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特征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1-02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之一。特别是在学生因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未充分深刻地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时,其学习积极性主要是受兴趣的直接影响。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所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课堂教学,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一、利用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导言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言是十分重要的。教材内容不同,导言所选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从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引出课题。
2.可用谚语、谜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适当介绍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情感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的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工作者为之献身,生物科学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将有效地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
教学中介绍的一些生物学成就和生物学科发展前景,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良好素材,这些素材将激发他们去探究生物科学,向往生物科学,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从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就有必要强调授课教师的课堂的语言艺术性。
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是,语言的艺术性也是决不能忽视的,因为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语言要精练,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2.教师语言要生动,运用形象而恰当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血液成分"的内容时,将红细胞比喻为人体内的红色运输队;将白细胞比喻为"白色卫士";血小板比喻为"管道维修兵";发炎现象比喻为"自卫反击战"。3.教师语言要讲究语言速度,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能够调节学生的神经活动。教师讲课用语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的配合,以姿势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起伏跌宕,增强学生得到语言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具体地说,对教材内容凝练,集中的语速应稳重而有味,可增强感染力,对层次结构特别紧凑的内容,语速要稍快,使学生精神振奋,集中注意力。4.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工作者的崇敬、对生物科学成就作用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为生物科学的研究而奋斗。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动物的生活、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原动力。兴趣与认识、情感、意志、成就、智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沈阳.《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特征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1-02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之一。特别是在学生因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未充分深刻地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时,其学习积极性主要是受兴趣的直接影响。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所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课堂教学,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一、利用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导言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言是十分重要的。教材内容不同,导言所选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从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引出课题。
2.可用谚语、谜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适当介绍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情感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的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工作者为之献身,生物科学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将有效地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
教学中介绍的一些生物学成就和生物学科发展前景,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良好素材,这些素材将激发他们去探究生物科学,向往生物科学,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从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就有必要强调授课教师的课堂的语言艺术性。
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是,语言的艺术性也是决不能忽视的,因为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语言要精练,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2.教师语言要生动,运用形象而恰当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血液成分"的内容时,将红细胞比喻为人体内的红色运输队;将白细胞比喻为"白色卫士";血小板比喻为"管道维修兵";发炎现象比喻为"自卫反击战"。3.教师语言要讲究语言速度,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能够调节学生的神经活动。教师讲课用语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的配合,以姿势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起伏跌宕,增强学生得到语言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具体地说,对教材内容凝练,集中的语速应稳重而有味,可增强感染力,对层次结构特别紧凑的内容,语速要稍快,使学生精神振奋,集中注意力。4.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工作者的崇敬、对生物科学成就作用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为生物科学的研究而奋斗。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动物的生活、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原动力。兴趣与认识、情感、意志、成就、智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沈阳.《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