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破译飞蝗基因组图谱并揭示其奥秘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ig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动物所获悉,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图谱,并揭示了它为什么偏爱吃粮食、能长途迁飞、喜好群聚而行等奥秘。相关论文1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飞蝗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取食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当蝗灾暴发时,蝗虫可形成高密度蝗群并可以长距离迁飞。近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揭示蝗灾暴发的机制。
  中科院动物所康乐研究组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迄今人类破译的最大动物基因组——飞蝗基因组图谱。飞蝗基因组大约有1730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是人类的两倍多,约是果蝇基因组的30倍。研究发现,与其它已测序的昆虫物种相比,飞蝗基因组中参与脂肪酸合成、转运和代谢过程的许多基因家族发生明显扩增,因为脂肪酸是大多数长距离迁飞昆虫的能量物质。这一发现解释了飞蝗拥有长途飞行能力的遗传基础。此外,飞蝗中一类被称为糖苷键转移酶的代谢解毒酶类,其基因数目在所有已测序昆虫中是最多的。这类酶能降解禾本科植物中存在的特定次生代谢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飞蝗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物。蝗虫的大规模群居是成灾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其調控神经可塑性的基因在表达量、DNA甲基化及可变剪切方面都有明显变化,这些基因可能在控制飞蝗形成大的群体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组还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51个潜在的药物靶点基因,可用于后续的药物筛选。
  本项工作由中科院动物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共同完成。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但是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调查来看,学生的阅读情况很不乐观,学生的阅读面窄,而且对阅读兴趣缺乏。阅读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只有掌握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有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沟通。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孔子以“礼、乐、射、御(驭)、书、数”教授弟子,其中“乐”指音乐、舞蹈、诗歌,它具有陶冶人的性情德性的作用,也就是美育。战国时期的荀子说过:“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