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诞生于多元文化勃兴的时代,本文从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出改进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强化“感恩”的德育意识;打造“感恩”的隐性课程;丰富“感恩”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29-01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意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他们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对象的主要群体,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是我国信息化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年轻新锐、个性张扬、想象丰富,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极其被呵护和关爱的对象,同时就导致了他们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gratitude),《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动人心也;恩,惠也”。(《说文》)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道德情操。
感恩教育(gratitude education)则是教育者在特定的教育氛围下,遵循一定德育规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意识的人文教育过程。感恩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同时,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层面: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中华民族自古有着“孝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90 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充斥着他们的思想,当今社会出现的“啃老族”以及“(官/富)二代族”即为典型的例子。他们将父母的关心、照顾、辛劳付出和无限关爱都视为理所应当,甚至冷漠麻木、置之不理。对 “90 后”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非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层面: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有着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 后”大学生的心灵,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足以见得他们对老师感恩心理的缺失。
(三)人际关系层面:忽视朋友情谊之恩
“90 后”大学生作为在父母掌心“捧大”的一代,很难做到主动为他人着想。一方面,当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成倍放大别人的过错,而非包容和谅解他人,更不愿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另一方面,对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缺乏感恩之情。“90 后”大学生若连宽容和感恩朋友都无法做到,和谐校园的氛围从何而来?
(四)社会层面: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社会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必要条件,“90后”诞生于多元文化勃兴的特殊时代,受到了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不小的冲击,他们极易将集体和社会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总是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的关怀。有些大学生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在社交过程中过多地索取,而非自己能够奉献什么。
三、加强“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感恩”的德育意识
针对“90后”的感恩缺失现状,高校应该构建以“感恩教育”为出发点的德育模式,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与科学研究的同时,有意识的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恩观。同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高校感恩教育取得良好实效的必要前提。
(二)打造“感恩”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其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的形成。学校应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精品活动,结合节庆日的不同文化特点,利用校园景观、校园媒体等文化载体,来共同打造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
(三)丰富“感恩”的实践活动
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实际行动来报恩、施恩。因此高校不能将感恩教育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将感恩意识的培养过程转化为感恩实践和行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志愿社团活动等。
大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科研,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才能有益于校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自我价值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驰.美国的感恩文化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2]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高等教育,2005(8).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29-01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意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他们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对象的主要群体,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是我国信息化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年轻新锐、个性张扬、想象丰富,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极其被呵护和关爱的对象,同时就导致了他们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gratitude),《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动人心也;恩,惠也”。(《说文》)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道德情操。
感恩教育(gratitude education)则是教育者在特定的教育氛围下,遵循一定德育规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意识的人文教育过程。感恩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同时,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层面: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中华民族自古有着“孝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90 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充斥着他们的思想,当今社会出现的“啃老族”以及“(官/富)二代族”即为典型的例子。他们将父母的关心、照顾、辛劳付出和无限关爱都视为理所应当,甚至冷漠麻木、置之不理。对 “90 后”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非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层面: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有着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 后”大学生的心灵,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足以见得他们对老师感恩心理的缺失。
(三)人际关系层面:忽视朋友情谊之恩
“90 后”大学生作为在父母掌心“捧大”的一代,很难做到主动为他人着想。一方面,当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成倍放大别人的过错,而非包容和谅解他人,更不愿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另一方面,对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缺乏感恩之情。“90 后”大学生若连宽容和感恩朋友都无法做到,和谐校园的氛围从何而来?
(四)社会层面: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社会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必要条件,“90后”诞生于多元文化勃兴的特殊时代,受到了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不小的冲击,他们极易将集体和社会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总是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的关怀。有些大学生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在社交过程中过多地索取,而非自己能够奉献什么。
三、加强“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感恩”的德育意识
针对“90后”的感恩缺失现状,高校应该构建以“感恩教育”为出发点的德育模式,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与科学研究的同时,有意识的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恩观。同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高校感恩教育取得良好实效的必要前提。
(二)打造“感恩”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其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的形成。学校应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精品活动,结合节庆日的不同文化特点,利用校园景观、校园媒体等文化载体,来共同打造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
(三)丰富“感恩”的实践活动
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实际行动来报恩、施恩。因此高校不能将感恩教育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将感恩意识的培养过程转化为感恩实践和行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志愿社团活动等。
大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科研,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才能有益于校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自我价值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驰.美国的感恩文化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2]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高等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