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明确指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目的明确,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无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例如,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一课时,预习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然后提出所有想问的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比以往多得多,甚至有一位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孙中山小时候那么会提问题,他后来成为科学家了吗?”这个问题和课文内容毫无关系,但我没有拒绝回答,因为作为教师要欣然面对学生的种种“发难”,小心呵护学生的种种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不要担心或害怕被学生问倒而感到难堪。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中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引导、评价,让他们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为此,我给他们讲了孙中山的事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例如,人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的《盲人与画》,旁边还画了一幅没有彩色的画。学完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涂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很快就把画涂得五颜六色的。然后,我请学生们说说自己涂的画,有的说,我的画上有一个火红火红的太阳;有的说,我的画是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河边是一块绿草地。学生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就一定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三、立足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师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就要摸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我认为这个“起点”就应该是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每一个班级都有优等生和学困生,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落花生》一课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1.落花生有什么特点?2.父亲说应该要做一个什么的人?3.你对父亲的话怎样理解,谈谈你的感受。前两个问题属于一般性的问题,较适合中下生,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才能做答,适合优等生。在作业设计时,也要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我尝试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字词,然后想办法弄懂它们,如查字典,问同学、老师。
2.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这样,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合作学习,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既能充分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
五、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将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方法的传授可以单独进行,如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指出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就行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教。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帮”,教会学生处理信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还相当有限,教师就要指导与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分项整理,再综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课题内容最贴切、最有用的材料。教師通过“教”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做实验、找资料、比较、综合等方法后,对于一些较显浅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导”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教《赵州桥》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方法主动去查找有关赵州桥的资料。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
(责编侯艳星)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目的明确,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无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例如,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一课时,预习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然后提出所有想问的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比以往多得多,甚至有一位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孙中山小时候那么会提问题,他后来成为科学家了吗?”这个问题和课文内容毫无关系,但我没有拒绝回答,因为作为教师要欣然面对学生的种种“发难”,小心呵护学生的种种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不要担心或害怕被学生问倒而感到难堪。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中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引导、评价,让他们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为此,我给他们讲了孙中山的事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例如,人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的《盲人与画》,旁边还画了一幅没有彩色的画。学完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涂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很快就把画涂得五颜六色的。然后,我请学生们说说自己涂的画,有的说,我的画上有一个火红火红的太阳;有的说,我的画是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河边是一块绿草地。学生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就一定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三、立足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师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就要摸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我认为这个“起点”就应该是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每一个班级都有优等生和学困生,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落花生》一课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1.落花生有什么特点?2.父亲说应该要做一个什么的人?3.你对父亲的话怎样理解,谈谈你的感受。前两个问题属于一般性的问题,较适合中下生,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才能做答,适合优等生。在作业设计时,也要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我尝试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字词,然后想办法弄懂它们,如查字典,问同学、老师。
2.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这样,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合作学习,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既能充分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
五、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将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方法的传授可以单独进行,如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指出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就行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教。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帮”,教会学生处理信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还相当有限,教师就要指导与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分项整理,再综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课题内容最贴切、最有用的材料。教師通过“教”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做实验、找资料、比较、综合等方法后,对于一些较显浅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导”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教《赵州桥》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方法主动去查找有关赵州桥的资料。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