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和实际,要树立“大语文”观,利用课堂主阵地,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并开辟多种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识字,实现生活化识字,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52-02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生尽快识字的重要性,识字教学被列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一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识字量大,识字速度快,强调多认少写的新课程新目标,给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要完成这一任务,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显然很难办到。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识字,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那么,如何实现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呢?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1、要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教师,我们比学生更清楚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把这种 “学生需要的”同时也变成“学生想要的”。如卢梭所言:“你使孩子们先有这个欲望……这时候,随你用什么方法去教都可以把他们教得很好的。”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生活积累的整合,让识字教学生活化,学生识字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孩子们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尝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下面是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车”字时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生1:我爸爸是开公交车的,我在他的车上看到过“公交车”几个字。
生2:我楼下有洗车场,我看到“洗车场”几个字。
生3:我在西大街看到“小车临时停车点”。
生4:我在街边上的白线内看见“车道”两个字。
生5:我在超市里看见“儿童车”几个字……
另外,有些老师引导学生看图识字、编故事、猜字谜、编顺口溜等做法也很好。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时,引导学生编了如下的顺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义和字型上区分了这组字。这种识字方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为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定期不定期评选“识字大王”、“朗读明星”、“小小书法家”、“小作家”……进一步增强学生识字、用字的成就感。
2、要教给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在生活识字的基本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生活识字方法名目繁多,但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比较法:在字音学习中,进行同音、近音的比较;在字义学习中,进行近义反义的比较;在字形学习中,进行形近字的比较等。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学生自然能闻声、知义、书正。一位老师在教学“园”字时,先让学生给“园”字找朋友,当有学生说到“园球”一词时,教师因势利导,这样引导学生:“‘园’一是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二是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如:花园、公园、园地等,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而‘圆球’应该是‘圆’,是圆周所包围的平面;如 圆桌、圆球。”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有圆溜溜意思的都用“圆”。 学习“爱”字,引导学生把它拆成“、冖、友”,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识字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教给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如 :“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寻识字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识字不再是一种乏味的机械的记忆,而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有趣活动。
二、开辟多种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识字,实现生活化识字
《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1、在校园内识字。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蕴含着丰富的识字资源。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黑板报、班级制度、课程表、名言……教师可利用学生上“综合性学习”课的机会,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识字。校园里的这些汉字就在他们身边,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注意它们。班级里学生姓名中就包含了一百多个汉字,将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印在评比栏中,让学生经常认读,或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为伙伴制作一张精美的名片,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将其赠送给最好的朋友。在发作业本时,让孩子们轮流负责,他们在多次与汉字的见面过程中,巩固了识字成果。
2、在环境接触中识字。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无时无处不在跟文字打交道。引导学生在爸爸、妈妈带他们上街玩、旅游时,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这个店叫什么名字,商店里哪种商品叫什么名字,一次可能记不牢,但上街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了,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同时,还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商品包装袋、商标等,自主学习汉字,感受识字的乐趣。喝饮料时,注意饮料名;买物品时,看清物品的名称;上街时,认认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看电视时,留意屏幕下方的字句。在大语文环境下识字、认字,增加了刺激记忆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强化和巩固。这样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提高了,认识的也不只是课堂学到的字,还能弥补课堂识字教学中的局限。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低年级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做有趣的事。学了拼音,能依靠拼音读有趣的故事、儿歌,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增长见识,学会思考,巩固学过的生字。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感受阅读、识字的乐趣。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将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巴蜀书社 1995年5月
3、佟乐泉、李枫,《小学识字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4、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52-02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生尽快识字的重要性,识字教学被列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一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识字量大,识字速度快,强调多认少写的新课程新目标,给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要完成这一任务,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显然很难办到。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识字,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那么,如何实现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呢?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1、要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教师,我们比学生更清楚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把这种 “学生需要的”同时也变成“学生想要的”。如卢梭所言:“你使孩子们先有这个欲望……这时候,随你用什么方法去教都可以把他们教得很好的。”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生活积累的整合,让识字教学生活化,学生识字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孩子们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尝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下面是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车”字时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生1:我爸爸是开公交车的,我在他的车上看到过“公交车”几个字。
生2:我楼下有洗车场,我看到“洗车场”几个字。
生3:我在西大街看到“小车临时停车点”。
生4:我在街边上的白线内看见“车道”两个字。
生5:我在超市里看见“儿童车”几个字……
另外,有些老师引导学生看图识字、编故事、猜字谜、编顺口溜等做法也很好。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时,引导学生编了如下的顺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义和字型上区分了这组字。这种识字方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为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定期不定期评选“识字大王”、“朗读明星”、“小小书法家”、“小作家”……进一步增强学生识字、用字的成就感。
2、要教给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在生活识字的基本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生活识字方法名目繁多,但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比较法:在字音学习中,进行同音、近音的比较;在字义学习中,进行近义反义的比较;在字形学习中,进行形近字的比较等。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学生自然能闻声、知义、书正。一位老师在教学“园”字时,先让学生给“园”字找朋友,当有学生说到“园球”一词时,教师因势利导,这样引导学生:“‘园’一是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二是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如:花园、公园、园地等,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而‘圆球’应该是‘圆’,是圆周所包围的平面;如 圆桌、圆球。”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有圆溜溜意思的都用“圆”。 学习“爱”字,引导学生把它拆成“、冖、友”,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识字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教给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如 :“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寻识字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识字不再是一种乏味的机械的记忆,而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有趣活动。
二、开辟多种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识字,实现生活化识字
《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1、在校园内识字。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蕴含着丰富的识字资源。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黑板报、班级制度、课程表、名言……教师可利用学生上“综合性学习”课的机会,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识字。校园里的这些汉字就在他们身边,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注意它们。班级里学生姓名中就包含了一百多个汉字,将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印在评比栏中,让学生经常认读,或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为伙伴制作一张精美的名片,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将其赠送给最好的朋友。在发作业本时,让孩子们轮流负责,他们在多次与汉字的见面过程中,巩固了识字成果。
2、在环境接触中识字。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无时无处不在跟文字打交道。引导学生在爸爸、妈妈带他们上街玩、旅游时,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这个店叫什么名字,商店里哪种商品叫什么名字,一次可能记不牢,但上街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了,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同时,还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商品包装袋、商标等,自主学习汉字,感受识字的乐趣。喝饮料时,注意饮料名;买物品时,看清物品的名称;上街时,认认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看电视时,留意屏幕下方的字句。在大语文环境下识字、认字,增加了刺激记忆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强化和巩固。这样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提高了,认识的也不只是课堂学到的字,还能弥补课堂识字教学中的局限。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低年级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做有趣的事。学了拼音,能依靠拼音读有趣的故事、儿歌,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增长见识,学会思考,巩固学过的生字。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感受阅读、识字的乐趣。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将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巴蜀书社 1995年5月
3、佟乐泉、李枫,《小学识字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4、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