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提升课堂活力,着重针对语文教学中激活兴趣, 搭设舞台, 激发情感,尊重个性,科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和驾驭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营造真正充满蓬勃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 活力 兴趣 情感 活动 创新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36-02
《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都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在《新课标》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应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经过前一个阶段开展的建设活力课堂活动,大家也逐渐形成共识,不能对课堂的“活力”这个概念进行错误的或肤浅的理解,把活力课堂简单地当成是“活动课堂”。活力课堂不单单是学生上台演说或者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它既是对学生主体价值的尊重,也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活力的核心在于调动和驾驭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课堂教学充满蓬勃的生气与活力。
一、激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尽力提高生学习兴趣。把握好语文课上的各个教学环节,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语文课的导入设计运用得好,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等各个方面展开形象思维;接着,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最后,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简笔画使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活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如我在讲《奇妙的克隆》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拔几根猴毛就可以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猴子,这在神话故事中只是一个神奇的法术,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把这个幻想变成了现实,这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呢?我把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碰到的难题。通过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就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激发情感,让学生伴随情感融入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情感又是学习语文的桥梁。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由情感入手,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努力创设让学生尽情体验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知识本身无所谓情感和魅力,是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的有情。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情趣最易受老师的感染。学生受到浓郁情感的感染,那么他们就会深深被课堂教学所吸引,形成了富有情感特征的课堂活力。我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甜甜的泥土》一课时,从课文内容出发,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母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现实情感,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伴随着情感,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尊重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积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正在和学生探讨孔乙己走上末路的原因,一个学生突然问:“孔乙己难道一个亲人也没有吗?他要是有个有钱有势的亲戚就好了!”听到这个同学的疑问,我没有批评他胡思乱想,而是先表扬了他善于发问的特点。然后因势利导让同学们结合小说中丁举人、酒店掌柜、酒客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进行思考:假如孔乙己真有一个有钱有势的亲戚,那对孔乙己的命运改变有多大?经过思考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的认识。在学生的发言中,每个人都在动脑筋,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学生们就在不断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里,引发了深入探索的兴趣,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培养起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科学评价,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及时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提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 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承认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强化了学生的进步欲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她能用情趣激发情趣,用心灵激动心灵,用知识激活知识,用人格激励人格,用活力激扬活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让获得知识成为一种享受,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生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阳光的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似萍.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魅力.网上论文集. 2009.
[2]黄国威.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语文魅力的探讨.语文教育期刊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课堂 活力 兴趣 情感 活动 创新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36-02
《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都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在《新课标》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应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经过前一个阶段开展的建设活力课堂活动,大家也逐渐形成共识,不能对课堂的“活力”这个概念进行错误的或肤浅的理解,把活力课堂简单地当成是“活动课堂”。活力课堂不单单是学生上台演说或者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它既是对学生主体价值的尊重,也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活力的核心在于调动和驾驭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课堂教学充满蓬勃的生气与活力。
一、激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尽力提高生学习兴趣。把握好语文课上的各个教学环节,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语文课的导入设计运用得好,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等各个方面展开形象思维;接着,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最后,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简笔画使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活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如我在讲《奇妙的克隆》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拔几根猴毛就可以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猴子,这在神话故事中只是一个神奇的法术,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把这个幻想变成了现实,这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呢?我把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碰到的难题。通过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就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激发情感,让学生伴随情感融入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情感又是学习语文的桥梁。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由情感入手,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努力创设让学生尽情体验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知识本身无所谓情感和魅力,是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的有情。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情趣最易受老师的感染。学生受到浓郁情感的感染,那么他们就会深深被课堂教学所吸引,形成了富有情感特征的课堂活力。我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甜甜的泥土》一课时,从课文内容出发,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母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现实情感,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伴随着情感,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尊重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积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正在和学生探讨孔乙己走上末路的原因,一个学生突然问:“孔乙己难道一个亲人也没有吗?他要是有个有钱有势的亲戚就好了!”听到这个同学的疑问,我没有批评他胡思乱想,而是先表扬了他善于发问的特点。然后因势利导让同学们结合小说中丁举人、酒店掌柜、酒客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进行思考:假如孔乙己真有一个有钱有势的亲戚,那对孔乙己的命运改变有多大?经过思考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的认识。在学生的发言中,每个人都在动脑筋,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学生们就在不断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里,引发了深入探索的兴趣,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培养起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科学评价,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及时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提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 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承认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强化了学生的进步欲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她能用情趣激发情趣,用心灵激动心灵,用知识激活知识,用人格激励人格,用活力激扬活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让获得知识成为一种享受,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生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阳光的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似萍.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魅力.网上论文集. 2009.
[2]黄国威.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语文魅力的探讨.语文教育期刊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