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获取相对信息优势的竞争,企业之间更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决策过程中,信息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处理能力、利益的驱动等因素,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信息不对称即在对策中某些局中人(参与人)拥有另外一些局中人不拥有的一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信息的人就可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谋求私利,损害不拥有信息人或公共的利益。
在任何系统,所有的信息都应向决策层汇总,但是在逐级传送中信息往往需层层精简、去粗取精,每个信息链都将其认为最重要的信息向决策层传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处理能力、利益的驱动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信息偏离事实真相。人类关系学派理论家伦西·李克特通过对四种组织结构中信息传播的研究发现,在由上而下的层级制中,“几乎不存在上行传播,即使有上行信息也往往被曲解”。在中国的科层组织传播渠道中,普遍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设定目标阶段,消费者处于信息的优势;而在企业决策制定和评选阶段,股东和企业经营者则处于信息的优势;但是在企业决策执行、完成阶段,处于基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则处于信息的优势。在企业决策过程中,不同的主体由于角色定位、权力大小、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不同,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同。企业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动态的。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获取完备信息的成本高昂。
虽然人类社会中信息是大量存在的,但是企业决策活动中所需要的一些信息必须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得,如收集、加工、整理、鉴定等。这些活动是需要成本的,需耗费一定的时间、人工、金钱等。而在企业决策各环节中,如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设计评选等阶段,常常不能承受收集所需信息的成本。即使人们能够承受所有的成本,也不能说明人们所搜集的信息是完善的。因为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后,所收集的信息可能已经不能反映最初的状态。即使假定能收集到所有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人类有限的理性思维也无法处理如此庞杂的信息。此外,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类预期信息,所以他们无法从尚未到手的知识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正如英国经济学家乔治·沙克尔指出:个人在获得某条信息之前是需要它的。这一逻辑早已被称为“信息悖论”。因此无论从时间、资源,还是从思维、收益等角度,无人愿意进行复杂的运作去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相反,人们更愿意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去设法利用他人的知识和信息。实际上,在信息搜寻成本高昂而成果又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只获得特定的部分信息并保留对其他信息的无知是合乎理性的。所以人类常常宁愿无知,也不愿花费过多的成本。
其二,决策体制的限制。
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决策体制类型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议会制、独裁制三种。在企业中,决策体制大致可分为下属参与型和下属不参与型两种情况。在下属参与的情况下,下属掌握的信息比较多,但是他们仍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时间、精力去了解所有重要信息。在企业决策过程中,他们也只能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判断。而在下属不参与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将更为严重。
其三,层级制的阻碍。
在科层制企业中,越往高层,越能掌握全局性的大量信息,正如韦伯所言“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而做出熟悉情况的决定。”在这些层级制中,每个人的权利和职责是不同的,因而所了解的信息也不同。企业的决策层由于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也较多,从而对一些宏观的、整体的信息的掌握相对比较充分,而对一些微观的、处于实际层面的信息掌握则比较少。下属往往只掌握一部分和他们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微观信息。
从整体而言,下属与管理者相比仍处于信息劣势。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所限,下属主要依赖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企业的会议文件、企业领导的讲话、与管理者的接触等获得。而这些渠道又几乎完全被企业的管理者所控制。
其四,自身因素的限制。
除了信息搜尋所需的成本,相关人员个人对信息的需求、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信息获取的第一步就是对信息的兴趣和关注。即使有些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技巧使相关人员接受到,但如果没有兴趣,也很难进入选择理解、选择记忆等后续阶段。因此那些想获取信息的人比那些不想获取信息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信息。
即使有了关注的兴趣、参与的意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接受信息和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趋于精细分工和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只能是某一领域或某一些领域的知识。只要离开他所熟悉的范围,他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行为能力必然下降。
其五,人为地信息封闭。
影响信息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的信息渠道往往能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信息。不同主体之间获取信息渠道的差异必然影响他们的相对优势。在企业中,下属获取信息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有关信息的公开程度,而管理者往往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法规和程序进行信息封闭,这也强化了决策者和决策程序的神秘性。除此之外,一些股东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对信息进行处理,或垄断,或隐藏,这又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其六,信息传播方式的局限。
各种信息传播由于自身的特点,在传播时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有些局限性是传播者无法解决的。一般而言,各决策主体的信息优势是相对的、暂时的。某主体在某时期可能在某些方面拥有信息优势,而在另一个时期另一些方面处于信息劣势。如在决策制定环节,决策层相对于消费者处于信息优势;而在执行和反馈环节,消费者相对于决策层处于信息优势。但是在决策过程中种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状况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很难知道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人们只能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做出种种选择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在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多的信息、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就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获得更大的收益。
总之,认识到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由于种种原因而客观存在之后,作为企业决策者,应该转变或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而不能产生悲观心理。虽然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对称的信息差距却是有可能减小的,这就为企业决策者今后如何开展工作指出了方向。
信息不对称即在对策中某些局中人(参与人)拥有另外一些局中人不拥有的一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信息的人就可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谋求私利,损害不拥有信息人或公共的利益。
在任何系统,所有的信息都应向决策层汇总,但是在逐级传送中信息往往需层层精简、去粗取精,每个信息链都将其认为最重要的信息向决策层传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处理能力、利益的驱动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信息偏离事实真相。人类关系学派理论家伦西·李克特通过对四种组织结构中信息传播的研究发现,在由上而下的层级制中,“几乎不存在上行传播,即使有上行信息也往往被曲解”。在中国的科层组织传播渠道中,普遍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设定目标阶段,消费者处于信息的优势;而在企业决策制定和评选阶段,股东和企业经营者则处于信息的优势;但是在企业决策执行、完成阶段,处于基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则处于信息的优势。在企业决策过程中,不同的主体由于角色定位、权力大小、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不同,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同。企业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动态的。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获取完备信息的成本高昂。
虽然人类社会中信息是大量存在的,但是企业决策活动中所需要的一些信息必须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得,如收集、加工、整理、鉴定等。这些活动是需要成本的,需耗费一定的时间、人工、金钱等。而在企业决策各环节中,如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设计评选等阶段,常常不能承受收集所需信息的成本。即使人们能够承受所有的成本,也不能说明人们所搜集的信息是完善的。因为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后,所收集的信息可能已经不能反映最初的状态。即使假定能收集到所有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人类有限的理性思维也无法处理如此庞杂的信息。此外,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类预期信息,所以他们无法从尚未到手的知识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正如英国经济学家乔治·沙克尔指出:个人在获得某条信息之前是需要它的。这一逻辑早已被称为“信息悖论”。因此无论从时间、资源,还是从思维、收益等角度,无人愿意进行复杂的运作去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相反,人们更愿意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去设法利用他人的知识和信息。实际上,在信息搜寻成本高昂而成果又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只获得特定的部分信息并保留对其他信息的无知是合乎理性的。所以人类常常宁愿无知,也不愿花费过多的成本。
其二,决策体制的限制。
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决策体制类型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议会制、独裁制三种。在企业中,决策体制大致可分为下属参与型和下属不参与型两种情况。在下属参与的情况下,下属掌握的信息比较多,但是他们仍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时间、精力去了解所有重要信息。在企业决策过程中,他们也只能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判断。而在下属不参与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将更为严重。
其三,层级制的阻碍。
在科层制企业中,越往高层,越能掌握全局性的大量信息,正如韦伯所言“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而做出熟悉情况的决定。”在这些层级制中,每个人的权利和职责是不同的,因而所了解的信息也不同。企业的决策层由于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也较多,从而对一些宏观的、整体的信息的掌握相对比较充分,而对一些微观的、处于实际层面的信息掌握则比较少。下属往往只掌握一部分和他们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微观信息。
从整体而言,下属与管理者相比仍处于信息劣势。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所限,下属主要依赖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企业的会议文件、企业领导的讲话、与管理者的接触等获得。而这些渠道又几乎完全被企业的管理者所控制。
其四,自身因素的限制。
除了信息搜尋所需的成本,相关人员个人对信息的需求、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信息获取的第一步就是对信息的兴趣和关注。即使有些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技巧使相关人员接受到,但如果没有兴趣,也很难进入选择理解、选择记忆等后续阶段。因此那些想获取信息的人比那些不想获取信息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信息。
即使有了关注的兴趣、参与的意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接受信息和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趋于精细分工和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只能是某一领域或某一些领域的知识。只要离开他所熟悉的范围,他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行为能力必然下降。
其五,人为地信息封闭。
影响信息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的信息渠道往往能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信息。不同主体之间获取信息渠道的差异必然影响他们的相对优势。在企业中,下属获取信息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有关信息的公开程度,而管理者往往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法规和程序进行信息封闭,这也强化了决策者和决策程序的神秘性。除此之外,一些股东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对信息进行处理,或垄断,或隐藏,这又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其六,信息传播方式的局限。
各种信息传播由于自身的特点,在传播时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有些局限性是传播者无法解决的。一般而言,各决策主体的信息优势是相对的、暂时的。某主体在某时期可能在某些方面拥有信息优势,而在另一个时期另一些方面处于信息劣势。如在决策制定环节,决策层相对于消费者处于信息优势;而在执行和反馈环节,消费者相对于决策层处于信息优势。但是在决策过程中种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状况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很难知道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人们只能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做出种种选择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在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多的信息、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就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获得更大的收益。
总之,认识到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由于种种原因而客观存在之后,作为企业决策者,应该转变或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而不能产生悲观心理。虽然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对称的信息差距却是有可能减小的,这就为企业决策者今后如何开展工作指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