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7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代表了唐代的文学潮流。说它能“代表”,自然会有一些特征、或者说一些标志,比方說诗人的数量多,诗歌作品多,诗歌风格流派多,内容丰富,诗歌艺术精湛等等。我们先看一首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题日叫《赠萧瑀》。萧瑀,本是南朝梁政权的后裔,曾经在隋朝及唐高祖李渊手下做官。当李世民与几个兄弟争夺政权玄武门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萧瑀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一边,可以说,他跟李世民的关系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是共患过难、经得起考验的。当李世民得天下后,萧瑀也自然受到信任,成为重臣。
  萧瑀之所以深受李世民喜爱,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因为他为人耿介,为官清正。李世民曾评价萧瑀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稷臣也”(《旧唐书·萧瑀传》),意思是说,萧瑀这个人,你打他、杀他,他都不怕,依然会坚持原则,这样的人才真正是国家的栋梁,萧瑀被唐太宗找画师画了像,刻在凌烟阁上。这个凌烟阁,在我们今天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相当于名人蜡像馆一类的,是国家功臣榜说是很高的荣誉了。
  后来,萧瑀的官一直做到太子太保,并被封为宋国公,唐太宗送了一首诗给他,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那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疾草”比较容易理解:只有在大风当中,才知道哪一种草是吹不断、吹不弯的。“板荡识诚臣”中的“板荡”是什么意思呢?“板荡”不在荡,“板”和“荡”是《诗经》里面两首诗的名字,一篇叫《板》,一篇叫《荡》,因为《诗经》的这些诗,是在社会动乱时期写的,后世就把“板荡”作为社会动乱一个代名词,如,“中原板荡,夷狄交侵”(岳飞语)。这里是说,板荡之中,才能知道谁是真正的忠臣。讲“勇夫安识义”,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头脑,没有一点原则,不知道坚持真理,他不过是一介勇夫,而一介勇夫是不知道大义的。“怀仁”,一个智者,一定怀着仁爱之心、仁义之心。
  这首诗最有名的两句就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讲的是大臣对国家是否忠诚。这个忠诚,在和平时期大家都说我忠于祖国,但是真正于祖国、是否忠于这个政权,在社会动乱时才看得出来,大风大浪中,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劲节。对国家是这样的,对朋友呢?对一个企业对一个团队呢?也是这样的,平时大家都是哥们儿,喝酒吃肉,称兄道弟,全是酒肉朋友。只有灾难来临时,或者当你陷入困顿时,才知道谁平时说的话是发自肺腑的,谁是真正能和你共患难的。或者说你在很顺利的时候,你可能朋友很多,当你不顺利的时候,当你遇到挫折,那时候还有朋友,才是真朋友。
  讲这首诗,主要是告诉大家,唐太宗李世民是能写诗的。其实,岂止是李世民能写,唐代的皇帝,差不多都是诗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诗歌留下来,我们再看一首诗:
  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的题目叫《腊日宣诏幸上苑》。腊日,指腊月初八,农历的腊月初八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那时正是遍地银装素裹、百花凋谢之时,没有花开,但是这个人她非要去看花。“明朝幸上苑”,明天早上我要到上苑去看花。上苑。指上林苑,皇家花园。“火急报春知”,火,十万火急,告诉春之神(主管百花的神)。告诉他什么呢?“花须连夜发”,百花一定要今天晚上连夜开放。“莫待晓风吹”,不要等早上晓风吹来,它们才姗姗来迟。
  大家可能会疑惑,敢这样写、能写出这样霸气的诗歌的,是何许人也?原来是曾经被贬到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的武媚娘武则天。武则天先做尼姑,后来当了女皇。这样的女人也能写诗,而且这个诗活脱脱一副女皇的口气。“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一个“须”字体现出了不可商量,不能改变、一定要照办的口气。百花必须为我而开,而且要准时开,快开,挨到明天早上都不行!读此诗可以感受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气派的威仪,女强人的泼辣,当然也有人类驾驭自然的气魄。真可谓“非此人不能为此诗”!
  而且据说百花真的连夜都开了,只有一种花抗旨不开,什么花呢?牡丹花。据说由于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一气之下,把它贬到洛阳去了,所以大家赏牡丹都到洛阳去。除了贬谪之外,还下令把它烧掉,烧成焦骨,只剩下个枝干,所以牡丹花中有一个名贵品种叫焦骨牡丹。
  武则天人美诗也美,大家读了上面这首诗,不要以为她就是一个女强人,就只会写一些颐指气使的、盛气凌人的诗歌。实际上,她毕竟也是个女人,她的诗要温柔起来,要婉转起来,也是很耐人寻味、很让人感动的。大家看看武则天写的一首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写的是男女相思爱恋。说我的丈夫离家了,去求官,去求学,我在家里很想念他。特别是春天,“看朱成碧思纷纷”,红花少了,绿叶看朱成碧,正是怀人的春归时候,我思绪万千想念他。想得怎么样呢?“憔悴支离为忆君”,我想念他,想得人儿憔悴了,想得神情恍忽。第三句一转,“不信比来长下泪”,“比来”,就是从分别以来。假如你不相信的话,自从我们离别以来,我想你想到每一天都在流泪。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人说,亲爱的,如果你觉得奴家矫情,觉得我想你还不是那么厉害的话,等你回来那一天,衣服的箱子打开,让你看看,那条石榴裙上、这只衣袖上、这方手绢上,到处都是斑斑泪痕,那都是我想念你的证据,都是我流的眼泪证据!
  这首诗写春愁,说相思,细致婉丽,活显媚娘娇态。“开箱验取石榴裙”一语,写出点点泪痕皆为相思泪,构思奇特,感情真挚,足见武则天这样的女强人能写诗,一些“深宫尽日闲”的后宫佳丽们怎么样呢?下面讲一位极有才情、可以说是才色兼备的后妃的诗。这个妃子是五代时候的人。本姓徐,人称徐氏、花蕊夫人,是后蜀国主孟昶的贵妃,青城(今四川灌县)人氏,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
  北宋灭后蜀时,后蜀君臣毫无抵抗,献城就降。花蕊夫人身为一介弱女子,自然无力回天,也被掳入宋朝,因貌美而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宠幸。赵匡胤同她谈及后蜀灭亡的原因,称世人皆言后蜀之所以败亡,是孟昶宠幸花蕊夫人而荒疏国事所致,问徐氏作何感想,徐氏便写下了这首诗,《述国亡》: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是将花蕊夫人当作“战利品”而轻看的,徐氏于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个花瓶而已,所以他拿民间的说法来调侃徐氏,可能也有不能因为耽于女色而误国的意思。然而出乎赵匡胤意料的是,花蕊夫人并不是一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她的这首诗,后来成为对“女说”的最经典的批判。
  作为蜀国人,花蕊夫人对后蜀亡国深怀痛惜,对孟昶君臣荒淫误国极为愤恨,而对世人将亡国的原因归于“女祸”,让她来背这个黑锅则尤为她高声抗议:“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君王不战而降,这本是那帮昏庸、腐败无能的男人们所干的事,妾作为一名女子,住在深宫,不与国事,哪里知道他们的决策过程?再向前推一步,即使知道,我一个弱女子又怎奈何得了他们?尤其令花蕊夫人不能容忍的是历来亡国之后,人们都把责任推到女人头上,往女人身上泼脏水。所以,花蕊夫人悲愤地反诘道:“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北宋军队攻打后蜀之时,不过几万人马,而以逸待劳的蜀军人数多达14万,且兼有蜀地易守难攻之天险。可正是这14万人众。在宋军兵之时,却一齐丢枪弃甲,拱手献城而降,14万人中竟无一个称得上是真正能挽狂澜于即倒的好“男儿”!
  花蕊夫人的悲愤是在情理之中的。在那个男人主宰一切的封建时代,女人很容易就成了失败的男人们的替罪羔羊,以至于中国古代有一个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谬论,即“女人是祸水”,或者说“女人误国”论。这一类的主题很多诗人都写过,也批判过,比如说唐代一位叫罗隐的有真知灼见的诗人,他的一首诗《西施》,便与花蕊夫人的《述国亡》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知道,西施被越王勾践献给了吴王夫差。历史记载,她是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勇于献身的“巾帼英雄”,她是去“迷惑”吴王导致吴王腐败的。最后吴国灭亡了,吴国人把气都撒到西施身上来,抱怨责任就在祸水西施身上。而罗隐却不这么看,他的观点是:
  家国兴旺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兴盛与灭亡,自有它内在的规律,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吴国人为什么要抱怨西施呢?如果说西施导致了吴国亡国说法成立的话,那么越国呢?他们不是把“祸水”西施泼给别人了么,他们自己最后为什么也被楚国灭亡了呢?他们的灭亡又该怪谁呢?
  同样还是反诘结尾,同样是非常有力的批判。罗隐批判女人祸国论的诗。还有另外一首,同样精彩。这首诗叫《帝幸蜀》,写的是晚唐僖宗时起义,打到长安城时,唐僖宗弃城逃入四川。
  历史往往总有很多巧合,在盛唐时期。唐玄宗就曾做过这么一件事,当时叛军安禄山已经打到临潼,马上就要兵临长安城。唐朝的文武百官簇上仓皇弃城而逃,结果在马嵬坡这个地方,原本是用宋保卫皇上的军士们哗变了,大家都不愿意走。说因为有杨国忠祸国殃民。要求把他杀了。杨国忠是当时皇上最宠幸的贵妃杨玉环的哥哥,玄宗迫于压力,把他处死。但军士们还不依不饶,要把杨国忠的妹妹也杀掉,因担心,如果杨贵妃留在皇上身边的话,一旦以后吹点枕边风,这些当年杀她哥哥的人就不会有好下场。玄宗无奈,赐白绫让杨玉环自尽。美人就此香销玉殒,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成了男人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本是一个很委屈、很可怜、很悲情的故事,结果天下人却说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唐玄宗宠幸杨玉环。
  如果真如世人所说,杨玉环应该为“安史之乱”担责,那么,现在唐僖宗也逃到四川,而且从四川又经马嵬坡回长安了,唐僖宗身边可没有什么“杨贵妃”的,他为何会有这么一个下场呢?所以罗隐在诗中写道: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马嵬坡的山色依然那样青翠欲滴,又看到皇帝的銮驾从四川归来,九泉之下的阿蛮(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这回可有话说了:当年你们逼我赐死说是爱妃误国,那现在这个唐僖宗,他没有杨玉环,怎么也往四川逃啊?诗中直呼玄宗的小名阿蛮,用他的口气,来批评女人祸国论。
  再回到花蕊夫人的《述国亡》。如果说罗隐的诗,还只是一位有真知灼见的诗人对“女人祸国论”的批判,那么,作为当事人,作为女人,花徐氏的“现身说法”则更具说服力,也更有力量,尤为感人!
  花蕊夫人的诗表明她还真比自己的丈夫强。后蜀蜀主孟昶被俘之后,仅仅7天就病死了,说到孟昶的死又必须说一说另外一位刚烈女人,就是孟亲李太后、花蕊夫人的婆婆。
  据史料记载,孟昶死后,其母李氏(当初亦在被俘之列)“以酒酹地祝曰:‘汝不能死社稷。苟生以取羞。吾所以忍死者,以汝在也。吾今何用’因不食而卒。”(《新五代史·后蜀世家》)
  这可是有史可据的悲怆故事:孟昶死了,他的母亲不但不哭,反而将酒洒在地上,悲愤地对儿子的亡灵说:“你不能为国家而死,反而苟且偷降宋朝,自取羞辱,我为你感到羞耻!我之所以没有殉国,是因为你还活着,我割舍不下母子情。现在你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于是这位老人绝食而死……
  一位老妇人,一位有气节的刚烈女子,同时她又是一位母亲,所以,当儿子在国破之时未英勇赴死,她为之感到羞愧。但儿子没死,她因为牵挂不能先死。儿子既死,自己生而何益?乃绝食而亡,李太后实胜14万解甲男儿多矣。
  以上所言花蕊夫人《述国亡》,亦为后妃之诗。帝王后妃能为诗,布衣百姓呢?在唐朝那样一个诗的时代,也能!下面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就是一个叫张打油的村夫所写。他可能是一个工匠,与他齐名的还有胡钉铰,胡钉铰可能是钉马掌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
  张打油有一次遇到天降大雪,他诗兴大发,学着文人骚客口占一绝: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张打油当时顺口这么一念,可能没有想到,这一首顺口溜,一千多年后还能被人们记住。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很形象:平时,江水是白的,江是绿的、黄的、灰的,总之可能各种颜色都有。但是下雪以后呢,“江上一笼统”,江水是白的,江岸也是白的,一笼统都是白的。
  大地只有一个地方是黑窟窿——井口,老百姓打水的水井,井口特别小,看起来里面黑咕隆咚的,很深,存不住雪。接下来是两个特写镜头:“身上白”。咱们家的黄狗回来了,黄狗因为披上一层白雪,变成白狗了;“白狗身上肿”,白狗身上因为加了层雪,好像肿了一样。诗俗幽默,又风趣形象,描述场景亦为今人生活中所常见。想见之中,会令人忍俊不禁。
  就是因为张打油,后世一些人才把顺口溜等通俗的诗歌称为“打油诗”。读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其实打油诗也不是那么容易写的,打油诗的鼻祖张打油,他写的诗就很雅(被收入《全唐诗》)。
  农妇也有会写诗的。唐朝一个叫葛鸦儿的女子,她写了一首《怀良人》: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蓬鬓荆钗世所稀”,荆钗,这个荆是荆条,就是用树枝做的发钗(簪子)。女人都是爱美的,而农妇用这种东西挽头发,可见她贫困。“布裙时衣”,穿着布裙这样的粗布衣服。而且还是出嫁时候置办的,穷!第三句说“胡麻好种无人种”,现在正是种胡麻(有说是芝麻)的时候,种子虽好但却没有人来播撒。“正是归时底不归”,正是你该回来耕田的时候了,为什么没有回来呢?
  身着“荆钗”、“布裙”,且久未更新(“犹是嫁时衣”),足见农妇之贫寒;蓬鬓垢面,亦见其劳苦。自己的良人(丈夫)或者出去做生意了,官家服徭役、打仗去了,算算日子,早该歸来,却为什么还没回来呢?她一个弱女子在家里,贫穷、困顿、失望、无奈,十足一个无助。此诗读来令人心酸!
  村夫咏鸡犬,农妇叹农时,此为“村夫农妇能为诗”。当然,诗人的主体还是文人士大夫们,有一句话说得好,最雅不过文人诗。下面谈一下“文人学士”储光羲的《钓鱼湾》之雅: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小伙子在钓鱼湾垂钓,他钓鱼是名,实是等待自己的意中人。不是吗?“垂钓绿湾春”,“春”字便透露了爱情的而爱情的背景又是如此美妙:钓鱼湾中,水清见底。“潭清疑水浅”,是一个美丽的错觉(本来潭水很深,但因清澈见底,反而觉其浅)的荷叶已经长出肥厚的绿叶,荷叶颤动,方知是水中鱼儿游戏。“荷动知鱼散”使人想起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的鱼儿与莲荷的相依相戏,正是爱情的象征啊。
  钓鱼湾的岸边,杏花花瓣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正是“春深杏花乱”的时节。杏花儿飘落在小伙子的头上、肩上,他一任它去。他期待着,从傍晚,“日暮待情人”。“情人”是否赴约?诗人没有写明,大概是爽约了。但这位垂钓者却依然那么执着:“维舟绿杨岸。”他把渔岸边,他将继续等待……
  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说它是写爱情的,那么到底是不是呢?不知道。如前所述,你要说它是,作者在九泉之下可能不同意,说是你强加于他;你说没有,他可能又说你肤浅,没有读懂他的诗。不管如何,我们姑且当做写景的诗来欣赏,当做爱情诗来玩味。诗中描述了一幅钓鱼的图画:钓鱼湾,绿色的湾;钓鱼湾,杏花湾;钓鱼湾,莲荷湾;钓鱼湾,游鱼湾;钓鱼湾,浅水湾;钓鱼湾,绿杨湾。啊,钓鱼湾,春的湾;钓鱼湾,爱的湾!文人诗雅到这种地步,令人拍案叫绝。
  在一个诗的时代。文盲武夫也会受到熏染,也能写诗。下面看看唐代一位戍边的将军高崇文写的《雪诗》。高將军粗豪勇猛,打仗很厉害,但水平不高,大概是一位“类文盲”。有一年边疆下了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他手下的文人幕僚们纷纷诗兴大发。写诗抒怀。大家相互拿出来品评,有人揶揄将军,让将军也来写一首,没想到这位鲁莽将军一点儿都不含糊,胸脯一拍:“没有关系,老夫也来一首!”于是以手口占一绝:
  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
  那个口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
  第一句“崇文崇武不崇文”,什么意思呢?第一个“崇文”是指他的名字,我高崇文名字叫崇文,但是实际上呢,是“崇武”而“不崇文”。这人文盲一个,只喜欢舞枪弄棒的。“提戈出塞号将军”:我虽然不能文,但拿着长戈来到边疆塞外,保卫家国,咱是响当当的将军!很自豪。现在下雪了,“那个口儿射雁落”,“口儿”,是当时的地方俗语,“家伙”的意思,这是对人的一种蔑称,一种戏称。诗意是哪个家伙呀,你把天上的大雁给我射下来了,害得满天飞雁毛,不正是“白毛空里雪纷纷”吗?
  这里没有风雅文人“雨雪霏霏”的咏叹,也没有字斟句酌的优美修辞,语言的粗浅却不失形象、幽默,依然可以见出军人的坦率和自豪。文人学士储光羲“垂钓绿湾春”的优雅,高崇文“白雪如雁毛”的比喻,说明唐朝文人、武夫都有人能写诗。
  很多文人雅士,从小就开始写诗,一直到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贺知章,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很奇特的人。在我国文人往往都是不得志的,又往往是不幸的,一生中能顺风顺水、衣食无忧且能得到善终的极少。贺知章就是这么一位传奇人物,他20进士,然后做官,一直做到85岁,自己辞职,告老还乡。他跟皇上说,老臣要回家乡去养老了,要退休了,皇上带领众大臣,一直送出,这是很高的礼遇了。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贺知章已经85岁了,能活到这么大岁数,还能回到故乡“叶落归根”,他很高兴,心情一好,一切皆可入诗,大家看看他的《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年轻时离开家乡,外出求官,85岁退休回到故里,家乡的人事、景物令他既熟悉又陌生。几十年风雨漂泊,游子的乡音没有一丝改变,因为这是永远抹不去的家乡的烙印。但鬓发却已稀疏脱落,记载着岁月的痕迹。此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更有甚者,年轻人认不出远行归来的游子了,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令人顿添陌生感。然而,让游子稍觉安慰的是,尽管归来物是人非,亲朋故旧消磨过半,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家乡的湖水,风景如画,春风吹拂,波光粼粼,这情景与少小离家时一模一样。在游子的家乡的湖光山色永远也忘记不了。而故乡的山山水水,也永远不会抛弃游子,她曾微笑着送他远游,如今又微笑着迎接他归来——不变的是慈母般伟大的情怀!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但它却道出天下游子的共同感受。当今的朋友,你也可能离乡背井。在外地经商打工、当兵教书、为官为宦,当你回到故乡时,这首诗一定会引起你的共鸣和感叹。
  除了耄耋老人。那个时代还出现过很多会写诗的垂髫少年,被称为神童。请看下面这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是骆宾王写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骆宾王当时多大,7岁。大白鹅在水中游泳,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能见到,可唐朝时一个小男孩,看到这样的一幕,却摇头晃脑地吟出了这样一首充满生活情趣、连牙牙学语的幼儿都会张口背诵的小诗。
  读骆宾王的这首诗,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一群大白鹅,弯曲着优美的长脖子,对着蓝天大声歌唱。它们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池塘中,鲜红的脚掌拨开清泠泠的水波,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鹅是常见的家禽,可诗人却从它们身上发现了这样明快活泼、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可见,只要热爱生活,就能时时发现美,处处找到诗意。
  骆宾王7岁能写诗,而且他后来成名了,成了初唐四杰之一,所以他这首诗流传下来了。其实在唐朝,还有很多小孩都能写,不但男孩,女孩也能写,有一个7岁的女孩,诗写得不亚于骆宾王,但由于古代重男轻女,没有留下她的名字,所以《全唐诗》里只称她为“7岁女子”。这个7岁当时的南海人,据说武则天很欣赏这个女神童,专门召见她。当时是由她哥哥送他到洛阳去的,后来哥哥要走,武则天就说,你写首诗送你哥哥吧,小女孩应声成就此篇《别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别路云初起”,在分别的时刻,天边的云涌起来了,那么压抑,那么让人伤心。“离亭叶正飞”,离别的时候树叶飘坠,这句主要写自己的“所嗟人异雁”,我感叹大雁都知道成群结队地归去,我呢?“不作一行归”,却不能跟哥哥一起回去。哥哥走也孤单,我留也孤单,写出了兄妹的分别情境,很美很生动。而且,客观地说,此诗比骆宾王那首《咏鹅》要老成多了。同是7岁的孩子,即使在古代,“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总之,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农妇,雅至文人学士,俗至文盲武夫,长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写,个个会吟,更不用说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这样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灿若繁星、“光焰万丈长”的群体。整个唐代,从高祖李渊至昭宗李哗(618—907)。将近300年,即使将五代十国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400年,流传至今有的诗人竟有2200多位,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比拟的。所以,唐代真正称得上是“诗的时代”!
其他文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学习六个“为什么”为契机,将大学生思
期刊
一、传播学理论角度解读“有态度的门户”   (一)从把关人理论解读“有态度的门户”   “把关人”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于1947年提出。他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根据某些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判定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到了新闻领域,提出了关于“把关人”的怀特模式。1969年,
期刊
曾国藩练新军的时候,起初也不知道这个军队到底叫什么名字,光知道要练出一支勇军,为朝廷效力。他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正月,与罗泽南、王 合作,开始练军。先是,皇帝下旨,让他帮助湖南巡抚去办团练,经费自筹。而曾国藩最终没办团练,而是练了一支新军,所需经费远比办团练要多。其时,曾国藩家中早已脱贫,但要他自己掏钱来练军,绝对负担不起。他想到的最好的方法,是募捐。  练军是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同胞,而乡里
期刊
一、新闻媒体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快速进入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矛盾爆发的主要形式,具有影响广泛、人数众多、影响深远等特点,对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破坏力。从贵州瓮安事件到石首事件,再到四川内江事件,最近几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发生频率也明显加快。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平息群体性事件也就成为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新
期刊
唐太宗李世民继承皇位后,由于采取了修养生息、利乐百姓的政策,经济文化有了高度发展。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封建社会发展到极盛时期。唐太宗也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俊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比中國以前的历代皇帝都懂得边疆各族的情况,他豁然大度,宽宏开通,对边疆各民族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意义。唐太宗常说:历代的帝王,都重视华人,轻视夷人,我却等量齐观、同样看待。周边许多少数民族的君
期刊
摘要:临夏砖雕历史悠久,是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是临夏地区极具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砖雕艺人收入少、社会地位低下,加之近年来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出现,从事者逐渐减少,临夏砖雕技艺面临失传险境。文化产业式开发是当今非遗保护中颇具争议的一种保护模式,特别是在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类非遗项目中更加推崇运用这一模式,临夏砖雕作为文化艺术产品,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亦采用这一模式进行保护,
期刊
社会的变革如同年轮一样在不停地转变,从春天到秋天,不断地更新。使之更加完善而成熟。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大环境发展的趋势与自然规律。  人生也是这样。从年轻到年老,在我们还未老态龙钟时,趁着风华正茂在社会发展的好形势下,多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  十多年前我才二十出头,正处在青春年少、激情万丈的年龄。那时我有许多梦想,其中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离开遥远的北方,到南方沿海城市
期刊
摘要:意象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精神和心境。类似的景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体现不同的情境。文章分析李白和孟浩然的景物诗不同意蕴。李白的景物诗流动着生命的活力,孟浩然的景物诗体现恬静的意境。   关键词:李白;孟浩然;景物;意象    意象:“从心理的角度讲,它们是使用共同语言的人类的共同感情在深层意识中的长期积淀”。 李白的景物诗展现出雄奇飘逸的意气,流动着一种生命的活力。而孟浩然的景物诗体现了恬静的意境
期刊
摘要:东北二人转的命运,可以说是经历了“低俗文化”到“流行文化”到人尽皆知的“大众文化”三个阶段。二人转创新发展是符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的,因其世俗性、娱乐性和时效性,需要有一些适当的变化,我相信这就是二人转之所以进行这一系列的创新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二人转才能够在今天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体的关注,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文化,这对于一个民间曲艺的发展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很多值得其他民间文化借鉴的经
期刊
佛教艺术渊源于印度。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这一期间,印度中部出现了在塔门和塔周围栏杆上佛本生、佛本行等故事的浮雕,这就是印度佛教艺术中最早期的创作。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在我国新疆地区天山南麓大为发展起来,尤其是佛教艺术中的石窟艺术创造,后来石窟艺术也随着佛教进入玉门关,使河西走廊成为了石窟艺术的中心地带。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它虽然以虚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