强,这些优良品格应该得到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自然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努力改变学习方面落后的境况。针对部分学生的盲从和依赖心理,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避免个性、特长被埋没。
四、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实现后进生转化
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中习惯靠个人经验和感觉的做法往往很难让学生乐于接受。通过加大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能够让教师从理论上認识到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对各年龄阶段心理有较为准确的把握,规避在教学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采用更好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心智的健康,这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科学,以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离异家庭子女问题突出,社会不良风气正不断侵害儿童健康心理,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学习不能光看书本知识的掌握,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而应该着重培养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树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同时,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帮扶外,还可以利用学生与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毕竟同学之间比较容易沟通,有利于更好地对后进生进行帮扶带动。
五、关爱特殊需要学生、困境学生
一些农村孩子由于生理、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可能会存在残疾、智障或特殊需要,这些学生处于困境,家庭因此也负担重重,有的家庭属于特困户,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关爱和帮助,让这些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城市里可以看到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供特殊学生学习,但是在农村,各方面条件不允许,教师能保证普通学生的教育已经很不容易,何况是很难教育的特殊学生,因此,教师本身就要有心理准备,下足功夫,做好帮扶工作。
国家在政策方面确实需要给予更多倾斜,保证每一个学生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六、家校沟通,密切合作
为了把先进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必须要得到后进生家长的密切配合和支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依靠父母,同样父母必须通过培训学习心理学知识,不能靠粗暴打骂孩子实现教育目的,那可能会造成孩子某种程度的心理阴影,教师在家校沟通中的角色不是简单地向家长告状,良好的合作必须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和谐进行,只有学生在心里真正接受了教育,才能形成强大动力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最后,全社会都应关心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能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们身心俱佳,共同进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BIO国际组织教材编写.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54.
[2]郭瞻予.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5.
[3]邓艳红.小学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3.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