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国际形势和我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的变化,对我国新时期外交思想进行了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新思想。在分析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内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探索构建和谐世界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世界;和平;共同繁荣;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8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20-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以及国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等都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然而世界格局始终处于一种动荡和失衡的状态中。和谐世界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胡锦涛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1]。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和谐世界思想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
1.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现和谐共处
和谐世界首先应该是和平与安全的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当前,对话与交流、和平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国际关系民主化尚未实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抑制冲突与战争,才能使各国通力合作,促进全球问题的和谐解决。
2.经济上,主张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普遍发展
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支配下,全球化使得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数字鸿沟”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发展的双刃剑特征也日益显现。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当的发展模式,竞相争夺领土与资源,引发了地区冲突和战争,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各国应加强对话与协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3.文化上,倡导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实现进步繁荣
当今世界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种文明虽有历史长短之分,却无高低优劣之别。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只有对不同文明持包容和尊重态度,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以促共同进步,才能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安全上,强调彼此信任、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安全
在安全上,和谐世界思想强调坚持互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以实现共同安全。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安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危及人类安全的因素突破了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扩展至经济、文化等非传统领域,形成了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同时,各国自身的安全也受到国际社会系统安全的制约。面对这种新的安全特点,为实现共同安全,和谐世界思想强调: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而非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呼吁互帮互助、协力推进,实现和谐发展[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区域性的环境备受污染,大规模的生态遭到破坏,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等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内,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战略,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外,呼吁世界各国在环保上要相互帮助、协力推进,以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三、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特征
1.和谐思想
和谐世界思想首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和谐”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世界思想还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谐世界”思想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正以高度的责任感,承继先贤,延展未来,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努力把我国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展示给各国人民,让世界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谐以共生共长。
2.现实针对性
从国际的角度来说,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下,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地区热点冲突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全球化所衍生出来的不同文明间的隔阂与对立一时还难以消除,此外,能源、安全、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有上述问题都需要各国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3]。从国内来看,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步入了矛盾凸显期,这些矛盾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立足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分析,把全人类的普遍诉求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针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继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之后,胡锦涛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的客观估计和科学展望,它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外交工作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3.文化包容性
文化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各个国家的和谐共处,首先必须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尊重并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谐世界思想在尊重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主张以平等开放的心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推动和实现多种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理解、融合,鼓励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寻求共同发展,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4.思想创新性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它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实现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打破外交僵局,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实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这一时期,小平同志提出在国际交往中既要着眼自身的长远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的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以及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4]。胡锦涛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交工作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世界思想的核心是和谐共处,与我国在外交上一贯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内在一致性。
四、如何构建和谐世界
1.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建设和谐世界,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只有坚持全面、科学、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国家的和谐程度,把促进国内和谐发展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和外部环境,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文明成果和各种资源,并通过创造性地转换来推动我国的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各经济体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目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能源市场价格高位波动、南北发展差距拉大、重大传染性疾病频发等共同问题,最有效地应对途径是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和各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3.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要以建设者、合作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国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要向世界表明,中国说话算数,中国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积极参与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正如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1]。
4.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汇集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就必然要承认世界各主权国家和各国人民都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质是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部事务,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新论断,顺应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冷战思维的新的思维模式,为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5.生态和环保事业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和谐世界必然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此后这一概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污染不断加剧: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这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和谐世界”旨在提出一种全世界范围内接受的合作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5.
[3]刘韦玮.妨碍世界和谐的五大因素[J].科学决策,2007,(1):46-47.
[4]赵青海.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谐世界”新理念[J].半月谈,2006,(16):12.
关键词:和谐世界;和平;共同繁荣;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8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20-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以及国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等都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然而世界格局始终处于一种动荡和失衡的状态中。和谐世界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胡锦涛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1]。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和谐世界思想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
1.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现和谐共处
和谐世界首先应该是和平与安全的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当前,对话与交流、和平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国际关系民主化尚未实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抑制冲突与战争,才能使各国通力合作,促进全球问题的和谐解决。
2.经济上,主张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普遍发展
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支配下,全球化使得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数字鸿沟”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发展的双刃剑特征也日益显现。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当的发展模式,竞相争夺领土与资源,引发了地区冲突和战争,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各国应加强对话与协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3.文化上,倡导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实现进步繁荣
当今世界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种文明虽有历史长短之分,却无高低优劣之别。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只有对不同文明持包容和尊重态度,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以促共同进步,才能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安全上,强调彼此信任、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安全
在安全上,和谐世界思想强调坚持互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以实现共同安全。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安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危及人类安全的因素突破了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扩展至经济、文化等非传统领域,形成了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同时,各国自身的安全也受到国际社会系统安全的制约。面对这种新的安全特点,为实现共同安全,和谐世界思想强调: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而非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呼吁互帮互助、协力推进,实现和谐发展[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区域性的环境备受污染,大规模的生态遭到破坏,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等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内,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战略,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外,呼吁世界各国在环保上要相互帮助、协力推进,以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三、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特征
1.和谐思想
和谐世界思想首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和谐”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世界思想还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谐世界”思想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正以高度的责任感,承继先贤,延展未来,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努力把我国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展示给各国人民,让世界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谐以共生共长。
2.现实针对性
从国际的角度来说,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下,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地区热点冲突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全球化所衍生出来的不同文明间的隔阂与对立一时还难以消除,此外,能源、安全、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有上述问题都需要各国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3]。从国内来看,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步入了矛盾凸显期,这些矛盾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立足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分析,把全人类的普遍诉求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针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继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之后,胡锦涛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的客观估计和科学展望,它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外交工作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3.文化包容性
文化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各个国家的和谐共处,首先必须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尊重并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谐世界思想在尊重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主张以平等开放的心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推动和实现多种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理解、融合,鼓励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寻求共同发展,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4.思想创新性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它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实现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打破外交僵局,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实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这一时期,小平同志提出在国际交往中既要着眼自身的长远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的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以及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4]。胡锦涛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交工作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世界思想的核心是和谐共处,与我国在外交上一贯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内在一致性。
四、如何构建和谐世界
1.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建设和谐世界,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只有坚持全面、科学、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国家的和谐程度,把促进国内和谐发展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和外部环境,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文明成果和各种资源,并通过创造性地转换来推动我国的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各经济体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目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能源市场价格高位波动、南北发展差距拉大、重大传染性疾病频发等共同问题,最有效地应对途径是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和各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3.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要以建设者、合作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国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要向世界表明,中国说话算数,中国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积极参与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正如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1]。
4.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汇集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就必然要承认世界各主权国家和各国人民都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质是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部事务,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新论断,顺应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冷战思维的新的思维模式,为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5.生态和环保事业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和谐世界必然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此后这一概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污染不断加剧: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这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和谐世界”旨在提出一种全世界范围内接受的合作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5.
[3]刘韦玮.妨碍世界和谐的五大因素[J].科学决策,2007,(1):46-47.
[4]赵青海.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谐世界”新理念[J].半月谈,2006,(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