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物理课堂中的实验探究课更需要实施“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本文指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问题,提出“个体责任,积极依赖,合作技巧,适时调控”的方法指导,最后拟定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案。
关键词:学生实验;合作学习;实施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以竞争性的学习为主,这种竞争的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而合作学习是倡导学习者相互关心和喜欢,并因集体的成就而获得奖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那么在物理学生实验探究课中究竟应如何操作?又应该怎样实施有效“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应着重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分组问题
刚开始,我将班上同学按学号顺序2~4人一组简单的组合成实验探究小组;方便是很方便,但组员要么成绩、能力、个性接近,要么人际关系不合,使得合作学习只有形式,合作效果不理想。一段时间后,我通过学习和了解他人的合作学习实施方法后,也把实验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实验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2~4人之间,由学生自愿和老师调配相结合解决;全班若干个实验小组结构基本相同,各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这样构建起来的实验小组至少有两个特点:同组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不同小组的实验操作可以比较,形成竞争。
小组确定以后,接着要进行“角色分工”。这是因为:要学生形成角色认识,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样有助于促进他们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他们合作技巧的形成。那么,角色应如何分配呢?一般可分为:组长——实验小组的领导和组织者,应对小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实验操作者——具体操作完成实验的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及信息加工者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角色扮演要经常变换,使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样有利于合作小组各个成员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方法指导
学生合作行为不会自发产生,学生头脑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缺失,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1.个体责任
合作学习的宗旨是:突破只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实现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认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对小组的实验和成功负有责任,要为小组实验完成和组间竞争出力。警示个别爱偷懒、喜搭便车的学生,不能丧失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限制他人的思考,挫伤整个实验小组的积极性。合作学习需要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要使每个学生明白,对自己所分配的角色的任务要全力以赴,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并积极合作,避免独立。
2.积极依赖
合作学习中,学生确实需要相互依靠,首先应让学生明确两个问题:⑴合作是否必须?⑵对一个组员有好处的因素是否能延及他人?如在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水的沸腾规律等实验中,实验时既要及时观察时间的进程,又要观察实验现象变化,同时还要记录不同时间时的温度等情况,如果由一个人来进行探究,将造成实验时顾得了这头,又顾不了那头的现象,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实践后,学生自然悟出:合作是必须的,因为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探究,并且在协助他人完成探究时,也帮助了自己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理解,最终使得整个小组成员都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
3.合作技巧
合作是要讲究一些技巧的。要完成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及技巧,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在探究前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要考虑到整个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目的,并做好合理的分工;二是在小组交流中要尊重他人,积极发言,要尊重小组中各成员角色的探究成果,明确小组各成员之间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并积极进行讨论,对各成员角色完成的任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最终达到共识。
4.适时调控
在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除了让各小组独立完成探究任务,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主动性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适时对小组进行调控。在进行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应考虑时间的调控,让学生掌握探究中各环节所需时间,不能在某些环节中浪费过多的时间;其次要调控好小组的操作进程,不能让小组中个别组员脱离探究要求;再次要处理各小组内的合作状态,要确保高成就的学生不主宰其所在的异质性小组,并建立低成就学生“能行”的积极期望,让所有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到探究中,完成探究任务,最终达到共同提高。
三、评价方案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它的有效性应成为教师指导时的重中之重,评价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建立一个互相制约的评价奖励系统,以探究小组的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变革传统的评价方法,把对学生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小组的评价,不再对学生个体作出具体评价,也不是只对合作小组探究结果作出终结性评价,要全面兼顾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最终达到激励效果。
新课程下的学习评价理念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评价同样要多样化、多元化,如可以对小组的探究方案、过程进行评价,对探究小组所有成员的配合、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小组成员之间的进步作出评价,并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合作。合作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合作学习便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学会合作吧,让实验探究课因“合作”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美]GeorgeM.jacobs,MichaelA.Power,LohWanlnn.《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峨嵋初中341400)
关键词:学生实验;合作学习;实施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以竞争性的学习为主,这种竞争的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而合作学习是倡导学习者相互关心和喜欢,并因集体的成就而获得奖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那么在物理学生实验探究课中究竟应如何操作?又应该怎样实施有效“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应着重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分组问题
刚开始,我将班上同学按学号顺序2~4人一组简单的组合成实验探究小组;方便是很方便,但组员要么成绩、能力、个性接近,要么人际关系不合,使得合作学习只有形式,合作效果不理想。一段时间后,我通过学习和了解他人的合作学习实施方法后,也把实验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实验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2~4人之间,由学生自愿和老师调配相结合解决;全班若干个实验小组结构基本相同,各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这样构建起来的实验小组至少有两个特点:同组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不同小组的实验操作可以比较,形成竞争。
小组确定以后,接着要进行“角色分工”。这是因为:要学生形成角色认识,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样有助于促进他们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他们合作技巧的形成。那么,角色应如何分配呢?一般可分为:组长——实验小组的领导和组织者,应对小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实验操作者——具体操作完成实验的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及信息加工者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角色扮演要经常变换,使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样有利于合作小组各个成员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方法指导
学生合作行为不会自发产生,学生头脑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缺失,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1.个体责任
合作学习的宗旨是:突破只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实现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认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对小组的实验和成功负有责任,要为小组实验完成和组间竞争出力。警示个别爱偷懒、喜搭便车的学生,不能丧失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限制他人的思考,挫伤整个实验小组的积极性。合作学习需要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要使每个学生明白,对自己所分配的角色的任务要全力以赴,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并积极合作,避免独立。
2.积极依赖
合作学习中,学生确实需要相互依靠,首先应让学生明确两个问题:⑴合作是否必须?⑵对一个组员有好处的因素是否能延及他人?如在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水的沸腾规律等实验中,实验时既要及时观察时间的进程,又要观察实验现象变化,同时还要记录不同时间时的温度等情况,如果由一个人来进行探究,将造成实验时顾得了这头,又顾不了那头的现象,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实践后,学生自然悟出:合作是必须的,因为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探究,并且在协助他人完成探究时,也帮助了自己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理解,最终使得整个小组成员都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
3.合作技巧
合作是要讲究一些技巧的。要完成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及技巧,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在探究前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要考虑到整个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目的,并做好合理的分工;二是在小组交流中要尊重他人,积极发言,要尊重小组中各成员角色的探究成果,明确小组各成员之间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并积极进行讨论,对各成员角色完成的任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最终达到共识。
4.适时调控
在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除了让各小组独立完成探究任务,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主动性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适时对小组进行调控。在进行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应考虑时间的调控,让学生掌握探究中各环节所需时间,不能在某些环节中浪费过多的时间;其次要调控好小组的操作进程,不能让小组中个别组员脱离探究要求;再次要处理各小组内的合作状态,要确保高成就的学生不主宰其所在的异质性小组,并建立低成就学生“能行”的积极期望,让所有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到探究中,完成探究任务,最终达到共同提高。
三、评价方案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它的有效性应成为教师指导时的重中之重,评价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建立一个互相制约的评价奖励系统,以探究小组的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变革传统的评价方法,把对学生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小组的评价,不再对学生个体作出具体评价,也不是只对合作小组探究结果作出终结性评价,要全面兼顾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最终达到激励效果。
新课程下的学习评价理念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评价同样要多样化、多元化,如可以对小组的探究方案、过程进行评价,对探究小组所有成员的配合、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小组成员之间的进步作出评价,并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合作。合作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合作学习便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学会合作吧,让实验探究课因“合作”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美]GeorgeM.jacobs,MichaelA.Power,LohWanlnn.《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峨嵋初中3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