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ck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诞生于多元文化勃兴的时代,本文从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出改进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强化“感恩”的德育意识;打造“感恩”的隐性课程;丰富“感恩”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29-01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意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他们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对象的主要群体,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是我国信息化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年轻新锐、个性张扬、想象丰富,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极其被呵护和关爱的对象,同时就导致了他们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gratitude),《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动人心也;恩,惠也”。(《说文》)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道德情操。
  感恩教育(gratitude education)则是教育者在特定的教育氛围下,遵循一定德育规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意识的人文教育过程。感恩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同时,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层面: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中华民族自古有着“孝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90 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充斥着他们的思想,当今社会出现的“啃老族”以及“(官/富)二代族”即为典型的例子。他们将父母的关心、照顾、辛劳付出和无限关爱都视为理所应当,甚至冷漠麻木、置之不理。对 “90 后”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非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层面: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有着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 后”大学生的心灵,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足以见得他们对老师感恩心理的缺失。
  (三)人际关系层面:忽视朋友情谊之恩
  “90 后”大学生作为在父母掌心“捧大”的一代,很难做到主动为他人着想。一方面,当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成倍放大别人的过错,而非包容和谅解他人,更不愿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另一方面,对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缺乏感恩之情。“90 后”大学生若连宽容和感恩朋友都无法做到,和谐校园的氛围从何而来?
  (四)社会层面: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社会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必要条件,“90后”诞生于多元文化勃兴的特殊时代,受到了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不小的冲击,他们极易将集体和社会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总是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的关怀。有些大学生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在社交过程中过多地索取,而非自己能够奉献什么。
  三、加强“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感恩”的德育意识
  针对“90后”的感恩缺失现状,高校应该构建以“感恩教育”为出发点的德育模式,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与科学研究的同时,有意识的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恩观。同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高校感恩教育取得良好实效的必要前提。
  (二)打造“感恩”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其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的形成。学校应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精品活动,结合节庆日的不同文化特点,利用校园景观、校园媒体等文化载体,来共同打造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
  (三)丰富“感恩”的实践活动
  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实际行动来报恩、施恩。因此高校不能将感恩教育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将感恩意识的培养过程转化为感恩实践和行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志愿社团活动等。
  大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科研,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才能有益于校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自我价值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驰.美国的感恩文化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2]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高等教育,2005(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元素联想到政治教师需备的魅力元素,如亲和力、人格、学识等,构成教师魅力,吸引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魅力 亲和力 人格 学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40-01  气势恢弘、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虽然已经过去4年,但这场盛况空前的庆典感动了全中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首先界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心理学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
摘 要:本文通过一节以时装秀为主题的听说课,并通过相应的语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输入、理解、加工语言,进而促进学生把习得的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交际中,从而达到促进英语思维品质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品质;听说课;迁移应用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林崇德、胡卫平(2010)指出了思维的五个品质:深刻性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整个世界的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多元文化的必然趋势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和冲击。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顺利融合、在融合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
[摘要]选择职业,不仅是选择一种谋生方式,更是选择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时下青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下存在几种错误的择业观,根据对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思考以及结合社会现实情况,青年在择业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符合社会、集体利益,选择能够持续热爱、肩负使命的职业,选择能够实现个人和职业本身双方价值的职业。同时,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社会贡献度的不同解读,作为即将迈入职场的我有了明确的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虽然发展缓慢的重要表现是体现在经济条件上,但非经济因素已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例如少数民族农村公共卫生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着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等若干问题。因此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确定与民族地区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政策,对推动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摘要]贫困生救助是一个层次多、战线长的工作,学校光从资金上的资助未必能从深层次缓解贫困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压力,只有从经济、思想、心理、技能等方面共同构建救助模型,才能有效发挥学校在贫困生救助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贫困生;救助;构建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50-02  贫困生救助工作一直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自《国务院
[摘要]特困生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特困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解决特困生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校特困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96-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特别是高校招生“并轨”和扩招制度的出台,我国高校随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摘要]蒙古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资源,蒙古族器乐文化更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现民族精神风貌与民族性格特征。然而,随着各种流行音乐对人们艺术审美的影响,民族音乐就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境地。这时,传承与发展就成为蒙古族音乐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文化与教育资源,通过认真组织与实施,将蒙古族器乐及乐器演奏特点运用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将这种乡土音乐在高校教育中进行不断地传承,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摘要]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创业协会在各高校中广泛兴起,并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协会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96-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