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制结构与皇权的抉择——以清末丙午官制改革为例

来源 :开放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305879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权与官僚体制关系是帝国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在清末丙午官制改革中,面对中央、地方官僚体制的分权举动,为什么皇权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在中央官制改革中,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推行责任内阁制,将官僚体制中的不同群体联结起来,形成了规模更大的反对集团.反对集团提供的信息塑造了慈禧太后的认知和决策,责任内阁制流产.在地方官制改革中,作为决策成员的各省督抚将军形成一个松散关联的结构,督抚们依据地方利益来传递信息,形成了分异的信息流,限制了慈禧太后的任意专断权,使地方官制改革被搁置.虽然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专断权,但皇权对官僚体制分权意图的具体回应却因决策情境中网络结构的特征差异而有所不同.
其他文献
朝鲜战争促使香港在20世纪60年代从一个转口港转化为一个工业中心,香港工业化的发展,一直被奉为英国治下“自由放任”的奇迹,部分研究或舆论以香港“自由放任”的成功为依据,要求中国内地以之作为开放转型的范本,但这种论述往往忽视了冷战中美国在亚洲推行的“现代化”战略对香港工业化的影响.美国通过在香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运用政府规划预先分流人才,定向为特定工业培养、输送人力,以实现快速工业化,因此,香港的工业化实质上从一开始就带有十分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美国在英国治下的香港推行现代化计划,英国出于自身考量又在其中加入
1920年前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革命者开始探索两岸合作抗日,争取民族独立之路,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时,戴季陶等人公开提出收复台湾的主张.两岸革命知识分子在“民族自决”论的启发下致力于将大陆炽热的国民革命与台湾新兴的反日民族运动结合起来.“台湾革命”被纳入“国民革命”之中,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呼吁全面动员台湾民众,实现“台湾革命化”,并投身祖国的“国民革命”运动,一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最终收回台湾,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这一努力虽因国共分裂而落空,但“民族自决”的反帝反殖民理论仍然得到进一
本文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评估国家相关部门在过去近十年间介入网络视听行业的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益?文章借助杜赞奇的理论,按照“生产者-文本-用户”的逻辑链条,从民营节目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和视频网站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由他们监制和生产出来的文本以及青少年作为用户的言论等三个方面指出,在过去十年间,网络视听行业中的国家权力出现了明显的“内卷化”现象.这种现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家权力在网络视听行业中的扩大、拓宽或深入,与大量民营节目制作公司的数量增长、视频网站的平台化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二是视频网站转换了国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