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的认知跟情感(Emotion)密不可分,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本文运用心理学知识,从语言教学实质出发,以实例探讨和分析了情感素质在英语课堂中对学生内部起到的优化作用。旨在鼓励广大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现、激起和利用学生情感素质的爆发点,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情感 教学效果
美国语言学家Moulton曾说过这样一句话:“Teach the language,not about the language.”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语言本身,而非语言的知识”。具体而言,就是说语言教学的目标不是语法规则和特例,而是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本身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传授给他们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技能。而这种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素质(Emotion Quality)、学习策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教育心理学说明,人的认知跟情感(Emotion)密不可分,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情感充沛之时往往感知敏锐,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记忆牢固。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这个平台上,应该去努力发现、激起进而掌控、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利用这种充沛的情感素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段里,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空间。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情感(Emotion)一词的解释是:“strong feeling of any kind.”心理学上的阐述也异曲同工——由主观引起而非理智作用的一种强烈的感情状态,并且经常伴有心理上的变化。综合两种阐释,这种情感状态外在的表现方式是任意的,可以是喜悦,也可以是憎恨、同情、好奇、悲伤、成就感及自我价值认知感等。
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如何去发现、激起进而掌控、提升学生多样性的情感素质,从正面很好地利用这种多样性的情感素质,使学生自觉轻松地跟随老师进入角色,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学习,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呢?
1.从学生方面
一位老师如果想很好、很清楚地了解、掌控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素质,那么这位老师必须对其所教授的对象——学生有相当深的了解。想对学生有深入细微的了解,除了课堂上的接触、沟通外,课堂外的时间更加弥足珍贵。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是教学工作并非管理工作,除课堂时间外,其他时间几乎不与学生接触。一个学期下来,几十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足以让教师去了解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所关心和所担心忧虑的。所以,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情感素质,发现他们情感上的变化,平时一定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在一起。以高尚的道德情怀去关爱学生,加入、参与他们的事情,多与他们沟通,培养跟他们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与教师更贴心,把教师当作熟悉的朋友,他们的感情素质才会自然流露。而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教师也能很快接收到信息,并立刻利用、掌控学生的这种感情素质展开教学。例如:在07级本人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个班的学生非常活泼,好奇心很强烈。春节过后的第一次口语课,本人便利用了他们这种情感素质。由于好奇心,他们其实都很“关心”老师的寒假生活。本人便先向他们讲述了寒假故事。讲完之后,学生们一个一个也主动站起来讲述自己的寒假生活。整个一堂课因为教师对学生“好奇”这一情感素质的激起和把握而变得“热闹非凡”,效果甚好。
除了平时关爱学生,跟学生有良好的沟通,熟知学生外,课堂上利用不同的辅助教学用具,同样也可调动学生的情感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收录机、投影仪、电视、录像机、乃至多媒体已逐步被老师们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合理利用。这种合理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素质。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蜚声世界的演讲稿“I have a dream”时,本人先将其中最精彩的一段“I have a dream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通过多媒体以视频方式放给学生听和看,一遍一遍下来,在马丁·路德·金激昂、充满情感色彩的演讲中,学生们渐渐有了情感的变化。他们先是小声跟读,继而大声朗读了起来,到最后甚至忘情地朗诵。这个时候本人立即把握机会,在一群充满了激情的学生面前为他们讲解。从演讲稿的人物背景、时代、历史背景到整篇演讲中的语言、语法点一气呵成。学生也学得很快。再比如针对今年的特大雪灾,本人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关于雪灾的资料,包括图片、数字统计、文字表述等,编成了多媒体课件(PPT),并配以音乐,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一下子全班寂静。学生们同情、悲伤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就Snow Disaster(雪灾)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他们思维敏捷活跃,表现大胆出色,到最后他们甚至还引申到了环境保护等其他的方面。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是指根据个人愿意去做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为力求达到完美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所以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巧妙地利用不同的激励性质的评价方式,促成学生“自我价值认知感”、“成就感”等一系列情感素质。本人曾有过很多次这方面的实例经验:在上课之前公布上次课后任务获得“优”的学生,这些受到表扬的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情感素质较其他学生明显要充沛;再或者课堂上一句简单的表扬“Your answer is exactly right./You did very well just now.”可以让学生整堂课都带着“喜悦”的情感。然后从课堂作业反馈的情况可以发现他(她)对这堂课的新知识接受和理解都相当好。本人的班上曾有个学生因为一个表扬,连续几次主动答问,且一问比一问答得好。因为他的情感素质已完全被激起和掌控,他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角色学习。并且在这种情感素质的支配下,他的思维越来越敏捷,理解力也随之增强。
2.从教师方面
要充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有效地激起、掌控学生的情感,除关注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师本人也需做必要的工作。首先,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着装和整体气势。作为老师,应衣着大方,整洁又不失好看时髦,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从第一秒在气势上抓住学生,让他们的情感素质“动”起来。
其次,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色彩也要丰富多样。英语,作为语言,应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有慢有快、有高有低地从教师口中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but the kindling of a flame.”(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这个平台上,应着重优化学生心理,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充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源,发现、激起、掌控、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从内部诱发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使之主动参与、配合教学,变苦学为乐学,变主动为被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沛的情感中快乐地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A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Extended forth edition)The 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文英.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分析及策略.http://www.linguist.org.cn/doc/su200501/su20050109.doc.
[5]冯晓梅,王华琴.英语时文阅读进阶名人演讲篇(Readers up to Date,Speeches).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情感 教学效果
美国语言学家Moulton曾说过这样一句话:“Teach the language,not about the language.”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语言本身,而非语言的知识”。具体而言,就是说语言教学的目标不是语法规则和特例,而是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本身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传授给他们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技能。而这种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素质(Emotion Quality)、学习策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教育心理学说明,人的认知跟情感(Emotion)密不可分,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情感充沛之时往往感知敏锐,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记忆牢固。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这个平台上,应该去努力发现、激起进而掌控、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利用这种充沛的情感素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段里,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空间。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情感(Emotion)一词的解释是:“strong feeling of any kind.”心理学上的阐述也异曲同工——由主观引起而非理智作用的一种强烈的感情状态,并且经常伴有心理上的变化。综合两种阐释,这种情感状态外在的表现方式是任意的,可以是喜悦,也可以是憎恨、同情、好奇、悲伤、成就感及自我价值认知感等。
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如何去发现、激起进而掌控、提升学生多样性的情感素质,从正面很好地利用这种多样性的情感素质,使学生自觉轻松地跟随老师进入角色,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学习,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呢?
1.从学生方面
一位老师如果想很好、很清楚地了解、掌控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素质,那么这位老师必须对其所教授的对象——学生有相当深的了解。想对学生有深入细微的了解,除了课堂上的接触、沟通外,课堂外的时间更加弥足珍贵。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是教学工作并非管理工作,除课堂时间外,其他时间几乎不与学生接触。一个学期下来,几十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足以让教师去了解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所关心和所担心忧虑的。所以,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情感素质,发现他们情感上的变化,平时一定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在一起。以高尚的道德情怀去关爱学生,加入、参与他们的事情,多与他们沟通,培养跟他们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与教师更贴心,把教师当作熟悉的朋友,他们的感情素质才会自然流露。而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教师也能很快接收到信息,并立刻利用、掌控学生的这种感情素质展开教学。例如:在07级本人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个班的学生非常活泼,好奇心很强烈。春节过后的第一次口语课,本人便利用了他们这种情感素质。由于好奇心,他们其实都很“关心”老师的寒假生活。本人便先向他们讲述了寒假故事。讲完之后,学生们一个一个也主动站起来讲述自己的寒假生活。整个一堂课因为教师对学生“好奇”这一情感素质的激起和把握而变得“热闹非凡”,效果甚好。
除了平时关爱学生,跟学生有良好的沟通,熟知学生外,课堂上利用不同的辅助教学用具,同样也可调动学生的情感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收录机、投影仪、电视、录像机、乃至多媒体已逐步被老师们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合理利用。这种合理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素质。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蜚声世界的演讲稿“I have a dream”时,本人先将其中最精彩的一段“I have a dream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通过多媒体以视频方式放给学生听和看,一遍一遍下来,在马丁·路德·金激昂、充满情感色彩的演讲中,学生们渐渐有了情感的变化。他们先是小声跟读,继而大声朗读了起来,到最后甚至忘情地朗诵。这个时候本人立即把握机会,在一群充满了激情的学生面前为他们讲解。从演讲稿的人物背景、时代、历史背景到整篇演讲中的语言、语法点一气呵成。学生也学得很快。再比如针对今年的特大雪灾,本人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关于雪灾的资料,包括图片、数字统计、文字表述等,编成了多媒体课件(PPT),并配以音乐,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一下子全班寂静。学生们同情、悲伤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就Snow Disaster(雪灾)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他们思维敏捷活跃,表现大胆出色,到最后他们甚至还引申到了环境保护等其他的方面。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是指根据个人愿意去做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为力求达到完美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所以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巧妙地利用不同的激励性质的评价方式,促成学生“自我价值认知感”、“成就感”等一系列情感素质。本人曾有过很多次这方面的实例经验:在上课之前公布上次课后任务获得“优”的学生,这些受到表扬的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情感素质较其他学生明显要充沛;再或者课堂上一句简单的表扬“Your answer is exactly right./You did very well just now.”可以让学生整堂课都带着“喜悦”的情感。然后从课堂作业反馈的情况可以发现他(她)对这堂课的新知识接受和理解都相当好。本人的班上曾有个学生因为一个表扬,连续几次主动答问,且一问比一问答得好。因为他的情感素质已完全被激起和掌控,他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角色学习。并且在这种情感素质的支配下,他的思维越来越敏捷,理解力也随之增强。
2.从教师方面
要充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有效地激起、掌控学生的情感,除关注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师本人也需做必要的工作。首先,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着装和整体气势。作为老师,应衣着大方,整洁又不失好看时髦,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从第一秒在气势上抓住学生,让他们的情感素质“动”起来。
其次,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色彩也要丰富多样。英语,作为语言,应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有慢有快、有高有低地从教师口中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but the kindling of a flame.”(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这个平台上,应着重优化学生心理,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充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源,发现、激起、掌控、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从内部诱发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使之主动参与、配合教学,变苦学为乐学,变主动为被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沛的情感中快乐地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A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Extended forth edition)The 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文英.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分析及策略.http://www.linguist.org.cn/doc/su200501/su20050109.doc.
[5]冯晓梅,王华琴.英语时文阅读进阶名人演讲篇(Readers up to Date,Speeches).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