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的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宁波市演艺集团选送的《筑梦》和《大江东去》斩获新剧目奖,甬剧《筑梦》的编剧王晓菁获得优秀编剧奖、『沈三江』的扮演者郑健获得优秀表演奖,话剧《大江东去》的作曲汪锋获得优秀作曲奖,陈大成、钟宇洋获得优秀舞美设计奖……在27个奖项中,宁波市演艺集团获奖数量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本届戏剧节收获最多的剧团。而这仅仅是近年来宁波市演艺集团实施『精品创作』战略之路上的一个缩影。去年,宁波市演艺集团推出『2016创作年』后,宁波精彩剧目遍地开花,品牌事业风生水起,在全省掀起了戏剧创作的 『宁波现象』。
立足本土深掘文化 “富矿”
搞“精品战略”,精品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有着自己的理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拉开大幕一看综合艺术,这是国家级的。”然而,国家级作品对于一个地级市而言谈何容易。邹建红直言不讳,“宁波不是北京、上海,搞精品创作,主创人员先天不足,但宁波也有自己的优势,最大的优势是题材”。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拓创新的海洋文化与深沉厚重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并影响了中华文化发展,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集中展示宁波千年风俗文化的《十里红妆·女儿梦》,是宁波市演艺集团历时三年酝酿、一年耕耘精心打造的大型民俗风情舞剧。该剧用诗化的舞蹈语言、唯美的舞台设计和音乐,将民国时期一个江南古镇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女儿红、子孙桶、千工轿、万工床、轧蚕花、焐新床等浙东元素充盈其中,通过中国古典舞和浙江民间音乐舞蹈元素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现江南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梦”,成为江南民间民俗风情全新的审美符号。自宁波大剧院公演以来,该剧一路进发,在国内和国外广泛巡演,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热赞。
这部戏的成功,表明小团也能演大戏,小团也能创精品。为此,宁波市演艺集团围绕创作精品大戏的目标,在充分挖掘宁波丰富人文地域素材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精品剧目创排,确定2016年为集团“创作年”。
精品创作,必须狠抓剧目创作,剧本和主创人员是关键,而在这些方面,宁波与其他地方城市一样,存在着先天不足。但幸运的是,有一帮全国一流的专家在“帮宁波”。为了把创作工作落实到位,去年1月份,邹建红特地来到北京,与在京的王晓鹰、朱海、廖向红、王勇、王俭、戴延年等专家反复讨论商量,定下了集团近两年的创作计划,总投入达2300万元。“奋战六个月,迎接2016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成为全年工作中心,集团上下把省戏剧节当作演艺集团向全省汇报艺术创作成果的一个机遇、一个平台,一个展示宁波成绩的窗口。
讲好宁波故事、提炼宁波精神的使命让这个团队策马扬鞭。以2016年为例,演艺集团新创排上演了6台大戏,另外还有4台新戏正在紧张排练之中。选送浙江省戏剧节的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甬剧《筑梦》、话剧《大江东去》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还有舞剧《霸王别姬》、甬剧《龙凤杯》、歌剧《呦呦鹿鸣》、甬剧《周信芳》、越剧《藏书楼》等,这些戏剧大多取材宁波人物、宁波历史。因为是土生土长所以根深叶茂,因为相熟相悉所以深入骨髓。宁波演艺人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打足了宁波这张“本土牌”。
如歌剧《呦呦鹿鸣》,就取材于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宁波女儿”屠呦呦。演艺集团认为屠呦呦对党和国家忠诚,对事业执着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可以提振市民精气神,符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时代主题。虽然创作民族歌剧对演艺集团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但集团班子有一个信念:文艺创作要在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中探寻时代的脉搏,文艺工作者要真正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时代潮流之中。一种使命感让集团下定决心,专门成立了创作团队,在宁波市文广新局领导的支持下,整合全市的创作表演资源,组织实施。该剧计划于今年5月底前公演。
机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有了剧本,演艺集团自身缺少导演、舞美和灯光设计人员,怎么办?借力,借大导演,借大专家,努力把这些大腕请到宁波来。“为什么他们肯来,因为在演艺上,宁波有获全国大奖的综合能力,能给他们创作发展的平台,他们喜欢到宁波来搞创作。”邹建红认为,这是宁波市演艺集团的开放姿态和影响力吸引着全国一流专家前来合作。
演员怎么办?宁波市演艺集团旗下有三家剧团,小百花越剧团、甬剧团和歌舞剧院,从数量上来讲,宁波不缺演员。但如果传统的剧院体制不改变,按照编制算收入的话,肯定是“干好干坏都一样”。干活没动力,哪谈得上好好排練呢。为此,演艺集团以“舞台精品创作”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机制改革,再次扬帆起航。
集团对演职员实行新的绩效考核,演员全年的排练、演出费占全年收入的70%,以时间保证了精品创作的质量。在剧目创排经费的拨款方式方面,从之前的场次补贴转为绩效奖励。这样一来,主动到单位排戏的人多了,干劲一下子就上去了。除了对演员有考核,对团长也实施责任制,大胆任用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院团领导。对他们的考评,精品创排也是重头戏,如果一个剧目获奖,团长也有笔数额不小的经济奖励。把精品排练与广大干部职工的经济收入相挂钩,激励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积极性,还把整个集团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艺术创作,魂在匠心。专心致志,精益求精,重视在排练中灵活运用巧思,成为宁波演艺人的一大特色。即便在临近年关的时间里,演艺集团的五层大楼里,从二层排练厅到五层多媒体制作室,每个房间里都会传出来自各地的员工们紧张排练的阵阵乐声。
在精品战略实施过程中,宁波市演艺集团还对三个剧团的演职人员进行整合,发挥“集团效应”,通过给戏、给角色,让演员竞争上岗。同样一个角色,谁排练得好谁上,实行有上有下的流动机制。在专职演越剧12年后,小百花越剧团的花旦徐晓飞从头开始学习,参演音乐剧及儿童剧。现在的她,除了要在越剧中担当主演,还要排练其他剧种,每天都很忙。“以前大家各顾各地演,现在资源共享了,对演员的要求也高了,也是给自己一个学习和艺术拓展的机会。”徐晓飞说,现在她早上起来唱一会儿,吃饭的时候想一会儿,晚上睡觉前温习一会儿。“以前,除了越剧以外,(演出)别的剧种,真是想都不敢想。” 除了挖掘现有演员职工的潜力,演艺集团还积极引进人才,培养青年演员,为集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了排练舞剧《花木兰》,演艺集团从北京引进4名专业人才,并一口气招录了20个新演员,形成优化的人才梯队。这让一些外地院团羡慕不已,不少全国名家都慕名想来参与新排一些大戏。“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邹建红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打造好演员梯队就好比铺设水电,做好基础设施,然后全国一流的中青年演艺创作人才就会被吸引到宁波来,带动宁波文化生态的建设。”抱着这种目标,宁波演艺的排练水平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市场化运营增添发展“动力”
宁波市演艺集团改革试点工作始于2003年9月,集团目前下辖小百花越剧团、甬剧团、歌舞剧院、文化公司、舞美设计制作5家子公司。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演艺集团通过一系列内部机制改革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但是,在诸多荣誉面前,演艺集团的下一步路该怎么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讲话催人奋进,也引发了演艺集团广大干部职工的热烈讨论:“我们应该为宁波的文化建设积累点什么?不能让群众认为我们演艺集团只会搞文化产业,我们要为宁波城市的品牌出力。”
随即,演艺集团重新调整发展方向,把目标定位为:以抓精品剧目创作为龙头,真正成为宁波城市的“品牌、形象、窗口”。这一转型升级是一条契合演艺集团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15年开始,每年增加发展投入600万元,为演艺集团从“高原”迈向“高峰”提供了支撑。
演艺集团不仅把集团的文艺梦与中国梦紧紧结合起来,推广到集团的集体担当上,还把个体的多才多艺推及集体的文化自信上。正是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宁波市演艺集团把2016年定为“创作年”,推动精品艺术创作生产,开启了宁波市演艺集团演艺事业新的“春天”。
甬剧是宁波戏剧文化的“活标本”,要想传承好这个文化遗产,集团领导层认为,必须面向市场进行深度改革,而出路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为此,演艺集团尝试把戏剧与媒体结合起来。由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担任剧本创作,甬剧团负责唱腔设计和具体排演,电视台进行综合呈现的甬剧系列情景剧《药行街》《老爷升堂》,一炮走红。这一传承改革成功后,演艺集团不仅更加坚定了“排戏要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决心,也看到了传统戏剧传承与创新的前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排戏来講,最困难的还在于筹集资金。为此,宁波市演艺集团一方面借助集团品牌与影响力争取国家级艺术、产业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联合中央院团和地方政府出品、制作剧目,探索多元筹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以2016年为例,多媒体舞剧《霸王别姬》的创排得到了中央文化产业资金的资助,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甬剧《周信芳》的创排分别得到了镇海区委宣传部和江北区委宣传部合作资金的支持。近两年,演艺集团共筹得剧目创排资金1100万元,确保了各个剧目的顺利启动和创排。
“酒香不怕巷子深”,新的战略转型也为演艺集团获得了新的市场开拓。2016年7月,宁波市演艺集团与中央歌剧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首个合作项目便是由湖北省黄陂县投资千万的舞剧《花木兰》。该剧主创阵容强大,主创团队致力于将该剧打造成一台有中国元素、国际符号,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舞台艺术作品。2017年5月,该剧将在国家大剧院倾情首演。
立足本土深掘文化 “富矿”
搞“精品战略”,精品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有着自己的理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拉开大幕一看综合艺术,这是国家级的。”然而,国家级作品对于一个地级市而言谈何容易。邹建红直言不讳,“宁波不是北京、上海,搞精品创作,主创人员先天不足,但宁波也有自己的优势,最大的优势是题材”。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拓创新的海洋文化与深沉厚重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并影响了中华文化发展,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集中展示宁波千年风俗文化的《十里红妆·女儿梦》,是宁波市演艺集团历时三年酝酿、一年耕耘精心打造的大型民俗风情舞剧。该剧用诗化的舞蹈语言、唯美的舞台设计和音乐,将民国时期一个江南古镇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女儿红、子孙桶、千工轿、万工床、轧蚕花、焐新床等浙东元素充盈其中,通过中国古典舞和浙江民间音乐舞蹈元素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现江南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梦”,成为江南民间民俗风情全新的审美符号。自宁波大剧院公演以来,该剧一路进发,在国内和国外广泛巡演,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热赞。
这部戏的成功,表明小团也能演大戏,小团也能创精品。为此,宁波市演艺集团围绕创作精品大戏的目标,在充分挖掘宁波丰富人文地域素材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精品剧目创排,确定2016年为集团“创作年”。
精品创作,必须狠抓剧目创作,剧本和主创人员是关键,而在这些方面,宁波与其他地方城市一样,存在着先天不足。但幸运的是,有一帮全国一流的专家在“帮宁波”。为了把创作工作落实到位,去年1月份,邹建红特地来到北京,与在京的王晓鹰、朱海、廖向红、王勇、王俭、戴延年等专家反复讨论商量,定下了集团近两年的创作计划,总投入达2300万元。“奋战六个月,迎接2016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成为全年工作中心,集团上下把省戏剧节当作演艺集团向全省汇报艺术创作成果的一个机遇、一个平台,一个展示宁波成绩的窗口。
讲好宁波故事、提炼宁波精神的使命让这个团队策马扬鞭。以2016年为例,演艺集团新创排上演了6台大戏,另外还有4台新戏正在紧张排练之中。选送浙江省戏剧节的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甬剧《筑梦》、话剧《大江东去》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还有舞剧《霸王别姬》、甬剧《龙凤杯》、歌剧《呦呦鹿鸣》、甬剧《周信芳》、越剧《藏书楼》等,这些戏剧大多取材宁波人物、宁波历史。因为是土生土长所以根深叶茂,因为相熟相悉所以深入骨髓。宁波演艺人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打足了宁波这张“本土牌”。
如歌剧《呦呦鹿鸣》,就取材于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宁波女儿”屠呦呦。演艺集团认为屠呦呦对党和国家忠诚,对事业执着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可以提振市民精气神,符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时代主题。虽然创作民族歌剧对演艺集团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但集团班子有一个信念:文艺创作要在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中探寻时代的脉搏,文艺工作者要真正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时代潮流之中。一种使命感让集团下定决心,专门成立了创作团队,在宁波市文广新局领导的支持下,整合全市的创作表演资源,组织实施。该剧计划于今年5月底前公演。
机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有了剧本,演艺集团自身缺少导演、舞美和灯光设计人员,怎么办?借力,借大导演,借大专家,努力把这些大腕请到宁波来。“为什么他们肯来,因为在演艺上,宁波有获全国大奖的综合能力,能给他们创作发展的平台,他们喜欢到宁波来搞创作。”邹建红认为,这是宁波市演艺集团的开放姿态和影响力吸引着全国一流专家前来合作。
演员怎么办?宁波市演艺集团旗下有三家剧团,小百花越剧团、甬剧团和歌舞剧院,从数量上来讲,宁波不缺演员。但如果传统的剧院体制不改变,按照编制算收入的话,肯定是“干好干坏都一样”。干活没动力,哪谈得上好好排練呢。为此,演艺集团以“舞台精品创作”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机制改革,再次扬帆起航。
集团对演职员实行新的绩效考核,演员全年的排练、演出费占全年收入的70%,以时间保证了精品创作的质量。在剧目创排经费的拨款方式方面,从之前的场次补贴转为绩效奖励。这样一来,主动到单位排戏的人多了,干劲一下子就上去了。除了对演员有考核,对团长也实施责任制,大胆任用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院团领导。对他们的考评,精品创排也是重头戏,如果一个剧目获奖,团长也有笔数额不小的经济奖励。把精品排练与广大干部职工的经济收入相挂钩,激励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积极性,还把整个集团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艺术创作,魂在匠心。专心致志,精益求精,重视在排练中灵活运用巧思,成为宁波演艺人的一大特色。即便在临近年关的时间里,演艺集团的五层大楼里,从二层排练厅到五层多媒体制作室,每个房间里都会传出来自各地的员工们紧张排练的阵阵乐声。
在精品战略实施过程中,宁波市演艺集团还对三个剧团的演职人员进行整合,发挥“集团效应”,通过给戏、给角色,让演员竞争上岗。同样一个角色,谁排练得好谁上,实行有上有下的流动机制。在专职演越剧12年后,小百花越剧团的花旦徐晓飞从头开始学习,参演音乐剧及儿童剧。现在的她,除了要在越剧中担当主演,还要排练其他剧种,每天都很忙。“以前大家各顾各地演,现在资源共享了,对演员的要求也高了,也是给自己一个学习和艺术拓展的机会。”徐晓飞说,现在她早上起来唱一会儿,吃饭的时候想一会儿,晚上睡觉前温习一会儿。“以前,除了越剧以外,(演出)别的剧种,真是想都不敢想。” 除了挖掘现有演员职工的潜力,演艺集团还积极引进人才,培养青年演员,为集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了排练舞剧《花木兰》,演艺集团从北京引进4名专业人才,并一口气招录了20个新演员,形成优化的人才梯队。这让一些外地院团羡慕不已,不少全国名家都慕名想来参与新排一些大戏。“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邹建红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打造好演员梯队就好比铺设水电,做好基础设施,然后全国一流的中青年演艺创作人才就会被吸引到宁波来,带动宁波文化生态的建设。”抱着这种目标,宁波演艺的排练水平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市场化运营增添发展“动力”
宁波市演艺集团改革试点工作始于2003年9月,集团目前下辖小百花越剧团、甬剧团、歌舞剧院、文化公司、舞美设计制作5家子公司。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演艺集团通过一系列内部机制改革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但是,在诸多荣誉面前,演艺集团的下一步路该怎么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讲话催人奋进,也引发了演艺集团广大干部职工的热烈讨论:“我们应该为宁波的文化建设积累点什么?不能让群众认为我们演艺集团只会搞文化产业,我们要为宁波城市的品牌出力。”
随即,演艺集团重新调整发展方向,把目标定位为:以抓精品剧目创作为龙头,真正成为宁波城市的“品牌、形象、窗口”。这一转型升级是一条契合演艺集团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15年开始,每年增加发展投入600万元,为演艺集团从“高原”迈向“高峰”提供了支撑。
演艺集团不仅把集团的文艺梦与中国梦紧紧结合起来,推广到集团的集体担当上,还把个体的多才多艺推及集体的文化自信上。正是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宁波市演艺集团把2016年定为“创作年”,推动精品艺术创作生产,开启了宁波市演艺集团演艺事业新的“春天”。
甬剧是宁波戏剧文化的“活标本”,要想传承好这个文化遗产,集团领导层认为,必须面向市场进行深度改革,而出路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为此,演艺集团尝试把戏剧与媒体结合起来。由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担任剧本创作,甬剧团负责唱腔设计和具体排演,电视台进行综合呈现的甬剧系列情景剧《药行街》《老爷升堂》,一炮走红。这一传承改革成功后,演艺集团不仅更加坚定了“排戏要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决心,也看到了传统戏剧传承与创新的前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排戏来講,最困难的还在于筹集资金。为此,宁波市演艺集团一方面借助集团品牌与影响力争取国家级艺术、产业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联合中央院团和地方政府出品、制作剧目,探索多元筹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以2016年为例,多媒体舞剧《霸王别姬》的创排得到了中央文化产业资金的资助,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甬剧《周信芳》的创排分别得到了镇海区委宣传部和江北区委宣传部合作资金的支持。近两年,演艺集团共筹得剧目创排资金1100万元,确保了各个剧目的顺利启动和创排。
“酒香不怕巷子深”,新的战略转型也为演艺集团获得了新的市场开拓。2016年7月,宁波市演艺集团与中央歌剧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首个合作项目便是由湖北省黄陂县投资千万的舞剧《花木兰》。该剧主创阵容强大,主创团队致力于将该剧打造成一台有中国元素、国际符号,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舞台艺术作品。2017年5月,该剧将在国家大剧院倾情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