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网络逐渐成为党群互动的重要窗口,传统群众工作的思维与逻辑已难以适应新型党群关系的运作模式。为了更好地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必须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从观念与能力的提升,沟通渠道的搭建、制度建设的加强、良好网络生态的构建四个方面来创新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拓展群众路线的实施领域。
关键词:网络群众路线;生成背景;运行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3-0051-05
收稿日期:2017-0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的重要论述研究”(16ZT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亮(1984-),男,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政治与政治发展研究;余颖(1996-),女,江西乐平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近年來,随着我国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网络空间逐渐发展为民情民意的集中地,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指示。网络空间的开拓创新将党群关系的运作由现实空间转移至虚拟空间,我们必须在坚持传统群众路线要旨的基础上创新群众路线的实现形式,拓展群众路线的实施领域至网络空间,同时必须充分结合网络互动的新特点,以网络思维来处理群众工作,构筑一条“互联网+群众路线”的工作机制,赋予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网络群众路线。
一、“互联网+”:网络群众路线提出的背景与挑战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党必须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有益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经验规律。然而在“互联网+”战略影响下形成的信息化浪潮,不仅延伸了人们的思想维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政治层面,“无网不在”、“人民上网”、“网络问政”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开展的新环境、新对象与新方式。
1.“无网不在”:群众路线的工作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媒体为人们构建了全新的信息系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据第39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中国人(53.2%)使用互联网,而手机用户中的95.1%都是网民,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4小时,其网络生活不仅涉及网络购物、网络出行、网路交往、也涉及政务办公、网络问政等各个方面的需求。[1]可以说,互联网重塑了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无网不在”已成为当下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列宁指出:“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2]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进入网络空间而参与政治生活,群众路线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将群众路线与网络相结合,关注人民群众参政、问政的新情况和新局面,通过网络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形成党(主体)-网络(客体)-网民群体(主体)的主客体共通的联系渠道,形成“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的机制,赋予群众路线以新内涵。
2.人民上网:群众路线的工作对象转移
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必须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在于哪里有群众,哪里就应该实施群众路线。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3]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4]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已通过各种形式上了网,网民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民上网,政党工作对象也发生转移,转变为以网民群体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工作思路,学会运用网络工作方法,适应网民群体不同的个性特征,建立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网络群众路线,进而从网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网民群众检验并改进自身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网络问政: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改变
传统群众路线是一种主客单向交流模式,多表现为至上而下指导性的意见形式,人民群众大都被动接受,少有主动参与。“互联网+”间接催生了庞大网民群体的政治需求的形成,加上网络匿名性、符号化的特点,网民群众的畏惧心理消减,公民更愿意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反映诉求,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同时互联网为党群搭建了一个平等沟通、安全透明的平台,沟通双方在相互了解、协商对话、增进共识的过程中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突破行政层级的限制,实现跨级跨区交流。网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形成了双主体的新型党群关系。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的条件下,人民实现了由“信息接收者”到“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转换,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工作模式,提高网络驾驭能力,以新观念、新能力、新方式去适应群众路线网络化的新形势,确保群众工作的稳步开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情况下,为了更好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持,更新传统群众路线的工作模式,服务好网络时代的新对象、新群众。网络群众路线就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逐渐形成的“互联网+群众路线”新形态,它不仅来自于现实环境的客观驱动,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逻辑发展的必然。
1.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
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党的发展必须植根于广大群众,从群众中获取支持的力量,是执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然而,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必须结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背景而变化。在当今社会,网络空间已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空间,网络活动是人民群众的重要实践活动。网络民意已成为群众民意的主要构成部分。面对网民意见一定程度上反映并代表了人民群众意见的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作为群众路线的实施主体,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融入网络政治生活,拓展群众路线到网络空间,扩大执政的辐射面,才能让人民群众信服,提高党的公信力,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实施网络群众路线,创新网络交流方式与方法,是党与群众交流互动的新举措,是党与时俱进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也是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的现实要求。 2.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促进科学决策的必要手段
列宁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5]过去人民通过信访、民主座谈会、社会听证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参与的渠道、频率、热情度等都受到一定程度地限制,党群沟通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挖掘,民意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也还有欠缺。而网络群众路线依托于网络,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特性赋予其相应的优势,优化了传统决策程序的种种弊端:网络覆盖面广,操作便捷,简化了传统决策的复杂程序,降低了决策的成本;网络公开性、透明性的特点,使信息最大程度的公开化,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渠道,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公民的个人信息得到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网民的心理顾忌,使公民敢于在网络上发声,表达较以往更真实的政治诉求,参与决策的热情急剧膨胀;网络新媒体促使沟通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改变了以往更多地从上至下单向传达的决策形式,公民从“被动应急”到“主动应对”。基于此,网络成为社情民意的“容纳箱”,能更有效地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政党倾听民声、了解民愿的新路径。因此实施网络群众路线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收集民意、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科学化。
3.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冲突矛盾交织,利益诉求多元。互联网作为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给所有人以平等的表达机会,网络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发泄不满情绪的平台,人们都希望通过网络发声博取高关注度进而引入政府干预。因而通过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和网络民意的收集,能够比较准确把握人民利益矛盾的交叉点,了解人民的主要利益诉求。因此,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妥当处理网民反馈的现实问题,抚平网民非理性情绪,化解内部矛盾,让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路径,是网络时代下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抉择。
三、网络群众路线的运行逻辑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从下至上的“从群众中来”和自上而下的“到群众中去”,以及循环往复的双向互动交流,是其基本的运作逻辑。网络群众路线作为群众路线的新形式,必须以群众路线为基石,同样需要经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循环往复逐渐完善的过程。然而,由于其工作对象的转移,其在运行逻辑上则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转变为“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因此,网络群众路线的核心要旨就在于“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坚持‘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运用网络平台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实现和保持党同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7]
1.自下而上:“从网民群众中来”
网络群众路线的逻辑起点就是网民群众的实践,通过网民群众利益的表达以及意见的汇合,为党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人民群众在社会进程中扮演着历史创造者和变革推动者的角色。聚焦于网络空间,网民群众作为主要的活动者,奠基了网络民主的内容和形式。要保证政策的高支持度就少不了网民群众的有效介入,互联网已成为时下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公共意见的集散地,开辟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新场域。网民来自于群众,群众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民意见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群众意见的风向标,集中反映了民情民意。网民在互联网中表达自己对于政治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并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办法。“从网民群众中来”就是领导干部问政于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该充分保障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学会依靠网民群众,善于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审慎定夺,使制定的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彰显人民意志。此外,还应注意甄别网络民意,理性对待,避免被一些偏激虚假的民意所操纵,而偏离了群众的真意。
2.自上而下:“到网民群众中去”
网络群众路线运行逻辑的第二个阶段是“到网民群众中去”,自上而下的传达信息。以网民意见为基础所制定出的决策最终要回归群众,经受群众的检验。作为政策的输出对象,网民群众的直观感受或“用户体验”是最具说服力的检验标尺,以政策的满意度以及政策的执行效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首先,是政策的满意度。政策的满意度反映了网民群众对于政党制定的政策评价的好坏。网民群众对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政策效果。其次,是政策的执行效果。制定出的决策能否切实解决存在的利益纷争和矛盾冲突,是否为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和遵循,都影响着政策的执行进程。通过两次评判,决策系统从中获取政策终结的相关信息,从而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
3.循环往复:上下互动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联系”要求党员干部能够与群众充分地互动和交流,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良好局面。而由于党员的态度并未摆正所形成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联系渠道受限等问题的存在,传统群众路线更多地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的参与模式,以单向交流为主。网络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包容面,改变了党群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网络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以往党群主客二分的局面,政党与群众借助网络进行平等交流与互动,不仅政党深入到网民群众内部,而且网民群众在互动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进行网络问政,达成一种交互式的逻辑形式。
四.创新网络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思考
网络群众路线是网络政治背景下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发展,现实体制与观念等方面还有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践行好网络群众路线,有必要认清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創新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进而推进网络群众路线的实施与群众工作的创新。
1.加强制度建设,从“形式化”到“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基础。只有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才能将网络群众路线纳入有序、法治的轨道,从“形式化”走向“规范化”。首先,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推进网络群众路线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一方面,法律规定了党员干部在网络政治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所应履行的义务,强化其服务者的角色,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法律的出台使网民在网络政治生活中有法可依,通过网络立法严惩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煽动等违法的行为,引导群众做文明理性的网络参与人,培养其网络自觉性,养成尚法的习惯,清朗网络空间。其次,应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网民意见处理小组,从制度层面保障网民的意见能够及时采纳、网民的问题能够及时回复、网民的矛盾能够妥善处置,明确专人负责,有效落实责任。最后,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以官员的回应度和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基准,设置相应的惩处措施和奖励办法,督促领导干部切实关注民众需求。通过制度化建设,为网络群众路线扎实基础,掌握群众工作的主动权,以成熟稳健的常态化的制度机制保障网络群众路线的运行。 2.更新观念与提升能力,从被动“怵”网到主动“触”网
由于网络的公开性、匿名性效应,大多数领导干部因害怕个人信息曝光而对网络产生抵触心理,不敢上网,不敢进行网络问政,这客观上导致大多数领导干部网络意识缺乏,网络能力低下。面对网络群众问题,依然固守传统的工作方法,缺乏对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与网民交流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用生硬的官腔官调回复网民群众,缺少应对的常识和经验。因此,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从“怵”网到“触”网。重视网民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运用网络平台工作的方式,增加上网的频率,深入了解网民所思所想,积极解答网民困惑的问题,忌“官腔官调”,做到情系民众,为人民谋利益;其次,提升网络素养和网络能力,从知网到用网。要对信息素养和上网能力较低的领导干部开展专门培训。聘请网络人才对领导干部进行网络知识指导,改变过去因设备、知识水平、年龄等因素导致的领导干部普遍不会用网、不懂用网的局面。掌握网络技能,借助网络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对网络空间实施有效地管理,避免“拍脑袋”决策,是党员干部提升执政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正确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助推器。
3.畅通网络沟通渠道,从“逆向”到“交互”
实施网络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是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交流互动搭建切实有效的平台,只有平台畅通,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群众路线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党群网络沟通平台仍存在着形式单一、管理僵化、信息更新不及时、政府回应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优势,畅通网络沟通平台,积极回应网民的问题,挖掘网络群众的真实意愿,激发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首先,应重视政府网站的建设。公众参与是政府网站的功能之一,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要求政府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务公开。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网站动态化的管理,充分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政府部门应聘用网络化的人才,设计出板式简洁、新颖、操作便利的政府网站,吸引公众时刻关注政府网站。其次,应该积极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微博、微信因准入门槛低、互动性强、操作简捷等特点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社交平台。据《2015年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统计,2015年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达到28.9万个,累计覆盖人次达40亿。2015年粉丝量累计同比增长为17.6%。2015年,中国政务微博发布量达到2102.7万余条,转发评论量达2.7亿条。[8]微博、微信逐渐发展为网民监督政府及官员的主要渠道以及进行网络问政的主要阵地。另外,还可通过开通网络在线交流平台、地方政府留言板以丰富互动形式沟通。
4.构建良好的网络社会生态,从“乱象”到“清朗”
网络新媒体引导着社会舆论的走向和态势。由于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大量信息存在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许多民众为了发泄个人情绪,发表非理性、激进的言论,导致不实信息的产生,甚至会在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下放大社会舆论,形成网络谣言。因此政府应该引导群众理性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生活,建设网络良好生态,从“乱象”到“清朗”。具体来说,首先,应理性地处理网络舆论事件,对信息进行科学地研判,理清思绪,审慎定论。对于公众的极端情绪应予以安抚,宽容对待,要从事件中调查分析其爆发的原因,制定出处理方案,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的重演。其次,应该树立网民意识。网民是网络世界的主人翁,只有政府以虚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网民的反馈,积极主动地回应,认识到网情网意的价值,让网民群众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与热心,双方通过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必定会平复网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做到理性发言,理性问政。最后,应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实时地监控舆情走向,收集相关信息,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态势,掌握主动权。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民群众群体的日渐扩大,网络群众路线成为消除党群沟通界限的有效渠道。作为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的现实延伸,网络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机遇和新挑战下的战略抉择,不仅有利于增强党群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有利于推进党的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因此,在客观环境的变迁中,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网络群众路线发展道路成为党的时代命题,而解决好这一时代命题有赖于党群双方的协同努力。走好了网络群众路线,势必会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稳固扎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om.cn,2017-01-22.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6.
[3]習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4-26.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om.cn,2017-01-22.
[5]列宁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5.
[6]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组织选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75.
[7]卿立新.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J].求索,2012 (12).
[8]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5)[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128638812_14530949538751n.docx.
The Mass Lin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ass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
Luo Liang,Yu Ying
(1.Independent Research Center,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31;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31)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et +” strategy,the network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logic of the work of the masses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w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of the Party,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four aspects of innovation of the mass line and the mass line of the implementation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must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ge,on the idea and 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build and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good network.
Key words: network mass line;generation background;operation logic;practice path
責任编辑:任德靖
关键词:网络群众路线;生成背景;运行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3-0051-05
收稿日期:2017-0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的重要论述研究”(16ZT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亮(1984-),男,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政治与政治发展研究;余颖(1996-),女,江西乐平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近年來,随着我国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网络空间逐渐发展为民情民意的集中地,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指示。网络空间的开拓创新将党群关系的运作由现实空间转移至虚拟空间,我们必须在坚持传统群众路线要旨的基础上创新群众路线的实现形式,拓展群众路线的实施领域至网络空间,同时必须充分结合网络互动的新特点,以网络思维来处理群众工作,构筑一条“互联网+群众路线”的工作机制,赋予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网络群众路线。
一、“互联网+”:网络群众路线提出的背景与挑战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党必须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有益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经验规律。然而在“互联网+”战略影响下形成的信息化浪潮,不仅延伸了人们的思想维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政治层面,“无网不在”、“人民上网”、“网络问政”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开展的新环境、新对象与新方式。
1.“无网不在”:群众路线的工作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媒体为人们构建了全新的信息系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据第39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中国人(53.2%)使用互联网,而手机用户中的95.1%都是网民,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4小时,其网络生活不仅涉及网络购物、网络出行、网路交往、也涉及政务办公、网络问政等各个方面的需求。[1]可以说,互联网重塑了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无网不在”已成为当下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列宁指出:“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2]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进入网络空间而参与政治生活,群众路线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将群众路线与网络相结合,关注人民群众参政、问政的新情况和新局面,通过网络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形成党(主体)-网络(客体)-网民群体(主体)的主客体共通的联系渠道,形成“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的机制,赋予群众路线以新内涵。
2.人民上网:群众路线的工作对象转移
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必须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在于哪里有群众,哪里就应该实施群众路线。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3]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4]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已通过各种形式上了网,网民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民上网,政党工作对象也发生转移,转变为以网民群体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工作思路,学会运用网络工作方法,适应网民群体不同的个性特征,建立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网络群众路线,进而从网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网民群众检验并改进自身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网络问政: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改变
传统群众路线是一种主客单向交流模式,多表现为至上而下指导性的意见形式,人民群众大都被动接受,少有主动参与。“互联网+”间接催生了庞大网民群体的政治需求的形成,加上网络匿名性、符号化的特点,网民群众的畏惧心理消减,公民更愿意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反映诉求,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同时互联网为党群搭建了一个平等沟通、安全透明的平台,沟通双方在相互了解、协商对话、增进共识的过程中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突破行政层级的限制,实现跨级跨区交流。网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形成了双主体的新型党群关系。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的条件下,人民实现了由“信息接收者”到“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转换,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工作模式,提高网络驾驭能力,以新观念、新能力、新方式去适应群众路线网络化的新形势,确保群众工作的稳步开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情况下,为了更好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持,更新传统群众路线的工作模式,服务好网络时代的新对象、新群众。网络群众路线就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逐渐形成的“互联网+群众路线”新形态,它不仅来自于现实环境的客观驱动,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逻辑发展的必然。
1.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
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党的发展必须植根于广大群众,从群众中获取支持的力量,是执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然而,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必须结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背景而变化。在当今社会,网络空间已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空间,网络活动是人民群众的重要实践活动。网络民意已成为群众民意的主要构成部分。面对网民意见一定程度上反映并代表了人民群众意见的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作为群众路线的实施主体,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融入网络政治生活,拓展群众路线到网络空间,扩大执政的辐射面,才能让人民群众信服,提高党的公信力,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实施网络群众路线,创新网络交流方式与方法,是党与群众交流互动的新举措,是党与时俱进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也是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的现实要求。 2.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促进科学决策的必要手段
列宁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5]过去人民通过信访、民主座谈会、社会听证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参与的渠道、频率、热情度等都受到一定程度地限制,党群沟通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挖掘,民意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也还有欠缺。而网络群众路线依托于网络,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特性赋予其相应的优势,优化了传统决策程序的种种弊端:网络覆盖面广,操作便捷,简化了传统决策的复杂程序,降低了决策的成本;网络公开性、透明性的特点,使信息最大程度的公开化,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渠道,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公民的个人信息得到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网民的心理顾忌,使公民敢于在网络上发声,表达较以往更真实的政治诉求,参与决策的热情急剧膨胀;网络新媒体促使沟通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改变了以往更多地从上至下单向传达的决策形式,公民从“被动应急”到“主动应对”。基于此,网络成为社情民意的“容纳箱”,能更有效地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政党倾听民声、了解民愿的新路径。因此实施网络群众路线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收集民意、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科学化。
3.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冲突矛盾交织,利益诉求多元。互联网作为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给所有人以平等的表达机会,网络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发泄不满情绪的平台,人们都希望通过网络发声博取高关注度进而引入政府干预。因而通过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和网络民意的收集,能够比较准确把握人民利益矛盾的交叉点,了解人民的主要利益诉求。因此,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妥当处理网民反馈的现实问题,抚平网民非理性情绪,化解内部矛盾,让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路径,是网络时代下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抉择。
三、网络群众路线的运行逻辑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从下至上的“从群众中来”和自上而下的“到群众中去”,以及循环往复的双向互动交流,是其基本的运作逻辑。网络群众路线作为群众路线的新形式,必须以群众路线为基石,同样需要经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循环往复逐渐完善的过程。然而,由于其工作对象的转移,其在运行逻辑上则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转变为“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因此,网络群众路线的核心要旨就在于“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坚持‘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运用网络平台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实现和保持党同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7]
1.自下而上:“从网民群众中来”
网络群众路线的逻辑起点就是网民群众的实践,通过网民群众利益的表达以及意见的汇合,为党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人民群众在社会进程中扮演着历史创造者和变革推动者的角色。聚焦于网络空间,网民群众作为主要的活动者,奠基了网络民主的内容和形式。要保证政策的高支持度就少不了网民群众的有效介入,互联网已成为时下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公共意见的集散地,开辟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新场域。网民来自于群众,群众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民意见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群众意见的风向标,集中反映了民情民意。网民在互联网中表达自己对于政治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并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办法。“从网民群众中来”就是领导干部问政于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该充分保障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学会依靠网民群众,善于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审慎定夺,使制定的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彰显人民意志。此外,还应注意甄别网络民意,理性对待,避免被一些偏激虚假的民意所操纵,而偏离了群众的真意。
2.自上而下:“到网民群众中去”
网络群众路线运行逻辑的第二个阶段是“到网民群众中去”,自上而下的传达信息。以网民意见为基础所制定出的决策最终要回归群众,经受群众的检验。作为政策的输出对象,网民群众的直观感受或“用户体验”是最具说服力的检验标尺,以政策的满意度以及政策的执行效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首先,是政策的满意度。政策的满意度反映了网民群众对于政党制定的政策评价的好坏。网民群众对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政策效果。其次,是政策的执行效果。制定出的决策能否切实解决存在的利益纷争和矛盾冲突,是否为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和遵循,都影响着政策的执行进程。通过两次评判,决策系统从中获取政策终结的相关信息,从而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
3.循环往复:上下互动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联系”要求党员干部能够与群众充分地互动和交流,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良好局面。而由于党员的态度并未摆正所形成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联系渠道受限等问题的存在,传统群众路线更多地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的参与模式,以单向交流为主。网络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包容面,改变了党群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网络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以往党群主客二分的局面,政党与群众借助网络进行平等交流与互动,不仅政党深入到网民群众内部,而且网民群众在互动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进行网络问政,达成一种交互式的逻辑形式。
四.创新网络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思考
网络群众路线是网络政治背景下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发展,现实体制与观念等方面还有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践行好网络群众路线,有必要认清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創新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进而推进网络群众路线的实施与群众工作的创新。
1.加强制度建设,从“形式化”到“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基础。只有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才能将网络群众路线纳入有序、法治的轨道,从“形式化”走向“规范化”。首先,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推进网络群众路线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一方面,法律规定了党员干部在网络政治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所应履行的义务,强化其服务者的角色,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法律的出台使网民在网络政治生活中有法可依,通过网络立法严惩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煽动等违法的行为,引导群众做文明理性的网络参与人,培养其网络自觉性,养成尚法的习惯,清朗网络空间。其次,应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网民意见处理小组,从制度层面保障网民的意见能够及时采纳、网民的问题能够及时回复、网民的矛盾能够妥善处置,明确专人负责,有效落实责任。最后,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以官员的回应度和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基准,设置相应的惩处措施和奖励办法,督促领导干部切实关注民众需求。通过制度化建设,为网络群众路线扎实基础,掌握群众工作的主动权,以成熟稳健的常态化的制度机制保障网络群众路线的运行。 2.更新观念与提升能力,从被动“怵”网到主动“触”网
由于网络的公开性、匿名性效应,大多数领导干部因害怕个人信息曝光而对网络产生抵触心理,不敢上网,不敢进行网络问政,这客观上导致大多数领导干部网络意识缺乏,网络能力低下。面对网络群众问题,依然固守传统的工作方法,缺乏对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与网民交流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用生硬的官腔官调回复网民群众,缺少应对的常识和经验。因此,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从“怵”网到“触”网。重视网民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运用网络平台工作的方式,增加上网的频率,深入了解网民所思所想,积极解答网民困惑的问题,忌“官腔官调”,做到情系民众,为人民谋利益;其次,提升网络素养和网络能力,从知网到用网。要对信息素养和上网能力较低的领导干部开展专门培训。聘请网络人才对领导干部进行网络知识指导,改变过去因设备、知识水平、年龄等因素导致的领导干部普遍不会用网、不懂用网的局面。掌握网络技能,借助网络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对网络空间实施有效地管理,避免“拍脑袋”决策,是党员干部提升执政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正确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助推器。
3.畅通网络沟通渠道,从“逆向”到“交互”
实施网络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是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交流互动搭建切实有效的平台,只有平台畅通,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群众路线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党群网络沟通平台仍存在着形式单一、管理僵化、信息更新不及时、政府回应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优势,畅通网络沟通平台,积极回应网民的问题,挖掘网络群众的真实意愿,激发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首先,应重视政府网站的建设。公众参与是政府网站的功能之一,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要求政府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务公开。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网站动态化的管理,充分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政府部门应聘用网络化的人才,设计出板式简洁、新颖、操作便利的政府网站,吸引公众时刻关注政府网站。其次,应该积极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微博、微信因准入门槛低、互动性强、操作简捷等特点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社交平台。据《2015年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统计,2015年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达到28.9万个,累计覆盖人次达40亿。2015年粉丝量累计同比增长为17.6%。2015年,中国政务微博发布量达到2102.7万余条,转发评论量达2.7亿条。[8]微博、微信逐渐发展为网民监督政府及官员的主要渠道以及进行网络问政的主要阵地。另外,还可通过开通网络在线交流平台、地方政府留言板以丰富互动形式沟通。
4.构建良好的网络社会生态,从“乱象”到“清朗”
网络新媒体引导着社会舆论的走向和态势。由于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大量信息存在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许多民众为了发泄个人情绪,发表非理性、激进的言论,导致不实信息的产生,甚至会在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下放大社会舆论,形成网络谣言。因此政府应该引导群众理性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生活,建设网络良好生态,从“乱象”到“清朗”。具体来说,首先,应理性地处理网络舆论事件,对信息进行科学地研判,理清思绪,审慎定论。对于公众的极端情绪应予以安抚,宽容对待,要从事件中调查分析其爆发的原因,制定出处理方案,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的重演。其次,应该树立网民意识。网民是网络世界的主人翁,只有政府以虚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网民的反馈,积极主动地回应,认识到网情网意的价值,让网民群众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与热心,双方通过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必定会平复网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做到理性发言,理性问政。最后,应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实时地监控舆情走向,收集相关信息,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态势,掌握主动权。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民群众群体的日渐扩大,网络群众路线成为消除党群沟通界限的有效渠道。作为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的现实延伸,网络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机遇和新挑战下的战略抉择,不仅有利于增强党群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有利于推进党的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因此,在客观环境的变迁中,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网络群众路线发展道路成为党的时代命题,而解决好这一时代命题有赖于党群双方的协同努力。走好了网络群众路线,势必会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稳固扎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om.cn,2017-01-22.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6.
[3]習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4-26.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om.cn,2017-01-22.
[5]列宁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5.
[6]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组织选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75.
[7]卿立新.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J].求索,2012 (12).
[8]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5)[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128638812_14530949538751n.docx.
The Mass Lin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ass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
Luo Liang,Yu Ying
(1.Independent Research Center,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31;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31)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et +” strategy,the network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logic of the work of the masses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w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mass line of the Party,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four aspects of innovation of the mass line and the mass line of the implementation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must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ge,on the idea and 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build and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good network.
Key words: network mass line;generation background;operation logic;practice path
責任编辑:任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