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它承担着科技项目的普及应用及农机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是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为切实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能,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一、存在问题
1、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尽管国家对农业投资有所加大,但对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投入并不多,投入不足已成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难以开展业务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农机推广人员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农机推广机构从事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具有公益性职能、不具备创收的能力。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全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而财政投入的经费仅够支付人员工资,没有工作经费,推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面临“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境地,这样势必影响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农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严重不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在全市调查的农机推广机构中都没有用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试验基地,由于缺乏经费等问题农机推广机构也没有能力租用农机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培训等工作的开展。
(3)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人员工作条件差。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人均年收入仅为2万余元。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缺少必要的办公条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仪器装备。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县乡两级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
县乡机构改革过程中,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以服从中心工作为主。农机推广人员与农机推广工作脱节现象严重,推广人员被抽调或从事其他岗位,人员混岗混编或被挤占问题突出。
3、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情况
(1)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根据我们调查显示,基层农机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差。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已成为限制基层农机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一些农机推广人员知识陈旧且缺乏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绝大多数缺少系统专业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知识结构单一,培训机会少,知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更新,导致了新一轮的农机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
二、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推广体系建设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推广体系建设足够的支持,各級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到位,切实保障农机推广机构的稳定和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
2、加强培训,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
搞好农机推广新技术培训、引进交流和推广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做好县、乡两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岗位培训活动,要坚持行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解决队伍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也要结合重点农机化技术项目的推广和实施,对有机户和农户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改善培训条件和手段,建设新型农民技术推广培训体系,提高他们对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程度和操作水平。
3、合理设置,理顺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乡镇基层农机服务推广体系,强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所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明确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独立性,合理配置农机推广人员。并保证农机推广机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和必要的农机装备。使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得以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运转。
4、创新机制,抓好农机推广基地建设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建设要与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组建结合起来,搞好农机推广典型基地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把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作为农机化新技术示范基地,搞好新型机械配套,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并切实加强农机推广基地管理,提高农机推广应用基础水平,增强技术项目储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提高效能,建立农机推广机构用人新机制
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要结合实际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通过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改革,一是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更好地开展工作,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能得到更合理地利用;二是能够精简分流非专业技术人员,优化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结构,逐步形成农机技术人员能上能下的环境,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功能,有效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
(作者单位:157400黑龙江省宁安市石岩镇农机站)
一、存在问题
1、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尽管国家对农业投资有所加大,但对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投入并不多,投入不足已成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难以开展业务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农机推广人员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农机推广机构从事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具有公益性职能、不具备创收的能力。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全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而财政投入的经费仅够支付人员工资,没有工作经费,推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面临“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境地,这样势必影响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农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严重不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在全市调查的农机推广机构中都没有用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试验基地,由于缺乏经费等问题农机推广机构也没有能力租用农机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培训等工作的开展。
(3)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人员工作条件差。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人均年收入仅为2万余元。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缺少必要的办公条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仪器装备。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县乡两级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
县乡机构改革过程中,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以服从中心工作为主。农机推广人员与农机推广工作脱节现象严重,推广人员被抽调或从事其他岗位,人员混岗混编或被挤占问题突出。
3、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情况
(1)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根据我们调查显示,基层农机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差。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已成为限制基层农机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一些农机推广人员知识陈旧且缺乏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绝大多数缺少系统专业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知识结构单一,培训机会少,知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更新,导致了新一轮的农机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
二、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推广体系建设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推广体系建设足够的支持,各級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到位,切实保障农机推广机构的稳定和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
2、加强培训,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
搞好农机推广新技术培训、引进交流和推广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做好县、乡两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岗位培训活动,要坚持行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解决队伍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也要结合重点农机化技术项目的推广和实施,对有机户和农户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改善培训条件和手段,建设新型农民技术推广培训体系,提高他们对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程度和操作水平。
3、合理设置,理顺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乡镇基层农机服务推广体系,强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所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明确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独立性,合理配置农机推广人员。并保证农机推广机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和必要的农机装备。使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得以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运转。
4、创新机制,抓好农机推广基地建设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建设要与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组建结合起来,搞好农机推广典型基地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把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作为农机化新技术示范基地,搞好新型机械配套,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并切实加强农机推广基地管理,提高农机推广应用基础水平,增强技术项目储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提高效能,建立农机推广机构用人新机制
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要结合实际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通过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改革,一是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更好地开展工作,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能得到更合理地利用;二是能够精简分流非专业技术人员,优化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结构,逐步形成农机技术人员能上能下的环境,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功能,有效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
(作者单位:157400黑龙江省宁安市石岩镇农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