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骥德的戏曲本体观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由“曲学”体系向“剧学”体系的转变过程中,明代晚期的王骥德极具特殊地位。他既是“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为“剧学”说的建立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王骥德先生的戏曲本体观。
  关键词 戏曲本体 王骥德 曲学 剧学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经历了由以文辞为本的“曲学”体系向以搬演为本的“剧学”体系的缓慢转变。其发展过程,具有理论构建落后于创作搬演、理论形态与戏曲本质逐渐融合的两个特点,从而使得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演进历史层次递进、断代鲜明。这种趋向源于古代戏曲观念的阶段变化,理论发展一直受制于对一个核心概念的认识——戏曲本体。除去唐宋之前驳杂无序的朦胧意识不论,起讫元代以及明中叶,以阐发作为文学样式“曲”的唱作为目标的“曲学”,牢牢占据着戏曲理论的高台。而以辨明剧本作法、讲究场上搬演为首务的综合艺术观——“剧学”体系,则在明中叶渐次萌发,明代晚期开始建立,直至清代李渔作《闲情偶寄》而大成。
  一、厘清了“曲”与“诗”的区别
  1、“曲学”体系的文学本体观——“歌曲乃诗之流别”
  朱有燉认为曲就是诗:“今曲亦诗也,但不流入于丽淫佚之义,又何损于诗曲之道哉。”王世贞对此阐述得更为详细:“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这种诗曲一体的戏曲本体观,把戏曲作为文学的流承,以文辞声律的标准来衡量戏曲之高下,缺少对戏曲本质的认识。直至明中叶以后,随着传奇的勃兴,李开先、徐渭、王骥德等人对戏曲本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戏曲本体观念才逐渐确立起来。
  王骥德的戏曲本体观——“曲与诗原是两肠”
  在王骥德之前,也有一些理论家为了反对当时剧坛弥漫不堪的雕章琢句、垛堞辞藻的“时文风”,针对改良戏曲语言而开始反思“曲”与“诗”之异别。如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言道:“词与诗,意同而体异,诗宜悠远而有余味,词宜明白而不难知。”强调戏曲语言不宜以诗词作准,应该通晓明白,以本色为务。
  王骥德在其《曲律》中吸收了前贤之说,对戏曲语言的本色论做了总结性发言,厘清了“曲”与“诗”的根本不同。
  针对戏曲语言的形式,王骥德提出:“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迥不侔也。诗人而以诗为曲也,文人而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也。”并进一步说:“曲与诗原是两肠,故近时才士辈出,而一搦管作曲,便非当家。”王骥德认为,曲与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样式,它们有着各自的文体特征。诗是文人骚客的案头读物,曲是要搬演场上供观众欣赏。诗的语言精致华美,而曲的语言则要求通俗易懂,奏之场上,能耸听耸观。因此,诗人用诗的方法来写曲,则势必导致艺术上的失败。
  二、构建了“剧学”体系的基础
  与之前理论家大多只关注戏曲文辞不同,王骥德的理论构架十分明显地带有戏曲理论转型期的特点。在《论剧戏》等条目中,已简略具备了剧本创作论的雏形,这无疑是“剧学”体系成型时期的重要论点。
  1、强调了戏曲的叙事特征
  王骥德在《论剧戏》、《论章法》、《论套数》等条目中,以适宜搬演为内在指导,广泛地阐述了戏曲创作的叙事特征,并从三个角度周密地论述了戏曲结构问题。其一是讲面上的间架布局问题,其二是讲线(情节推进线)上的行进速律问题,其三是讲线上前后艺术因素之间轻重关系问题。
  2、揭示了戏曲的搬演目的
  同时,王骥德还标举了戏曲创作的艺术标准——“可演可传”。王骥德要求“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词”指的是剧本的文学性,“格”则指的是剧本的舞台性。“词”妙为“大雅”,可以传;“格”妙为“当行”,可以演。王骥德主张只有“俱妙”“双美”、可演可传的本子才是“上之上”的作品。而不可供给搬演,只能束之高阁的“案头之书”已然落了下乘。
  3、阐述了戏曲的综合本体
  王骥德在《杂论·第三十九上》对戏曲本体的认识有着极为精妙的阐述。这一札记着重指出两点:一、所谓戏曲的表演艺术,就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二、成熟的戏曲表演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文学基础,有着“日日此伎俩也”的相对稳定性。显而易见,这两方面的归纳十分接近现代人对于戏曲的科学解析。以曲、白、歌舞相结合的登场搬演为中心,以文学本子为基础,这就构成了中国戏曲。王国维提出的戏曲定义——“以歌舞演故事”,实滥觞于此。
  三、对王骥德戏曲本体观的评价
  王骥德是“曲学”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他的《曲律》是对“曲学”理论体系的总结性著作,是“曲学”理论体系的一次整体性展示。不可否认的是,王骥德以《曲律》为基本构成的“曲学”理论体系,实质上已经包含了足够数量而且重要的“剧学”体系理论基础要点。对戏曲本体的崭新认知,与旧“曲学”体系以文辞为本的根本不同,都可称中国古典戏曲理论本体意识觉醒的里程碑。集“曲学”之大成,开“剧学”之新生,当属伯良先生。
  参考文献:
  [1]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3]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黄山书社,2009.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希腊阿陀斯,这个男人岛,除了那些古老的修道院,还有“女人禁入”的规定.据悉,自1060年以来,阿陀斯制定了“禁止女人上岛”的法律,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男人国”.这里不仅没有女
“剩女”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其实“剩女”的形成除了个人因素,更多的是缺少家人尤其是母亲的情感指引。这些母亲要么一味着急,要么决不降低择婿标准。虽然母亲的出发点都是为
科学发展观的推出,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一个理念.编辑工作要创新,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编辑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加强学术交流,培养编辑自主创新能力.
摘 要 通俗文学是指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反应平民意识的大众文化,这类文学种类齐全,包括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穿越小说等等。本文试图以通俗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文学样式: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和历史小说为媒介,对通俗文学流行的原因进行论述,这类文学样式为通俗文学的流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通俗文学 流行 言情小说 武侠小说 历史小说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60、70年代
期刊
传统农学学科侧重于研究追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对解决农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无法提供技术支持,造成现代农业缺乏发展持续性.以生态思考改
针对某小型活塞式飞机动力装置燃油、点火、冷却、指示和滑油等子系统在使用中常见的故障,分析了故障发生的原因,总结了一些故障排除经验。
摘 要:诵读式教学法即诵读法,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是我们中华民族语文教学史上的精华,重视诵读式教学是学好中学语文的一个基点。   关键词:诵读教学 中学语文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巨大的发展成就,引起了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的专著不断涌现。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大学张云德教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