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难教”,中职语文教师多有此感,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已经全面展开。学生何以如此懒惰?课堂气氛为何如此沉闷?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寻找结症,抓住关键,找到对策,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教师善调,学生善动,课堂活跃,师生互乐,笔者认为这就是理想的中职语文课堂。
关键词:惰性 活跃 激疑 激趣 模仿 展示 联系生活 课内外衔接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景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教材陈旧,教法死板,学生学得无生气,教师教得垂头丧气。再加上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薄弱,习惯较差,使得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消淡。提起语文课,学生感觉一个字——“闷”。而对教师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折磨?语文课原本不是这样的呀,它新鲜活泼,充满欢声笑语,它有声有色,包罗万象,有情,有趣,有理。可是,现在它怎么变得如此沉闷了呢?是我们的老师课备得不好么?是我们的学生太笨了么?都不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这的确引人深思。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种种不作为,归纳为一个字——惰,也就是懒得动。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制“惰”,制“惰”的主要途径就是使其“动”——动脑,动口,动手,动情。总之,只要能够让他们围绕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这堂课便成功了。如何使其“动”?关键在于教师的“调”。我们既然改换不了现有的教材和学生,那么就只能从教师自身着手,换换自己的教法了。
一、 激一激
“激”就是“激趣”。教师通过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来唤醒学生的“睡意”,激起学生的“听欲”,从而引发他们来寻因,来探奇,来问果,这样,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被教师“牵引”地走进课堂,深入课堂。那么,怎么“激”呢?
首先,话题要有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兴趣浓厚,求知欲就旺盛;求知欲旺盛,学习就会专心致志。什么样的材料学生会感兴趣呢?一般而言,奇闻轶事,身边生活,个人爱好,朋友亲情,学生们都会喜欢听。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业余”多搜集、多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在课堂上就能随机地投其所好,妙趣横生了。例如,我在上《说话》这篇课文,讲到“应酬的话”要善“识眉眼”、“知进退”时,忽然想到一篇写李莲英应酬慈禧的故事的文章:慈禧太后爱看京戏,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问他要什么。杨小楼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一旁的大臣们也不知如何是好。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李莲英机灵,嘴巧,常常为慈禧太后打圆场,难怪会讨得她的欢心。我发现,在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下面没有一个同学讲话,更没有一个同学睡觉,从他们会心的笑容中我知道了他们已经明白了故事所蕴藏的含义。
其次,要会“激疑。”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就是说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这就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例如,我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开篇激疑:“诗圣是谁?”→“他有没有钱?”→“钱都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他住的不是豪宅而是破草房呢?”——是啊,杜甫曾是“京官”,本应该不缺钱花,为何落得如此悲惨?这在学生心中一“问”击起千层浪。教师趁势引导学生从课本里探究其原因。接着,教师继续激疑:“茅屋究竟破得怎样?”→“面对如此惨境他想到的是自己吗?”学生们通过探究,就将课本重难点,主题思想全弄明白了。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激疑,调动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把这篇文章疏通了。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因为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快乐和谐的氛围,才能使人消除疲劳、提起精神、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想知。可见,教师如果在“激趣”上下了功夫,学生在课堂上还会打瞌睡、说闲话吗?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会远吗?
二﹑秀一秀
“秀”即“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现在的中职生一般都比较大方,善于表现 ,很会“作秀”。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其表现欲 ,多为他们创设“作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小说、课本剧中的分角色表演,诗歌中的诗配画,说明文中的小制作,关于人生理想信念志趣方面的散文则用演讲……等等。例如,在教《兰亭集序》时可要学生“空书”(以手空中挥毫),感受书写时的情感意识,教《谈“笑”》时可使用抽签模仿猜谜的方式来加深关于“笑”的词语的理解;教《访谈》时要同学们扮演记者、主持人来采访指定的对象。甚而至于,教师随兴可找些节目来冲冲课堂的闷气,但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
三﹑比一比
“比”就是比快、比好。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据此充分调动他们的好胜心来展开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古诗文可比赛背诵,游记散文可比赛谁最先达到终点(画线路图)……等等 。我在教《劝学》时让同学们分组进行竞问竞答比赛,同学们一堂课共质疑36条,能正确解答的竟然有28条之多。所涉及的问题之广连我都始料不及。一篇文言文,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字词句段主题思想差不多都搞懂了,还要老师费什么口舌呢?我在这个活动中只是起了一个组织者和裁判的作用。课堂上已经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是活动的一分子,随着比分的交替上升,师生的情绪,同学们的好胜心、求知欲被极大的点燃,即使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呢。
四﹑联一联
“联”就是联系与课本有关的事物。它可分为横联、 纵联 、正联 反联。课本是死的,而生活是活的;文字是死的,而想象是活的。教师若照本宣科,只能把学生教死,把课堂教闷。只有课内向课外延伸,向课堂注入新鲜的空气,学生才想听愿动,课堂才会活起来。例如我把《穿云破雾上九天》放到“感动中国——神六机组”颁奖典礼的那天上,配以影视音响,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将课文吃透了。教《论礼貌》一文时结合昨天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引起师生热烈掌声的问候语,祝福语来破题,同时运用古今不讲礼貌的笑话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感到既新鲜又有趣。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效果。
当然,要让中职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相信各位同仁还有更好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行为的多重组合,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堂,学生之“惰”还是大有希望“制”下来的。
关键词:惰性 活跃 激疑 激趣 模仿 展示 联系生活 课内外衔接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景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教材陈旧,教法死板,学生学得无生气,教师教得垂头丧气。再加上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薄弱,习惯较差,使得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消淡。提起语文课,学生感觉一个字——“闷”。而对教师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折磨?语文课原本不是这样的呀,它新鲜活泼,充满欢声笑语,它有声有色,包罗万象,有情,有趣,有理。可是,现在它怎么变得如此沉闷了呢?是我们的老师课备得不好么?是我们的学生太笨了么?都不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这的确引人深思。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种种不作为,归纳为一个字——惰,也就是懒得动。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制“惰”,制“惰”的主要途径就是使其“动”——动脑,动口,动手,动情。总之,只要能够让他们围绕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这堂课便成功了。如何使其“动”?关键在于教师的“调”。我们既然改换不了现有的教材和学生,那么就只能从教师自身着手,换换自己的教法了。
一、 激一激
“激”就是“激趣”。教师通过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来唤醒学生的“睡意”,激起学生的“听欲”,从而引发他们来寻因,来探奇,来问果,这样,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被教师“牵引”地走进课堂,深入课堂。那么,怎么“激”呢?
首先,话题要有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兴趣浓厚,求知欲就旺盛;求知欲旺盛,学习就会专心致志。什么样的材料学生会感兴趣呢?一般而言,奇闻轶事,身边生活,个人爱好,朋友亲情,学生们都会喜欢听。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业余”多搜集、多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在课堂上就能随机地投其所好,妙趣横生了。例如,我在上《说话》这篇课文,讲到“应酬的话”要善“识眉眼”、“知进退”时,忽然想到一篇写李莲英应酬慈禧的故事的文章:慈禧太后爱看京戏,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问他要什么。杨小楼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一旁的大臣们也不知如何是好。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李莲英机灵,嘴巧,常常为慈禧太后打圆场,难怪会讨得她的欢心。我发现,在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下面没有一个同学讲话,更没有一个同学睡觉,从他们会心的笑容中我知道了他们已经明白了故事所蕴藏的含义。
其次,要会“激疑。”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就是说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这就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例如,我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开篇激疑:“诗圣是谁?”→“他有没有钱?”→“钱都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他住的不是豪宅而是破草房呢?”——是啊,杜甫曾是“京官”,本应该不缺钱花,为何落得如此悲惨?这在学生心中一“问”击起千层浪。教师趁势引导学生从课本里探究其原因。接着,教师继续激疑:“茅屋究竟破得怎样?”→“面对如此惨境他想到的是自己吗?”学生们通过探究,就将课本重难点,主题思想全弄明白了。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激疑,调动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把这篇文章疏通了。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因为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快乐和谐的氛围,才能使人消除疲劳、提起精神、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想知。可见,教师如果在“激趣”上下了功夫,学生在课堂上还会打瞌睡、说闲话吗?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会远吗?
二﹑秀一秀
“秀”即“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现在的中职生一般都比较大方,善于表现 ,很会“作秀”。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其表现欲 ,多为他们创设“作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小说、课本剧中的分角色表演,诗歌中的诗配画,说明文中的小制作,关于人生理想信念志趣方面的散文则用演讲……等等。例如,在教《兰亭集序》时可要学生“空书”(以手空中挥毫),感受书写时的情感意识,教《谈“笑”》时可使用抽签模仿猜谜的方式来加深关于“笑”的词语的理解;教《访谈》时要同学们扮演记者、主持人来采访指定的对象。甚而至于,教师随兴可找些节目来冲冲课堂的闷气,但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
三﹑比一比
“比”就是比快、比好。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据此充分调动他们的好胜心来展开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古诗文可比赛背诵,游记散文可比赛谁最先达到终点(画线路图)……等等 。我在教《劝学》时让同学们分组进行竞问竞答比赛,同学们一堂课共质疑36条,能正确解答的竟然有28条之多。所涉及的问题之广连我都始料不及。一篇文言文,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字词句段主题思想差不多都搞懂了,还要老师费什么口舌呢?我在这个活动中只是起了一个组织者和裁判的作用。课堂上已经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是活动的一分子,随着比分的交替上升,师生的情绪,同学们的好胜心、求知欲被极大的点燃,即使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呢。
四﹑联一联
“联”就是联系与课本有关的事物。它可分为横联、 纵联 、正联 反联。课本是死的,而生活是活的;文字是死的,而想象是活的。教师若照本宣科,只能把学生教死,把课堂教闷。只有课内向课外延伸,向课堂注入新鲜的空气,学生才想听愿动,课堂才会活起来。例如我把《穿云破雾上九天》放到“感动中国——神六机组”颁奖典礼的那天上,配以影视音响,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将课文吃透了。教《论礼貌》一文时结合昨天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引起师生热烈掌声的问候语,祝福语来破题,同时运用古今不讲礼貌的笑话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感到既新鲜又有趣。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效果。
当然,要让中职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相信各位同仁还有更好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行为的多重组合,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堂,学生之“惰”还是大有希望“制”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