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的公开课我选了一节习题课——“动能定理的应用”,事先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按照认识规律,反复推敲,无数次设想,决定根据学生已经知道的什么,按照“以其所知,寓其不知,使其知之”的原则,精心设计准备,一节课上下来,感觉总有很多遗憾,几天的反思记录如下。
一、课前思想认识
“动能定理”是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以来,第一次真正用能量的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开始,是高中物理中学生第一次学到的定理(以前学习的都是定律),也是高中物理学中唯一的一个定理(因动量定理在这一轮课程中没有编入教材)。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问题,而对这突如其来的动能定理从感情和习惯上都难以接受,在解题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还是用牛顿定律来处理。动能定理不仅仅是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转折点,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所以,动能定理在教材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学生从此建立能量观点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树立了能量的观点,真正建立了能量的思想,也就得到了高中物理学的真谛。
鉴于“动能定理”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在课前设计时力图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体育比赛有关动能定理应用上来入手。
二、授课过程情况及应对
策略
在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出示第1题,设计了三种物理情境,让学生自己完成,同时让三名学生到黑板上演习,结果学生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师:以上三位同学能用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以上问题,很好!请思考用我们刚学过的动能定理如何解决呢?
再作,再板演,结果学生几乎还是用不好动能定理。此时,我脸上就有点挂不住了,心中有些急,有些小火,但凭借多年的经验,很快也就镇静下来,学生想做做不出来,不做而又有些不甘心,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不正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一直追求的情境吗!机不可失。“以其所知,寓其不知,使其知之”,于是我眼前一亮,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全来了。
师:看来大家非常重感情,对牛顿运动定律真可谓情有独钟,可谓感情笃深呀(学生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我们总要结识一些“新朋友”吧,“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这很好。现在我们继续试着结识动能定理这位新朋友,看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怎么应用,好吗?
生:好!
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引导,学生此时听得非常认真,对动能定理的初步应用有所动情。师生一起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及动能定理的优势,反馈练习2学生基本能在课堂上完成,两个学生板演的也基本上知道了运动定理的运用,收效不错。
师:请同学总结一下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让学生总结,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能总结出。至此,一堂课就应该快接近尾声了。反馈练习3在让学生思考时,我走到学生中间,后面一个听课的同办公室同事向我建议,不要练这道题了,接着讲设计的第二个问题变力做功吧。其实当时已经快下课了,草率地分析完第二个问题的踢足球一题,下课铃响了。没来得及总结,下课了。
也许是因为有人听讲的原因,也许这是我的一个借口吧,也许感觉这节课的亮点应该在第二个问题变力做功,因为有这精心准备的学生视频,总想在这节课里拿出来表现一下。总之,这节课,从头至尾,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设计的太多,与生成出现了不相吻合,此时,不应着急,不应让学生感觉我在强行力图引导他们用动能定理。既然出现了学生习惯用牛顿定律,不如索性让他们尽量用好了,一直用到第三题,之后,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比较,自己去发现,到底用哪种方法方便。这样才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来总结、发现动能定理的好处。
三、课后反思及再次课堂
体验
吃一堑,长一智。以上的内容,我在另一个教学班中,大胆地让学生去比较、对比,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在做中发现,在学中寻找,到底哪种方法方便。尤其是在第3题的过程中,我让两个学生去板演,一个用牛顿运动定律,一个用动能定理(他分了两个过程),优劣明显。最精彩的是这时有学生举手,说他只用一个方程就做出来了,众学生目光齐看向他,他自豪地到黑板前写下,众学生瞠目结舌,之后,恍然大悟,皆点头称赞(当然也有不服气的学生)。让学生尽情地用自己想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他们在做中逐渐地体会哪种方法方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接着留下伏笔:以上我们已经初步体会到动能定理解题的方便之处,请同学们试着继续比较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处理变力做功问题。在第二节课时,只用了大约半节课的时间,学生就体会到了牛顿运动定律难以解决的问题,动能定理亦然能够解决,从而让学生知道动能定理的特点。
四、了解学生学情帮助学生渡过思维上的难关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学的情况,让真实的学习情况反映到课堂上来,要我们去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已经知道的,去寓其不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尤其在课堂教学上,根据学情,当学情与预设出现冲突时,应大胆地以学情为主,充分利用好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和出现问题这些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以真正帮助学生渡过认知上的学习难关。
我听过很多同行的课,自己也反思过,说起来容易做时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学生学习困难,或出现重复性的错误时,教师应理解学生,耐心地跟他们一起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当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时,我们不要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要用我们的表情和心理暗示,让学生感到我们在急,我们在笑他的笨。
平时学生苦思冥想而不理解的问题,到教师这一问,教师甚至连题都没太看,就把问题解决了,学生好佩服我们教师,佩服之余,难免学生要想:“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我想了半天,没想到,而老师一下就想出来了,是我笨吗?嗯,是我笨,我真笨,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呀,一定是我笨。”其实,不是学生笨,教师不论是年龄还是知识结构及思维,一般情况下是学生所不及的,况且教师只教这一科,又是重复多少次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讲解的时候再从他们的角度入手分析,帮他们树立信心,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作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难关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关键是我们要从他们的认识角度思考去帮他们度过认知上的难关,而不是无意之中显示教师自己的聪明与智慧,真正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心理感觉很有信心的去自己学会。
五、教师要做到“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
“未来的竞争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不在激烈竞争的商场,而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每一个现代化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幼年到成人,几乎都是在学校成长的,而在学校的主要时间和成长阵地,几乎全在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须的,也是一个民族复兴的主阵地。作为教师这一课堂主宰者,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关系着一个民族振兴的伟业,这一职业真是很关键、很神圣的,容不得我们教师有半点大意。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在学生重复着类似的错误时,哪怕是很低级的认知错误,我们都要抱着以平整的心态去面对,做到像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启迪人类智慧的传道者。
一、课前思想认识
“动能定理”是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以来,第一次真正用能量的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开始,是高中物理中学生第一次学到的定理(以前学习的都是定律),也是高中物理学中唯一的一个定理(因动量定理在这一轮课程中没有编入教材)。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问题,而对这突如其来的动能定理从感情和习惯上都难以接受,在解题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还是用牛顿定律来处理。动能定理不仅仅是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转折点,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所以,动能定理在教材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学生从此建立能量观点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树立了能量的观点,真正建立了能量的思想,也就得到了高中物理学的真谛。
鉴于“动能定理”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在课前设计时力图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体育比赛有关动能定理应用上来入手。
二、授课过程情况及应对
策略
在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出示第1题,设计了三种物理情境,让学生自己完成,同时让三名学生到黑板上演习,结果学生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师:以上三位同学能用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以上问题,很好!请思考用我们刚学过的动能定理如何解决呢?
再作,再板演,结果学生几乎还是用不好动能定理。此时,我脸上就有点挂不住了,心中有些急,有些小火,但凭借多年的经验,很快也就镇静下来,学生想做做不出来,不做而又有些不甘心,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不正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一直追求的情境吗!机不可失。“以其所知,寓其不知,使其知之”,于是我眼前一亮,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全来了。
师:看来大家非常重感情,对牛顿运动定律真可谓情有独钟,可谓感情笃深呀(学生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我们总要结识一些“新朋友”吧,“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这很好。现在我们继续试着结识动能定理这位新朋友,看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怎么应用,好吗?
生:好!
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引导,学生此时听得非常认真,对动能定理的初步应用有所动情。师生一起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及动能定理的优势,反馈练习2学生基本能在课堂上完成,两个学生板演的也基本上知道了运动定理的运用,收效不错。
师:请同学总结一下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让学生总结,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能总结出。至此,一堂课就应该快接近尾声了。反馈练习3在让学生思考时,我走到学生中间,后面一个听课的同办公室同事向我建议,不要练这道题了,接着讲设计的第二个问题变力做功吧。其实当时已经快下课了,草率地分析完第二个问题的踢足球一题,下课铃响了。没来得及总结,下课了。
也许是因为有人听讲的原因,也许这是我的一个借口吧,也许感觉这节课的亮点应该在第二个问题变力做功,因为有这精心准备的学生视频,总想在这节课里拿出来表现一下。总之,这节课,从头至尾,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设计的太多,与生成出现了不相吻合,此时,不应着急,不应让学生感觉我在强行力图引导他们用动能定理。既然出现了学生习惯用牛顿定律,不如索性让他们尽量用好了,一直用到第三题,之后,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比较,自己去发现,到底用哪种方法方便。这样才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来总结、发现动能定理的好处。
三、课后反思及再次课堂
体验
吃一堑,长一智。以上的内容,我在另一个教学班中,大胆地让学生去比较、对比,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在做中发现,在学中寻找,到底哪种方法方便。尤其是在第3题的过程中,我让两个学生去板演,一个用牛顿运动定律,一个用动能定理(他分了两个过程),优劣明显。最精彩的是这时有学生举手,说他只用一个方程就做出来了,众学生目光齐看向他,他自豪地到黑板前写下,众学生瞠目结舌,之后,恍然大悟,皆点头称赞(当然也有不服气的学生)。让学生尽情地用自己想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他们在做中逐渐地体会哪种方法方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接着留下伏笔:以上我们已经初步体会到动能定理解题的方便之处,请同学们试着继续比较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处理变力做功问题。在第二节课时,只用了大约半节课的时间,学生就体会到了牛顿运动定律难以解决的问题,动能定理亦然能够解决,从而让学生知道动能定理的特点。
四、了解学生学情帮助学生渡过思维上的难关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学的情况,让真实的学习情况反映到课堂上来,要我们去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已经知道的,去寓其不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尤其在课堂教学上,根据学情,当学情与预设出现冲突时,应大胆地以学情为主,充分利用好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和出现问题这些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以真正帮助学生渡过认知上的学习难关。
我听过很多同行的课,自己也反思过,说起来容易做时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学生学习困难,或出现重复性的错误时,教师应理解学生,耐心地跟他们一起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当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时,我们不要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要用我们的表情和心理暗示,让学生感到我们在急,我们在笑他的笨。
平时学生苦思冥想而不理解的问题,到教师这一问,教师甚至连题都没太看,就把问题解决了,学生好佩服我们教师,佩服之余,难免学生要想:“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我想了半天,没想到,而老师一下就想出来了,是我笨吗?嗯,是我笨,我真笨,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呀,一定是我笨。”其实,不是学生笨,教师不论是年龄还是知识结构及思维,一般情况下是学生所不及的,况且教师只教这一科,又是重复多少次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讲解的时候再从他们的角度入手分析,帮他们树立信心,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作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难关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关键是我们要从他们的认识角度思考去帮他们度过认知上的难关,而不是无意之中显示教师自己的聪明与智慧,真正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心理感觉很有信心的去自己学会。
五、教师要做到“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
“未来的竞争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不在激烈竞争的商场,而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每一个现代化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幼年到成人,几乎都是在学校成长的,而在学校的主要时间和成长阵地,几乎全在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须的,也是一个民族复兴的主阵地。作为教师这一课堂主宰者,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关系着一个民族振兴的伟业,这一职业真是很关键、很神圣的,容不得我们教师有半点大意。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在学生重复着类似的错误时,哪怕是很低级的认知错误,我们都要抱着以平整的心态去面对,做到像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启迪人类智慧的传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