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确诊的疾病应该怎么治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很多文学作品的渲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结核病是穷人易患的慢性传染病,现代城市人离结核病太远了,用不着担心自己患上结核病。然而,《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报道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从统计资料看,15—35岁年龄段的初发“肺结核”患者中,80%的人经常上网吧,其中有过半的人是经常熬夜的“网虫”。这个报道可能会让不少网友感到担忧和不可思议,经常上网怎么就能患上结核病呢?
  从医学上讲,结核病的致病菌是结核杆菌,它会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呼吸道)进入到人体内,但它不一定就导致人体发结核病。通常只在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时,适于结核杆菌大量繁殖,才可能使人发病。那么哪些因素能够导致人体内部环境发生改变呢?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营养极度不良,经常熬夜,过度劳累,长期紧张抑郁,缺乏运动等因素,能够导致人体内部环境改变,适于结核杆菌大量繁殖,从而让有这些不良习惯的人群患上结核病。如果某人同时兼有这些不良习惯(网虫往往就兼具这些特征),那他就非常容易患病了,即便不患结核病也会患其他疾病!
  最近,有位朋友讲述了其亲戚的人生悲剧——
  她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在某家公司里是骨干,富有创业激情,经常加班,熬夜,无暇运动健身,为了工作,为了业绩,经常废寝忘食,深得周围人的赞赏。然而,数年下来,身体开始出现不适。反复出现低烧一年余,身体变得越来越瘦,伴有干咳,痔疮,食欲不佳,腹胀,便秘,开始以为是痔疮所致,于是医院为她做了手术。但是痔疮手术后,病情仍未好转。后来出现腹水,只得住院治疗,医院经过多种检查也未能确诊,只得采用支持治疗,效果仍旧不好。医院又怀疑是“种植癌”,但也未能确诊。最后转院到某传染病医院,最终也未确诊。患者极度虚弱,不能进食,尝试用藏药灌胃,结果引发吐血,治疗失败,不久便死亡了。
  其实这个病例应考虑结核病,因为其表现符合结核病特征。现代社会中,有很多患者就医过程艰难,各类医学检查相当烦琐,而治疗措施却很不得力,甚至越治越复杂,原有的疾病没有改善,反而又添新的疾病,因而经常出现病程较长,疗效不佳,诊断不清,全身多个系统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不管现代医学能否为患者确认某种疾病,均不妨碍中医对患者的积极诊治。换句话说,任何人如果患病后,一时不能搞清西医的诊断,此时应当找中医大夫按照中医的理念与方法治疗,不用被动地等待漫长的西医确诊过程,因为有些疾病的西医确诊过程非常复杂,如果等到其确诊结果,可能会失去用中医治疗的最佳时机,请大家相信,很多疾病只要按照中医的理念与方法及早治疗,均能取得积极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中医都已治好病,其西医诊断还没搞清的事。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因为有很多疾病用医院的现代检查设备无法检测,无从定性定量,或者即使能够检测到某些指标异常,对指导有效治疗也没有什么帮助。上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如果在患病之初就寻求中医的帮助,可能就会避免后面的悲剧。
其他文献
本文对詹姆逊后现代电影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詹姆逊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阐述了詹姆逊的后现代美学
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问题报告文学,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大量文本已成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各种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深刻写照,是从文
马雅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社会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的阴影和冲突的加剧使人们对自身、对自然和宇宙的看法均发生了改变。旧有的
民间有句俗语深入人心:“今冬进补,来春打虎”,是说在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身体机能要休养生息,正是进补的好时机。正可谓,养肾之计在于冬。本期,有请武医师为我们讲解冬季养肾要领。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养肾也要辨证施补  【本刊记者】 中医认为,“冬主肾”,也就是说冬季养生重点是
人体经过白天的劳作,到了晚上已经很疲乏了,充足的休息可以使体内的各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能量得到最大的补充,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而睡眠不足则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损害身心健康,影响人的记忆力、智力,加速衰老。  我在多年临床观察中发现,存在睡眠障碍的人往往都有面色灰黄、精神萎靡、智力与记忆力下降、抵抗力差、衰老较快的表现。  研究结果显示:成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以7~8小时
沙叶新是当代话剧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但关于他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见。本论文将通过对沙叶新话剧中的“人物形象”、“结构和情节模式”、“语言特色”和“话剧的剧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