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国家100所应用型大学项目示范校的组织信息活动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应用型大学获取社会需求信息不足,组织开放程度弱。虽然应用型大学建立了信息处理机制,对信息利用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内部的组织管理变化程度低,导致學院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较弱,成为大学组织开放的短板。应用型大学自身因素与应用型专业数量对组织开放性没有影响,应用型师资和横向科研对组织开放有低度促进作用,学校内部信息利用和共享不足。应用型大学进一步增强组织开放性,对外要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渠道,对内要加强信息管理,同时要提高学院获取信息能力和参与应用型大学建设动力,实现大学组织向有机型结构转变。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地方高校;转型;信息交换;开放组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6-0048-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驱动下,我国一大批地方高校正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本质是大学从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办学的过程[1]。开放是大学的应有特征,更应该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对于开放办学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开放性内涵,以及如何进行开放式办学的研究却很少。已有关于地方高校或应用型大学开放性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校实践经验介绍,这类研究聚焦做法,从工作角度进行阐述,缺少理论分析框架,也未能对开放办学的组织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另一类是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从应用型大学内涵出发,提出开放性建议,这类研究将大学与外界的互动都认为是开放式办学,泛化了大学开放的内涵。如有学者将应用型本科开放办学的内涵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内容[2],几乎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这类研究没有精准把握应用型大学开放办学的特殊性,提出的建议过于宏观,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认为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开放性是指应用型大学从社会环境中获取有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核心业务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的程度。衡量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的标准主要有:组织信息获取能力,尤其是是否建立制度化信息获取机制;是否建立信息处理机制;组织管理变化程度,其决定了社会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组织开放理论提出,开放性组织和封闭性组织最主要区别在于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而且这种交换是组织存活的关键。资源和信息是组织与环境进行交换的两项基本内容,对于应用型大学建设而言,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资源交换。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是应用型大学开放性的重要表征,也是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主要从信息交换的角度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开放性,对国家100所应用型大学项目示范校的组织信息活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探析我国应用型大学开放性情况及其组织运行机制。
  二、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信息交换视角下的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分析框架
  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产生了组织对信息收集以及基于信息做出反应的更强烈需要[3]。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环境相关的首要问题是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4]。应用型大学从社会环境中获取的信息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为人才培养的类型;行业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所在地区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等。开放系统具有自我维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加工从环境获取的资源[5]。获取外部需求信息是组织开放的第一步,组织还需要建立一套信息转化机制,才能有效利用信息,将输入的信息有效转化为符合需要的出口产品。所以,应用型大学是否建立一整套信息处理机制,以及应对不断增大信息所做出的组织和管理变化程度,也是其组织开放性的重要体现。
  组织适应性应对循环理论指出,为了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经历了感知变化、输入变化信息、做出并稳固改变、产品服务输出和获得反馈五个连续且独立的信息处理阶段[6]。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举措进行调研,结合组织开放适应性应对和信息传播理论,将应用型大学开放性组织信息活动分为信息获取、信息译码、信息传递、信息利用四个过程,见表1。这四个方面分别对应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性活动——转型依据、转型战略、转型部署、转型实施。获取信息主要指大学从企业行业中输入相关信息,主要途径有:直接组织人员进行信息收集;组织设立专门从事信息传导的边界联系角色;领导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或在相关外部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建立交流制度来促进交流,如建立企业行业参加的董事会、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译码信息指大学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深加工,指明这些信息对组织业务或组织行为产生的影响。应用型大学译码信息活动包括确定学校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等信息进行解读。信息传递指大学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以保证译码的信息能够传递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当中,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渠道。纵向渠道指学校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如计划、政策、规章制度等;横向渠道指信息在教师之间进行横向传递,如建立跨部门的项目团队、联络员角色等。利用信息指大学通过组织运行系统的变化或者组织管理变化以促进行为变化,组织运营系统的变化,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的主营业务调整;组织管理系统变化分为学校和学院两部分,学校管理系统包括对教师(D19、D20)和对学院(D21、D22)的管理,二级学院管理系统主要是指对教师的管理。
  (二)数据来源与效度检验
  2017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00所应用型大学项目示范校给予重点支持。本文以这100所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8年举办的第8期地方高校转型专题研讨班上,对这100所项目校的校级领导发放了纸质问卷,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79份,有效问卷72份。同时,通过问卷星对100所项目校的二级学院院长发放问卷,要求一个学院一份,共回收问卷414份,有效问卷264份。学院有效问卷涵盖21省36所高校,填写者中63%是院长、25%是副院长、6%是学院党委书记、4%是学院党委副书记。   为了检验问卷的效度,用SPSS17.0分别对学校和学院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学校数据的KOM检验值为0.805,学院KOM检验值为0.899,显著性Sig.均为0.000,说明问卷题目基本符合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操作中,选择系数显示格式为绝对值大于0.6,即只保留公因子方差大于60%的问题。学校问卷结果提取主成分6个,包含18个问题,解释的总方差累计为74.994%。学院问卷结果提取主成分4个,含17个问题,解释的总方差累计为67.70%。据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调整问卷分析框架见表2。
  三、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现状分析
  (一)学校层面信息处理和利用程度大于获取程度
  学校信息活动中,信息编码的程度最大(4.26),其次是信息传递(3.99),再次是利用信息(3.58),最后是信息获取(3.38)。这表明,学校普遍将应用型大学建设纳入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对如何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进行了积极部署,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要求传递到基层单位和教师。但是,学校层面具体落实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举措稍弱,尤其是获取信息的活动最弱。本研究问卷主要是测量学校获取企业行业信息,表明应用型大学在获取行业企业社会信息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二)学院层面信息利用程度大于信息传递和获取程度
  学院信息活动中,信息编码的程度最大(4.13),其次是信息利用(3.68),第三是信息传递(3.28),最后是信息获取(2.02)。这表明学院对建设应用型学院进行了积极计划和部署,在业务调整以及师资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学院信息传递较弱,纵向信息传递(3.55)明显高于横向信息传递(2.47),而学校的横向和纵向信息共享程度都很高。表明学院接收到了学校传递的信息,并在学院内部进行了下达,但是学院内部横向信息交流较少。学院获取外部信息最弱,表明学院除了自己从行业企业获取信息之外还有其他重要信息获取来源。从学校对信息进行良好的编码和传递来看,学校应该是学院进行应用型大学建设信息的主要来源。
  (三)学校层面的信息活动比学院层面更加活跃
  如图1所示,除信息利用之外,学校其他三项信息活动的均值都高于学院,信息活动在学校层面比学院层面要活跃,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主要在校级层面进行,表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主要活动在校级层面。
  從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应用型大学信息获取能力较差。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信息获取活动都最弱,尤其是学院获取信息的活动要远弱于其他信息活动,表明应用型大学与外部环境进行直接信息交流活动较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从理论上来看,应用型大学学校和学院获取信息程度应该都比较高,数据结果反映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开放性程度较弱,尤其是学院的组织开放程度要远弱于学校层面。第二,信息处理能力强,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编码信息活动都最强,信息传递活动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表明学校和学院建立了一套信息处理机制,能够对应用型大学建设进行很好的部署和宣传。第三,对信息利用程度较高,其中,组织管理系统变革比组织运行系统变革低。具体分析学校和学院信息利用的均值,见表3,组织运行系统变革的程度(3.98、3.87)要高于组织管理系统变革(3.17、3.56),尤其是学校的组织管理系统变革程度最低(3.17)。这说明应用型大学主要将信息用于教学、科研等业务改变,而外部社会信息的输入对于内部组织管理变化的影响较弱,这反映出应用型大学组织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需求的能力比较差。
  四、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性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索应用型大学组织开放的影响因素,对应用型大学“先天”和“后天”因素进行分析。“先天”因素指学校或学院固有的较为稳定特征,包括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地点;“后天”因素指学校或学院办学活动中形成的较为容易改变的特征,包括有1年及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职教师比例、企业行业兼职教师比例、应用型专业比例、企业委托合同经费比例。学院“先天因素”包括办学类型。对问卷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SW
其他文献
摘 要 应用转型有力推动了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变革。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过程中,坚持内涵式发展,采取一系列新举措促进学校逐步走向高水平:精准定位,做好应用转型顶层设计;坚守大学根本,推动应用转型特色发展;采取多元方式,确保应用转型有序推进。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本科院校应用转型面临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应用转型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够和对应用转型规律认识不清等方面。实现本科院校应用转型高质量发
摘 要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外语人才能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外语优势,以服务海南公共外交和“一带一路”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外语 ”服务“设施互通”,依托“两个基地”服务“政策沟通”,依托“互联网 ”服务“贸易畅通”,依托“特色”服务“民心沟通”,依托“技能 外语”服务“货币流通”,为海南省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  关键词 一带一路;海南公
摘 要 中高职“3 3”分段培养模式,是江苏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有益尝试。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项目已有7年,在此过程中,各校管理层高度重视,管理措施到位,科学设计转段方案,中高职教师之间注重互动交流,衔接项目取得较好效果。但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低、课程体系架构不够合理、转段考核制度有待理清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以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科学制
摘 要 县及县以下区域职业教育是我国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以S市县域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数据为样本,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产出关系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是县域职教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拓宽县域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改变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扶强”的政策导向、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是提高县域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县域职业教育;资源
2014年11月21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经验交流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50所高职院校领导和50家合作企业代表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共500余人参加会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等出席会议。大会的主题是“校企合作,互惠共赢”。与会代表围绕如何建立“校企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大会通过了《创新联盟章程》、创新联盟2015年工作要点,确定了
摘 要 我国社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其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认同度,进而影响人们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通过对1949-2018年间《人民日报》中有关职业教育报道的文本分析,可以窥探职业教育在官方媒体中的形象。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拥有备受重视的政策形象、占教育半壁江山的规模形象、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作用形象、呼吁认同的社会形象、逐步
2013年7月17日至18日,中英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讨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交流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以及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北京市教委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来自中英两国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研究人员代表共80多人与会。研讨会深化了与会者对英国学徒制经验以及对我国实施学徒制试点所面临的挑战的认识,形成了开展汽车
摘 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既能推进职普融通,又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吉林大学附属小学设计了以校园百家讲坛为主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观念上端正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在情感上深化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感知,在精神上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担当。为克服时间精力消耗大、潜在的教育不公、学生了解反思不够、家长不够重视的问题,又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家校合作、融入学科教学等
摘 要 借助NVivo12软件,基于扎根理论对江苏89所高职院校的学校简介进行实证分析,从学生发展、教育教学、政府履责、国际合作、服务贡献、面临挑战6个维度探索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素,进而构建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核心驱动模型。基于模型,提出江苏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江苏高职教育的资源性供给体系,提升江苏高职教育的整体性配置水平,发挥江苏高职教育的需求性统筹优势。  关键词 高等职
大战略是着眼于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宏大谋划。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大战略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连续性。它的宗旨是,将一个贫穷落后的、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它的构成是,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2000)、邓小平“三步走”战略(1980—2050)、党中央“三步走”战略(2000—2050)。这些战略构想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