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简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又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起建构和促进的作用[1]。STS教育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1 高等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创新能力,能胜任行业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2]。学生不仅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与精髓,还应用符合科学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抉择[3],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指出:“在大学,知识转移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4]。
STS教育模式的切入点是社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经验为依据,通过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自主性分析、探究,剖析蕴藏于其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以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创新性地应用于社会,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施行STS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从单纯学习吸收知识向学用结合发展。
2 在《植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偏重于科学性知识的介绍和描述,理论性较强,而关于植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及较少,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但依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加之,近几年高校理论课教学的总学时减少,但新的知识又太多,因此,学生感觉内容太多、部分内容抽象枯燥,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STS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视学生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不仅使学习气氛更加浓厚,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在教学方式上STS教育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重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5]。
3 在植物学课程体系中渗透STS教育模式
3.1 在植物学教材中渗透STS教育内容
组织好教材内容,是有效渗透STS教育的关键之一。传统的植物学教材以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为主线,按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分类的顺序科学编排,可以在不打破原有的科学框架的前提下渗透STS相关的内容,通过插入、补充的方式,在部分章节内容中增加植物科学发展史、植物结构与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或在章节的最后增加聚焦本章内容的科学研究进展、科学技术应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在教材内容中渗透STS教育。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的STS环节中,给学生介绍根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知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2 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用“STS”模式
STS课堂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从问题入手,运用科学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地论证[6]。操作过程可概括为: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分析、综合、评鉴—采取行动等[7],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
(1)问题—讨论法。该方法实施的基本程序为:设疑—讨论—总结—应用,通过学生对问题讨论,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社会经验等,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这种方法往往可以运用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感性认识的内容。如在学习年轮这一知识点时,给同学展示一段树桩,首先请学生利用所学茎的次生结构知识对年轮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接着提问:年轮这一知识点在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应用中有什么实践意义?在全班同学中建立起一种热烈讨论的氛围,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适时进行补充、小结,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信息。
(2)问题—探究法。该方法实施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发现-结果分析。植物学教学过程偏重于描述性教学,只是机械讲授植物的结构、分类知识,使学生误认为植物学科就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考的就是学生的记忆力。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被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现象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提问学生对双受精现象能够提出怎么样的问题?由于经过了预习思考,学生们可能会问如精子是如何识别卵细胞和极核细胞的?精子是如何进入卵细胞和极核细胞的?是不是所有的被子植物都有双受精现象等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可引导学生讨论,课后引导学生再次查阅资料、或进入具有相关研究基础的实验室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和分析。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我们教师还不能解释甚至是目前科学界都还未解决的问题,有些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都应该加以鼓励。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探究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爱思考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知识可能学完一段时间后会遗忘,但科学的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则是终身受益。
(3)引导—实践法。引导-实践法教学的教学程序是:明确实践目的、意义-制订实践计划-进行实践活动-反馈、交流实践信息。植物分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了解常见植物科属的判别特征,识别并了解本地常见植物的分类地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校园植物是学生最熟悉的植物种类,也是学生最易于观察和学习的植物材料,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成立植物社团,告诉学生建立社团的目的、意义,将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分到校园的不同区域,对校园植物挂牌,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察检索植物、鉴定植物、制作标牌等过程,挂牌完成后,还可以要求各小组到其它组的区域检查、发现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既巩固了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又强化了利用植物检索表检索鉴定植物的技能,对经过鉴定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不易遗忘。这一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鼓励竞争,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植物分类并不是无用的知识,体会到学习植物分类学的乐趣。
(4)社会调查法。采用社会调查法可以将课堂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调查之中。如在学习了藻类植物的相关知识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利用显微观测技术及血球计数技术调查校园周边不同水域的主要藻类植物类群分布及水体污染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既能识别较多的藻类植物,又对该类群的生活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4 植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模式的体会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中紧密的联系了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但是在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体的高校教育中更好地实施STS教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阐述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介绍科研工作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概念的引入和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和学科的新动向,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多组织讨论,鼓励独立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不轻信、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和探寻答案的习惯。改变学生习惯于等、记、背的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多留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生疑”、“思疑”、“释疑”[8]。这给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除要具有较好的讲课能力外,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看、多学习、不断地补充和获取新的知识,同时还应将自己的科研渗透到教学之中,做到研学相长。
其次,STS相关课程的考试内容更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考试方法应该是开放性的,可实行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同时,要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确定一个基本要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分别在理论学习、社会调研等方面有自己的发展,不能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
参考文献
[1] 艾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新进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9).
[2] 吴坚,杨婧.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探讨[EB/OL].http://www.td-school.org.cn/tbdf/uploadfile/200912156132.pdf.
[3] 刘创.STS教育: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J].学术论坛,2004(1).
[4]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5] 孙可平.STS教育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8.
[6] 陈丽纯,方瑾.STS教学在专业基础课生物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工作者,2005(6).
[7] 姚家玲,魏星.几种现代教育方法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8(2).
[8] 程海东,刘科.构建地方高师院校STS教育的新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2008(4).
1 高等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创新能力,能胜任行业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2]。学生不仅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与精髓,还应用符合科学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抉择[3],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指出:“在大学,知识转移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4]。
STS教育模式的切入点是社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经验为依据,通过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自主性分析、探究,剖析蕴藏于其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以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创新性地应用于社会,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施行STS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从单纯学习吸收知识向学用结合发展。
2 在《植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偏重于科学性知识的介绍和描述,理论性较强,而关于植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及较少,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但依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加之,近几年高校理论课教学的总学时减少,但新的知识又太多,因此,学生感觉内容太多、部分内容抽象枯燥,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STS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视学生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不仅使学习气氛更加浓厚,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在教学方式上STS教育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重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5]。
3 在植物学课程体系中渗透STS教育模式
3.1 在植物学教材中渗透STS教育内容
组织好教材内容,是有效渗透STS教育的关键之一。传统的植物学教材以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为主线,按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分类的顺序科学编排,可以在不打破原有的科学框架的前提下渗透STS相关的内容,通过插入、补充的方式,在部分章节内容中增加植物科学发展史、植物结构与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或在章节的最后增加聚焦本章内容的科学研究进展、科学技术应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在教材内容中渗透STS教育。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的STS环节中,给学生介绍根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知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2 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用“STS”模式
STS课堂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从问题入手,运用科学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地论证[6]。操作过程可概括为: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分析、综合、评鉴—采取行动等[7],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
(1)问题—讨论法。该方法实施的基本程序为:设疑—讨论—总结—应用,通过学生对问题讨论,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社会经验等,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这种方法往往可以运用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感性认识的内容。如在学习年轮这一知识点时,给同学展示一段树桩,首先请学生利用所学茎的次生结构知识对年轮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接着提问:年轮这一知识点在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应用中有什么实践意义?在全班同学中建立起一种热烈讨论的氛围,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适时进行补充、小结,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信息。
(2)问题—探究法。该方法实施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发现-结果分析。植物学教学过程偏重于描述性教学,只是机械讲授植物的结构、分类知识,使学生误认为植物学科就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考的就是学生的记忆力。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被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现象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提问学生对双受精现象能够提出怎么样的问题?由于经过了预习思考,学生们可能会问如精子是如何识别卵细胞和极核细胞的?精子是如何进入卵细胞和极核细胞的?是不是所有的被子植物都有双受精现象等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可引导学生讨论,课后引导学生再次查阅资料、或进入具有相关研究基础的实验室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和分析。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我们教师还不能解释甚至是目前科学界都还未解决的问题,有些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都应该加以鼓励。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探究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爱思考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知识可能学完一段时间后会遗忘,但科学的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则是终身受益。
(3)引导—实践法。引导-实践法教学的教学程序是:明确实践目的、意义-制订实践计划-进行实践活动-反馈、交流实践信息。植物分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了解常见植物科属的判别特征,识别并了解本地常见植物的分类地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校园植物是学生最熟悉的植物种类,也是学生最易于观察和学习的植物材料,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成立植物社团,告诉学生建立社团的目的、意义,将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分到校园的不同区域,对校园植物挂牌,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察检索植物、鉴定植物、制作标牌等过程,挂牌完成后,还可以要求各小组到其它组的区域检查、发现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既巩固了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又强化了利用植物检索表检索鉴定植物的技能,对经过鉴定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不易遗忘。这一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鼓励竞争,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植物分类并不是无用的知识,体会到学习植物分类学的乐趣。
(4)社会调查法。采用社会调查法可以将课堂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调查之中。如在学习了藻类植物的相关知识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利用显微观测技术及血球计数技术调查校园周边不同水域的主要藻类植物类群分布及水体污染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既能识别较多的藻类植物,又对该类群的生活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4 植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模式的体会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中紧密的联系了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但是在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体的高校教育中更好地实施STS教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阐述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介绍科研工作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概念的引入和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和学科的新动向,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多组织讨论,鼓励独立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不轻信、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和探寻答案的习惯。改变学生习惯于等、记、背的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多留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生疑”、“思疑”、“释疑”[8]。这给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除要具有较好的讲课能力外,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看、多学习、不断地补充和获取新的知识,同时还应将自己的科研渗透到教学之中,做到研学相长。
其次,STS相关课程的考试内容更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考试方法应该是开放性的,可实行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同时,要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确定一个基本要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分别在理论学习、社会调研等方面有自己的发展,不能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
参考文献
[1] 艾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新进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9).
[2] 吴坚,杨婧.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探讨[EB/OL].http://www.td-school.org.cn/tbdf/uploadfile/200912156132.pdf.
[3] 刘创.STS教育: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J].学术论坛,2004(1).
[4]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5] 孙可平.STS教育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8.
[6] 陈丽纯,方瑾.STS教学在专业基础课生物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工作者,2005(6).
[7] 姚家玲,魏星.几种现代教育方法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8(2).
[8] 程海东,刘科.构建地方高师院校STS教育的新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