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秀”、“比”、“联”以“动”制“惰”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obad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难教”,中职语文教师多有此感,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已经全面展开。学生何以如此懒惰?课堂气氛为何如此沉闷?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寻找结症,抓住关键,找到对策,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教师善调,学生善动,课堂活跃,师生互乐,笔者认为这就是理想的中职语文课堂。
   关键词:惰性 活跃 激疑 激趣 模仿 展示 联系生活 课内外衔接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景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教材陈旧,教法死板,学生学得无生气,教师教得垂头丧气。再加上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薄弱,习惯较差,使得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消淡。提起语文课,学生感觉一个字——“闷”。而对教师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折磨?语文课原本不是这样的呀,它新鲜活泼,充满欢声笑语,它有声有色,包罗万象,有情,有趣,有理。可是,现在它怎么变得如此沉闷了呢?是我们的老师课备得不好么?是我们的学生太笨了么?都不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这的确引人深思。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种种不作为,归纳为一个字——惰,也就是懒得动。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制“惰”,制“惰”的主要途径就是使其“动”——动脑,动口,动手,动情。总之,只要能够让他们围绕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这堂课便成功了。如何使其“动”?关键在于教师的“调”。我们既然改换不了现有的教材和学生,那么就只能从教师自身着手,换换自己的教法了。
  
   一、 激一激
  
   “激”就是“激趣”。教师通过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来唤醒学生的“睡意”,激起学生的“听欲”,从而引发他们来寻因,来探奇,来问果,这样,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被教师“牵引”地走进课堂,深入课堂。那么,怎么“激”呢?
  首先,话题要有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兴趣浓厚,求知欲就旺盛;求知欲旺盛,学习就会专心致志。什么样的材料学生会感兴趣呢?一般而言,奇闻轶事,身边生活,个人爱好,朋友亲情,学生们都会喜欢听。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业余”多搜集、多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在课堂上就能随机地投其所好,妙趣横生了。例如,我在上《说话》这篇课文,讲到“应酬的话”要善“识眉眼”、“知进退”时,忽然想到一篇写李莲英应酬慈禧的故事的文章:慈禧太后爱看京戏,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问他要什么。杨小楼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一旁的大臣们也不知如何是好。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李莲英机灵,嘴巧,常常为慈禧太后打圆场,难怪会讨得她的欢心。我发现,在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下面没有一个同学讲话,更没有一个同学睡觉,从他们会心的笑容中我知道了他们已经明白了故事所蕴藏的含义。
  其次,要会“激疑。”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就是说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这就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例如,我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开篇激疑:“诗圣是谁?”→“他有没有钱?”→“钱都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他住的不是豪宅而是破草房呢?”——是啊,杜甫曾是“京官”,本应该不缺钱花,为何落得如此悲惨?这在学生心中一“问”击起千层浪。教师趁势引导学生从课本里探究其原因。接着,教师继续激疑:“茅屋究竟破得怎样?”→“面对如此惨境他想到的是自己吗?”学生们通过探究,就将课本重难点,主题思想全弄明白了。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激疑,调动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把这篇文章疏通了。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因为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快乐和谐的氛围,才能使人消除疲劳、提起精神、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想知。可见,教师如果在“激趣”上下了功夫,学生在课堂上还会打瞌睡、说闲话吗?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会远吗?
  
  二﹑秀一秀
  
  “秀”即“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现在的中职生一般都比较大方,善于表现 ,很会“作秀”。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其表现欲 ,多为他们创设“作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小说、课本剧中的分角色表演,诗歌中的诗配画,说明文中的小制作,关于人生理想信念志趣方面的散文则用演讲……等等。例如,在教《兰亭集序》时可要学生“空书”(以手空中挥毫),感受书写时的情感意识,教《谈“笑”》时可使用抽签模仿猜谜的方式来加深关于“笑”的词语的理解;教《访谈》时要同学们扮演记者、主持人来采访指定的对象。甚而至于,教师随兴可找些节目来冲冲课堂的闷气,但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
  
  三﹑比一比
  
  “比”就是比快、比好。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据此充分调动他们的好胜心来展开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古诗文可比赛背诵,游记散文可比赛谁最先达到终点(画线路图)……等等 。我在教《劝学》时让同学们分组进行竞问竞答比赛,同学们一堂课共质疑36条,能正确解答的竟然有28条之多。所涉及的问题之广连我都始料不及。一篇文言文,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字词句段主题思想差不多都搞懂了,还要老师费什么口舌呢?我在这个活动中只是起了一个组织者和裁判的作用。课堂上已经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是活动的一分子,随着比分的交替上升,师生的情绪,同学们的好胜心、求知欲被极大的点燃,即使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呢。
  
  四﹑联一联
  
  “联”就是联系与课本有关的事物。它可分为横联、 纵联 、正联 反联。课本是死的,而生活是活的;文字是死的,而想象是活的。教师若照本宣科,只能把学生教死,把课堂教闷。只有课内向课外延伸,向课堂注入新鲜的空气,学生才想听愿动,课堂才会活起来。例如我把《穿云破雾上九天》放到“感动中国——神六机组”颁奖典礼的那天上,配以影视音响,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将课文吃透了。教《论礼貌》一文时结合昨天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引起师生热烈掌声的问候语,祝福语来破题,同时运用古今不讲礼貌的笑话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感到既新鲜又有趣。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效果。
  当然,要让中职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相信各位同仁还有更好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行为的多重组合,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堂,学生之“惰”还是大有希望“制”下来的。
其他文献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也必将兴旺发达。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时刻牵挂的,正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一次次的基层调研中,习近平都率先垂范,在细微处展示着领导干部应该如何亲民、爱民、为民着想。无论是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还是对青年学子的期望,生动的细节里,体现的都是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从年头到年尾,心里始终有人民  2017年1月24日,农历除夕前的第三天,刚从瑞士出访回
提 要: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先秦两汉文献里有一些反映避讳心理和人名避讳的材料,它们可以用来进行文史考证。但由于秦汉时期避讳不严、传抄等原因,在利用避讳字考证时还需其他相关材料印证,进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确证。如果找不到其他材料验证、仅有避讳字材料时,也可“大胆立论,慢慢求证”。即使不严整的“此避彼不避”之文字避讳,对文本断代也有价值。分析出土文献中的避讳材料,结合传世文献,我们认为,俗讳(畏惧
〔关键词〕个案辅导;潜意识;异性交往;条件性情绪反射;杠杆解  一、小博的苦恼  17岁的小博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好、思想上进、体育很棒,还是班长,平时关心同学,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小博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可是最近老师发现这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阳光开朗了,而是经常心事重重的,对待同学也不像以往那么热情了。老师和小博的妈妈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才知道小博近期的苦恼。原来小
摘要: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拥有课程开发的主动权。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能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从我国目前
人是通过概念认知世界的,概念就是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精神之镜。概念大多从肯定性角度进行构思,如人、树、政治、法律等等,这些概念在传统逻辑学中被称作“肯定性概念”(positive concept),因为定义此类概念就是对所指之物事拥有某种属性做出肯定性判断。然而,世界是复杂的,有些物事并不是以拥有而是以不存在某种属性作为自己的本质特性,或者说对某种属性的否定就是其属性。其中,又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可以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焦虑;心理咨询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女,15岁,初三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情绪波动,易激惹。因近期学习状态不佳,有时情绪烦躁,常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有时在水池边哭泣,经语文老师推荐来到咨询室,后能主动求助,定期来访。无躯体症状。没有做心理测试。  主诉进入初三下学期,情绪变得容易烦躁。每天看到作业就烦,不想写;听到老师上课不停地强调知识点就焦躁
摘要:结合“当前教育形势”说明“小班化教育”势在必行。从三方面总结归纳“小班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小班化;等距教学;零距师生;情感教育    小班化教学是当今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
据说罗马帝国就亡于酒,因为贪嗜过度,“酒器上的铝制成份终于瓦解了整个元老院的智力”,这个结论我总觉得还是对酒偏爱者作的,他把祸害归于“器”而非酒的本身。其实这种杯中物,无须借助他力,自己就足以消解人的智能了。有时候我想,这么一种活法(或可称死法)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当初罗马元老院的诸公,一定倦于智力游戏的寻常方式了,遂寻新途:沉溺于浓酒。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也毁灭了一个帝国,这样历史才产生新的可能。 
〔摘要〕心理健康是每一个人感受幸福的基础条件。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学生的心理培育作为学校重要研讨内容,通过“三横一纵,三个面向一则专栏”的多维联动心理培育网络,努力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育的桥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9-0070-0
“织”党旗  江苏省连云港市大路口社区举办“不忘党恩情”主题活动,活动参与者一起用鲜花“织”党旗。备战  为做好迎战北江大堤特大洪水等灾害的防汛抢险应急准备,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开展了北江大堤防汛抢险综合演练。国潮展  “有间国潮馆”主题快闪活动在北京举行,展览内容对应文化、健康、科技和消费四大领域。彩虹村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横坑村曾经“脏乱差”,当地使用环保涂料将全村居民楼粉刷一新,城中村变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