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必要途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只有在课堂提问时正确把握提问技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否则不仅不会提高教学质量,还会使学生惧怕提问,产生相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占主动地位的知识传播者,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地位的知识接收者,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将影响学生思维的长远发展,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对每个问题都要进行细细的揣摩,保证每个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回答问题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提问的设计应以以下几方面为依据:
1.问题的针对性
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不仅远离教学大纲,还会造成课堂累赘拖拉、主题混乱。教师要保证问题的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把握教学方向,找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紧扣教学主题,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后有所收获,又能够落实教学任务。
2.问题的趣味性
初中生一般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要以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为出发点,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呆板无味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的深入性
如果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很浅,学生会觉得教学内容很简单,听起课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不会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领会,更不会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入性,把原来的“死”问题变“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深入教学主题,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根据问题就能把教学内容全部领会。
4.问题的创新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问要贯穿整节课堂,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会,所以问题一定要有创新性,涵盖面广而深,富有针对性和趣味性,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保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1.找准学生兴趣点提问,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都会有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教师要在备课阶段,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仔细研究教课内容中哪些地方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做重点分析,设计障碍,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这部分不是教课内容的核心部分,那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入主题。当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也要把握提问的时机,把握好提问时机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相似事物对比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根据相似事物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处,这样的对比提问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笔者在教授《秋天》一课时与课文《春》进行了对比,这两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不同的季节,但是却有相似之处。阅读这两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将这两篇课文信息进行联系和区分,找出课文的相似处和不同处,然后引导学生切入课文主题。这样能够使学生思维更清晰,增强学生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3.拓展提问,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要从课文表层含义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揭示课文主题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提问,挖掘课文更深层次的内涵。教师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以层层深入的问题不断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间接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
语文的魅力在于它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如果教师在授课时直接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提问,会大大削弱文章本身的艺术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握课文的深刻内涵,巧妙地运用间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思考,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回答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领悟到课文更深刻的内涵。所以间接提问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的是讲课、提问和判断,学生则是负责听课、回答和改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难有提问的意识,对于提问也往往存在惧怕心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难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在发现问题后有技巧、有步骤地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又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又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占主动地位的知识传播者,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地位的知识接收者,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将影响学生思维的长远发展,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对每个问题都要进行细细的揣摩,保证每个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回答问题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提问的设计应以以下几方面为依据:
1.问题的针对性
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不仅远离教学大纲,还会造成课堂累赘拖拉、主题混乱。教师要保证问题的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把握教学方向,找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紧扣教学主题,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后有所收获,又能够落实教学任务。
2.问题的趣味性
初中生一般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要以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为出发点,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呆板无味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的深入性
如果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很浅,学生会觉得教学内容很简单,听起课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不会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领会,更不会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入性,把原来的“死”问题变“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深入教学主题,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根据问题就能把教学内容全部领会。
4.问题的创新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问要贯穿整节课堂,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会,所以问题一定要有创新性,涵盖面广而深,富有针对性和趣味性,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保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1.找准学生兴趣点提问,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都会有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教师要在备课阶段,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仔细研究教课内容中哪些地方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做重点分析,设计障碍,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这部分不是教课内容的核心部分,那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入主题。当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也要把握提问的时机,把握好提问时机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相似事物对比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根据相似事物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处,这样的对比提问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笔者在教授《秋天》一课时与课文《春》进行了对比,这两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不同的季节,但是却有相似之处。阅读这两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将这两篇课文信息进行联系和区分,找出课文的相似处和不同处,然后引导学生切入课文主题。这样能够使学生思维更清晰,增强学生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3.拓展提问,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要从课文表层含义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揭示课文主题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提问,挖掘课文更深层次的内涵。教师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以层层深入的问题不断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间接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
语文的魅力在于它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如果教师在授课时直接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提问,会大大削弱文章本身的艺术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握课文的深刻内涵,巧妙地运用间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思考,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回答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领悟到课文更深刻的内涵。所以间接提问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的是讲课、提问和判断,学生则是负责听课、回答和改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难有提问的意识,对于提问也往往存在惧怕心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难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在发现问题后有技巧、有步骤地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又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又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