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开山鼻祖,“道承孔孟,学启程朱”。他在永州任职期间作《拙赋》,其中写道:“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意思是说,巧者光说空话,玩弄心计,故劳心而不祥;拙者则默默做事,以德服人,故心安且有福。如果天下皆“拙”,将能实现官清吏正、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显然,这个“拙”,指的是不巧言令色以欺上瞒下,不挖空心思去投机钻营,而是以诚立心,以德为政,脚踏实地,恪尽职守。显然,作为领导干部,理应从中获得一些为官的启示和教益。
“拙”,《说文解字》释为“不巧也。从手,出声”。《广雅》释为“钝也”,通俗地说就是“笨拙,不灵活”。其实,“拙”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思想家开始深挖其蕴涵的辩证法思想。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大巧若拙”之语,意即超出常人理解力的大智慧看上去反而像是愚钝,表面的“拙”掩藏着“大巧”。再如:《韩非子》中曰:“巧诈不如拙诚。”“巧”,指的是与“大巧”相对的小聪明,“拙”则有质朴无华、诚实守信之意,其言外之意就是“拙诚”即“大巧”。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很多刚正不阿而仕途偃蹇的清官廉吏以“拙官”自居,将“拙”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并着意“守”之、“养”之,且主动与“巧官”之流划清界线,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正气之歌。
明朝的康大和官至工部尚书,为人敦厚朴实,为官清正刚直、勤政爱民。时值严嵩当权期间,康大和蔑视权贵,“在翰苑二十年,闭门读书,屏迹权门。人讥其拙,作《拙宦对》以述志,与关中王愧野齐名,人称‘康王’”。清朝的许瑶光官至嘉兴知府,任嘉兴知府十余年,政绩卓著。他关心农事,修桥筑路,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十年而使嘉兴“民和年丰,百货鳞集,农林忭于野,客商歌于市,衣冠文物,蔚若旧观”。任职期满时,嘉兴民众自发修“来许亭”,盼望他重来嘉兴。后同治帝知晓民意,特许他回任嘉兴。续任期间,他在光绪六年由“查荒”激起民变的大案中替民伸冤而丢官卸职,被当时舆论誉为“近世少有的贤太守”。此类“拙官”,历史上还有很多,他们堪称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
反观现实社会,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也存在着“拙官”与“巧官”。“拙官”与“巧官”,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实则为政与处世之道却大相径庭。“拙官”者,政治素质、思想境界比较高,能恪守为官做人的本分,往往具有诚实、忠厚、正派、刚直、公正等诸多优秀道德品质。他们思想务实,做人老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注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不投机钻营,不大肆张扬,不劳民伤财。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做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堪称人民公仆。“巧官”者,往往善于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喜好曲意奉承、溜须拍马,为了个人升迁进步,热衷于搞“短、平、快”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他们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答应,就怕领导不认可。忙忙碌碌装样子,吹吹拍拍过日子,完全缺少一种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为人民群众所不齿。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拙官”可敬,值得学习;“巧官”可鄙,理应唾弃。为官是“拙”还是“巧”,显现的是做人秉性,折射的是官德修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单位、部门或地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就应宁做“拙官”,不做“巧官”,少一些圆滑世故,多一些诚信正直;少一些名利欲望,多一些淡泊情操;少一些坐而论道,多一些真抓实干。凡事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努力以高尚的官德、务实的作风和昂扬的斗志去赢得民心,成就事业。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编/张立新)
“拙”,《说文解字》释为“不巧也。从手,出声”。《广雅》释为“钝也”,通俗地说就是“笨拙,不灵活”。其实,“拙”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思想家开始深挖其蕴涵的辩证法思想。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大巧若拙”之语,意即超出常人理解力的大智慧看上去反而像是愚钝,表面的“拙”掩藏着“大巧”。再如:《韩非子》中曰:“巧诈不如拙诚。”“巧”,指的是与“大巧”相对的小聪明,“拙”则有质朴无华、诚实守信之意,其言外之意就是“拙诚”即“大巧”。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很多刚正不阿而仕途偃蹇的清官廉吏以“拙官”自居,将“拙”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并着意“守”之、“养”之,且主动与“巧官”之流划清界线,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正气之歌。
明朝的康大和官至工部尚书,为人敦厚朴实,为官清正刚直、勤政爱民。时值严嵩当权期间,康大和蔑视权贵,“在翰苑二十年,闭门读书,屏迹权门。人讥其拙,作《拙宦对》以述志,与关中王愧野齐名,人称‘康王’”。清朝的许瑶光官至嘉兴知府,任嘉兴知府十余年,政绩卓著。他关心农事,修桥筑路,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十年而使嘉兴“民和年丰,百货鳞集,农林忭于野,客商歌于市,衣冠文物,蔚若旧观”。任职期满时,嘉兴民众自发修“来许亭”,盼望他重来嘉兴。后同治帝知晓民意,特许他回任嘉兴。续任期间,他在光绪六年由“查荒”激起民变的大案中替民伸冤而丢官卸职,被当时舆论誉为“近世少有的贤太守”。此类“拙官”,历史上还有很多,他们堪称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
反观现实社会,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也存在着“拙官”与“巧官”。“拙官”与“巧官”,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实则为政与处世之道却大相径庭。“拙官”者,政治素质、思想境界比较高,能恪守为官做人的本分,往往具有诚实、忠厚、正派、刚直、公正等诸多优秀道德品质。他们思想务实,做人老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注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不投机钻营,不大肆张扬,不劳民伤财。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做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堪称人民公仆。“巧官”者,往往善于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喜好曲意奉承、溜须拍马,为了个人升迁进步,热衷于搞“短、平、快”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他们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答应,就怕领导不认可。忙忙碌碌装样子,吹吹拍拍过日子,完全缺少一种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为人民群众所不齿。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拙官”可敬,值得学习;“巧官”可鄙,理应唾弃。为官是“拙”还是“巧”,显现的是做人秉性,折射的是官德修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单位、部门或地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就应宁做“拙官”,不做“巧官”,少一些圆滑世故,多一些诚信正直;少一些名利欲望,多一些淡泊情操;少一些坐而论道,多一些真抓实干。凡事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努力以高尚的官德、务实的作风和昂扬的斗志去赢得民心,成就事业。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编/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