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日”行动:被出卖的理想和荣誉——一个硅谷传奇的《甲申三百年祭》

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UT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谷只有两个斗士。
  
  他们的生意毫不重合,却有着共同的竞争对手;他们特长迥异,却都创造了令人敬畏的黄金年代;他们激烈、偏执,毫不避讳在各种场合抨击对手,却又有着超乎想象的行业预见力;他们赞同开源,相信网络计算机将无所不能,却又一再被主流的市场概念边缘化;他们一个是市场天才,一个是技术狂人……2009年4月,他们因为一桩74亿美元的收购案而走到一起。
  
  事实上,围绕着Sun的收购传言从未消弭。早在2003年6月,Sun因为一蹶不振的股价招致华尔街的冷眼,业界盛传Sun可能被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收购,而Sun董事长麦克尼利则断然否认。他表示,此类传言纯属无稽之谈,Sun的市值高达250亿美元,没有一家美国公司能够出得起收购Sun的费用。而颇具黑色幽默的是,在2000年时,Sun的股价比2003年还要高出近10倍。
  
  麦克尼利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6年之后,他率领的Sun身价缩水至三成。并且在与IBM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拉锯战后悲壮地拒绝了收购要约。就在2005年麦克尼利访华之际,他对IBM的评价是:“从未看到过IBM的客户到了第四年,还能对其表示满意。”
  
  Sun将是甲骨文自2005年1月份以来收购的第52家公司。
  
  两个人的狂欢
  
  “市场天才”与“技术狂人”的感情戏
  
  拉里·埃里森和斯科特·麦克尼利,曾被《商业周刊》评价为“两个硅谷的疯子”:前者是最富争议的收购狂人,他曾在执掌甲骨文公司的26年中,平均每年收购1.9家公司,小到数千万美元,大到数十亿美元,埃里森看中的公司,几乎无一失手;而后者则是血统纯正的学院派技术天才,他创办的脱胎于斯坦福大学校园网的太阳微系统公司,在创建后的十余年中,一度因为互联网的崛起,足以与IBM、惠普这些老牌劲旅分庭抗礼。尽管有人认为麦克尼利与微软作对无异于以卵击石,但这位勇敢的Java斗士依然在魔鬼帝国的死亡恐怖笼罩下悄然前行。
  
  2004年,埃里森在一片嘘声中恶意收购了仁科软件,招致业界无数质疑。这个乐于享受、好勇斗狠的络腮胡子在随后写给他的竞争对手——微软公司CEO史蒂夫·鲍尔默的信中,得意地表示:“你或许会记得我们于2004年在仁科公司发起的代理投票之战。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最终是我赢了,我总是赢家。只要我想吞并一家企业,迄今为止,还没有谁能够逃出我的掌握。不相信?你且说说我输掉过哪一次战争?”
  
  而麦克尼利似乎对买下别人丝毫不感兴趣,他甚至丝毫不在乎来自于华尔街的股票、智囊团的方案和律师的诉讼状。与埃里森超凡的市场运营能力有别,麦克尼利更关注技术。“你所要做的就是去制造有用的东西,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两个人在技术趋势上产生共鸣。
  
  因为拥有相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敌人,两人曾站在同一阵营中并肩作战,这也直接导致Sun对IBM说“不”,却向埃里森敞开了怀抱——自傲的麦克尼利始终不把IBM放在眼里,这也成为Sun先后两次拒绝IBM的收购要约的最重要原因。要让自己向一个积怨多年的对手汇报工作,宁折不弯的麦克尼利根本做不到。
  
  两个偏执狂的梦想与现实
  
  1982年,也就是大学生比尔·盖茨创立微软7年后,斯坦福大学学生斯科特·麦克尼利与另外3个年轻人一起创办了“斯坦福大学校园网”——首字母缩写为Sun。1984年,麦克尼利开始担任公司CEO。2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Sun阵营,在IT业,此项记录也只有比尔·盖茨和拉里·埃里森可与之媲美。
  
  网络就是计算机,这是麦克尼利治下的Sun公司最著名的口号。十多年来,麦克尼利一直在演进Sun的这一理念,且在互联网鼎盛时期得到验证,也让Sun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在“网络就是计算机”理念引领下,Sun在互联网大潮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并赚得钵满盆盈。Sun自行研发的专有服务器由于在速度、安全性等多项指标上均超出竞争对手,不仅征服了大型公司的机房,还一度成为诞生于互联网热潮的无数互联网公司指定购买的产品。
  
  虽然网络计算机的概念在后来一直不曾被业界接受,但麦克尼利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跟他一样偏执的拉里·埃里森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首次介绍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简称NC)的概念,并表示NC售价将不高于500美元。他笃信互联网将颠覆旧有的格局,也会把所有运动员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喜欢玩帆船、飚车的埃里森曾表示:“甲骨文正在参加的这场比赛更加刺激、规模更大,它比帆船赛和飚车更让人兴奋——互联网计算这场大赛比我做过的任何事情都要激动人心。”
  
  如此惊人的判断,使得埃里森和麦克尼利惺惺相惜。在他们的竞争对手面对互联网浪潮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二人的理念已经走到了一起。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埃里森与麦克尼利力推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前者甚至抛弃成见,以开放的姿态集合了IBM、Sun、Apple和Netscape在1996年制定网络计算机的标准。
  
  尽管网络计算机没有取得市场上的成功,而两人的理念似乎也不乏错位——麦克尼利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更像一个行动纲领,而埃里森则实实在在地把网络计算机当作一个售价便宜的终端设备来看。
  
  为理想插上刺刀
  
  如果说微软是这个时代的神话,那么挑战并撕开这个神话面纱的人物,就非埃里森和麦克尼利莫属。前者曾在访华时面对媒体公开表示:“甲骨文与微软的竞争,我希望的是我们这个团队的获胜。就像是整个世界与比尔进行的战争一样,我是站在世界这一边。开放系统属于全人类,属于每一个人。比尔把世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比尔所拥有的,另一部分不是他所拥有的。比尔想拥有比所有人多的东西。我是站在全人类这边与比尔开战。不是我与比尔开战。”
  
  而麦克尼利的经历听起来确有几分像是漫画书中的故事——他成了比尔·盖茨称霸网络世界的拦路虎,他身后矗立着一座年盈利86亿美元,制造服务器和软件的坚固城池Sun。作为Sun公司的总裁,生性好斗的斯科特·麦克尼利绝不会轻易向微软俯首称臣。但那时这位电脑业巨头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富有而且将会更富有的比尔·盖茨。
  
  这个“硅谷大嘴巴”永远不会放弃对竞争对手口无遮拦的批评,并在批评中找到自己创新的方向所在。“我为一家很酷的公司工作,它有很酷的产品,还会做很酷的事情。”
  
  二人在任何场所都毫不避讳地抨击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微软,还有后来的IBM。麦克尼利多次戏称,微软的.NET不过是“.NOT”,而IBM则“自傲地”认为客户对IT一点都不懂。
  
  悲壮的太阳
  
  乔纳森·施瓦茨:小辫子“商鞅”
  
  4月20日一早,当Sun公司CEO乔纳森坐在自己的计算机前,要把一封关于Sun被甲骨文收购的邮件发给全体员工时,他用的不是“收购”这个字眼。他强调,“这是Sun在不同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这条路将把我们的技术创新带向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使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无处不在。”
  
  扎着小辫的乔纳森带给Sun的不仅仅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形象,他其实真正试图改变的是Sun的企业内涵。在1996年加盟Sun公司之前,乔纳森是Lighthouse设计公司的CEO。在公司被Sun收购之后,他进入Sun公司并逐步升职,2004年4月,他被任命为Sun的总裁和首席运营官,负责Sun的产品研发、销售、市场拓展和公司运营。在乔纳森的支持下,Sun接受了微软的16亿美元Java和解的费用。2006年4月,乔纳森代替麦克尼利成为Sun公司的CEO。之后,乔纳森一改Sun以前将几乎所有IT巨头都视为竞争对手的局面,从AMD开始,逐渐接受了英特尔、IBM,并重新修好与甲骨文的关系。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从2007年开始,Sun将自己的VI设计悄悄做了修改:以前的纯蓝,变成了略带紫色的蓝,刺眼的红转为橘红,明亮的黄色也成为了橙色。以前惯用的冰冷的横线和竖线,被柔和的曲线所替代。
  
  乔纳森想用这些变化告诉业界,它带领的Sun将一改拒别人于千里之外的形象,愿意与有可能成为伙伴的一切同行结交良好的关系。
  
  Sun的示好得到了同行的欢迎,但这并不意味着Sun就能赢得更好的利润。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Sun走入了一个误区——用逐年下滑的营业额支撑着一个从芯片到服务器,从存储到服务,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的全系列产品线。而这么多产品,除了硬件有利润外,其他大都是成本中心,连Java都一直没有找到赢利模式。随着小型机价格的不断下滑,以及刀片服务器等对高端市场的不断侵蚀,Sun没有了以前的赢利能力,而对于一个以创新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来说,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就意味着不足以支撑下一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这也就是Sun从华尔街宠儿逐步沦落到被收购的真正原因——企业战略有舍有得,什么都放不下,什么都做不好。
  
  乔纳森试图扭转这一颓势,但是无奈时机已晚,Sun最辉煌的时候没能做到最大范围地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等到发现自己正在走下坡路时,IT业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Dell这样一些被Sun称为没有技术但其实有市场快速应变能力的企业早已活跃在这个市场。乔纳森能做的是,让Sun的衰落晚点到来,但力挽狂澜已不可能。
  
  有意思的是,在Sun公司内部一直倡导网络文化,鼓励员工写博客并且亲自当表率的乔纳森,最后一篇博客发表于今年3月19日,而之前他平均一周会写一次博客。IBM被曝出收购Sun的消息是在3月18日。
  
  Rich Green:左冲右突仍不得其门
  
  如果说乔纳森·施瓦茨升为CEO后,他扎根的软件部门需要一个能够秉承他的意志、继续推行他的政策的人,那非Rich Green(瑞驰·格林)莫属。
  
  Rich Green是Sun的常客。2004年,他离开Sun。2006年,乔纳森成为CEO后,请回了Rich,并将自己的后院——软件部门交给了Rich管理。2008年,Rich再次离开Sun,同时,Sun的软件部门被一拆为三,自此,Sun不再有软件部门的统领性人物,这其实恰恰意味着Sun对自己软件改革的否定。
  
  关于软件到底应该卖钱还是应该免费的问题,Sun无疑是犹豫过的。2004年,Sun在上海举办的Sun网络计算大会上曾经说过,未来软件要按租付费,而硬件则完全可以免费。很显然,那时候的Sun看到了微软的盈利模式,寄希望于自己也能通过卖版权挣钱,或者退而求其次依靠租软件挣钱。但是,Sun在软件领域有IBM等太强的竞争对手,再加上Sun的软件只和自己打配合——Solaris只支持UltraSPARC,J2ME就在Solaris上跑得欢,让Sun在同业竞争中只有防守而毫无进攻之力。
  
  之后,在乔纳森的力主下,Rich开始走另外一条道路——将软件全部开源,甚至2008年年初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花了10亿美元购买MySQL这样一个开源数据库厂商。Sun的开源基于两个目的:第一,本来软件也没有利润,开源了可以吸引更多的ISV,就能够让更多的用户选择购买Sun的硬件产品;第二,将开源软件交与社区,让全球无数爱好者加入到软件的开发上去,无疑降低了软件开发成本。
  
  只是,Rich Green一直没有解决这样一个悖论:Sun一直在宣扬自己的软件是跨平台的,ISV用这些软件开发的应用也可以跨平台,那用户为什么要购买Sun的硬件呢?他们去市面上可以找到大把性价比比Sun高、系统开放性比Sun好的服务器。但是如果说自己的软件不跨平台,那ISV们会纷纷倒戈到竞争对手怀抱,Sun的硬件产品就会更没市场。
  
  在收费还是免费,开源还是不开源问题上的左右为难,最终导致了Rich Green的离开。他就像一个陷入迷宫的孩子,左突右闯,在他看来已经把所有的路都走了一遍,但仍然找不到出口。
  
  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软件部门,但是Rich Green仍然必须承担这个责任。
  
  颜维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是Sun公司内部职位最高的华人。”每次颜维纶访华时,Sun公司中国区市场部的人都这样自豪地介绍。
  
  的确,颜维纶是Sun公司执行副总裁之一,而且一直负责着硬件产品的研发,尤其是UltraSPARC的下一代产品,也就是被Sun视为与IBM竞争的企业级服务器核心——ROCK的研发重担。
  
  Sun在服务器领域的权威,无疑取决于芯片的权威。这就像IBM在以两年为一个频次不断革新自己的芯片技术一样,Sun也在芯片领域可以独树一帜,甚至以其为立业之本。从2005年开始,颜维纶就成为Sun在芯片领域的代言人。执掌这样一个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未来命运的部门,他在Sun公司内部的地位可见一斑。
  
  但事情在2008年上半年有了本质的变化。ROCK作为Sun下一代数据中心芯片,早在2004年就被Sun放出风来且寄予厚望,甚至是Sun重回高端服务器领域的基石。但是,原本承诺2008年初要推出的ROCK直到今天也未见踪影,最新说法是2009年底ROCK有望面世。而属于竞争对手的IBM Power 5却按时面世。业内人士都知道,芯片推出晚半年很有可能意味着市场地位的丧失——AMD巴塞罗那晚半年面世让英特尔一举反攻成功。而ROCK一推迟就是两年,那时候IBM下一代芯片的推出已经排上了议事日程。这种“代”一级的差异无疑将Sun的未来拖入了不可想象的深渊。
  
  2008年中,颜维纶低调离开Sun。业界传言是,他在ROCK的设计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这才使得新产品推出日期一拖再拖。
  
  James Gosling:离神最近的人
  
  如果你看见过Java开发者见到这个大胡子之后的狂热,你就会知道他是多少程序员心目中的神。他改变了IT界。
  
  1996年,James Gosling几乎凭一己之力写出了Java。自此,跨平台编程不再成为众多程序员的噩梦。
  
  但是,James Gosling只是一个天才程序员,并不是一个好的销售。他将Java开发了出来,却没有将Java转化为真正的商品。不过,或许这是Sun当时领导人,也就是麦克尼利的错。因为,他也是个技术狂热者,甚至偏执狂。他认为,有了好的技术,应该免费造福全世界,让IT彻底改变整个星球。于是,Java这一天才之作,并没有成为Sun攫取利润的撒手锏。
  
  60亿,这是Sun最近一年最喜欢的使用数字,这一数字代表着全球有60亿应用了Java技术的产品,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身份认证卡等。但是,Sun从来没敢公布过自己在Java领域的收入。更可怕的是,在Sun的主导下,Java成立了联盟,由联盟委员会负责对Java技术的更新和管理。而在这一联盟里,Sun已经不再是绝对的权威,甚至IBM的发言权比Sun都大。迄今为止,我们能看见Sun在Java上的最大一笔收入,是微软当时为了和解Java版权纠纷一次性付给Sun的16亿美元。
  
  甲骨文在购买Sun时也将Java作为其最看重的技术之一。或许这对于业界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Java作为一项让人吃惊的技术会一直发展下去,不会因为企业间的并购而销声匿迹;忧的是,对于开源并不完全持赞同态度的甲骨文将以怎样的态度左右着Java的发展,仍然是个未知数。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未来James Golsling的身份不会有任何改变,Java的狂热者们仍然视他为神。
  三个诱惑
  
  Java是Sun的名片,而在各大Java社区中,开发者们一致认为Java将在甲骨文的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Java是我收购过的最重要的软件资产,没有之一!”埃里森做出这种评价,还是第一次。
  
  Java不能创造出非常丰厚的利润,但是,它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标准。甲骨文的大部分软件都是基于Java开发的,这其中也包括甲骨文极为重视的Oracle融合中间件。利用Java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品牌,甲骨文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中间件产品阵列,拓展跨平台的控制力,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服务性业务。即使IBM,也有大部分软件是基于这个平台的,但现在,这项技术和它的授权条款,都已经落在甲骨文的手里。
  
  打造起一个大而全的软件公司,是埃里森从2004年开始就公开宣布的口号。在经过大大小小数十次收购后,甲骨文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的三驾马车已经在平稳行驶,但是,还有一处是埃里森的心病,那就是操作系统。
  
  Solaris是甲骨文数据库长期以来的重要平台,也因此,Sun和甲骨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仍然是甲骨文的愿望。要做一个软件提供商,完善基础产品线就显得非常重要。拥有了Solaris,甲骨文就能依靠Sun在这一领域的尖端技术将自己的数据库进行优化,并把甲骨文数据库软件与Sun的Solaris操作系统和服务器进行整合。毕竟,Sun的Solaris和服务器在政府、电信、金融等行业中,还拥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甲骨文收购Sun的时候,肯定也将之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之一。毕竟,Sun的Java语言和软件服务,对甲骨文来说早已不再新鲜,收购只不过意味着它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而硬件设备就不同了。为软件与服务提供载体,同时还不用费心思去扩大产品线,也不必担忧硬件的渠道,这不是很划算吗?甲骨文更大的可能,不是做一家新的IBM,而是去走苹果的老路。但是,谁也不能对未来做太多的保证,毕竟,真正的玩家,是出名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埃里森。
  
  整合依然挑战重重
  
  “太阳”虽已西斜,这场交易却给IT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只要愿意,甲骨文就能成为惟一一家能够开发一套整合系统的公司,这其中,包括了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Java中间件、数据库和企业软件。这,将是一个新的巨头诞生的前兆吗?
  
  虽然在盈利的漩涡里苦苦挣扎,最终不得不选择了被收购,但作为业内惟一一家和IBM对阵的全线厂商,Sun的加入,仍然能够帮助其他公司成为新的业内巨无霸。至少,从Java和Solaris来看,Sun将不会为这笔交易而痛心。
  
  Sun的软件技术的精华,将成为埃里森软件帝国目标的基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身为全球最为支持开源的公司之一,Sun的坠落,也让开源界蒙上了一层日暮的阴影。毕竟,在开源领域,Sun是甲骨文不折不扣的竞争者。尤其是Sun Open ESB,为中间件领域的竞争前景增添了很多变数。针对开源,甲骨文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承认开源企业的江湖地位,与之和平共处;二是收购,彻底消除威胁。对于一个像甲骨文这样的公司来说,很显然,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应对竞争,很难。你寄希望于让它像Sun一样去支持开源吗?要知道,埃里森再狂放,甲骨文却并不是一家开放的公司。
  
  没有人能低估埃里森的野心。一开始,甲骨文不过是单纯的数据库厂商,正是一步步收购扩张,它成长为现在驾驶三驾马车的综合性软件厂商。那么,如果甲骨文要涉足硬件领域,对埃里森来说,这并非不可能。
  
  善于咄咄逼人的埃里森,同样好斗的麦克尼利,甲骨文和Sun这两家公司,其实在底蕴和文化上,拥有惊人的相似度。而且,甲骨文毕竟也是拥有丰富收购整合经验的老手,所以,Sun的未来,也许并不值得我们担心。毕竟卖得划不划算,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最清楚。
  
  
  
其他文献
以超越的姿态和行动来告白,似乎是给予经典的最好纪念。2010年,ThinkPad的旗舰产品T系列迎来了十周岁生日。时值岁末,联想为这个特别的年份献上了一份大礼——推出该系列的最高端产品ThinkPad T410s,这是一款超轻薄的高性能商务笔记本电脑。  “小黑”的粉丝没有苹果迷们的过度狂热,却有着多年不变的冷静执着。从首款T系列产品T20开始,经典ThinkPad T系列产品一直是商务人士的称职
在2010 VMworld大会上,网思科技(Wyse Technology)的展台十分醒目。在虚拟化技术盛行的时代,网思科技的瘦客户机再次焕发青春。VMworld大会结束之后,网思科技首席市场与策略官Jeff McNaught到访北京,向中国记者介绍了网思科技的云客户端计算战略。    为了5倍的增长    Jeff McNaught表示:“目前,每天约有两亿人在使用网思科技的产品。据分析师预测,
10月29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举办了《电子商务信用认证规则》发布会,主办方同时公布了首批通过认证的29家团购网站名单。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媒体和部分团购行业从业者的质疑。这到底是一次政府主导的行业规范行为,还是主办方借着行政权的公信力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模糊的身份    在发布了所谓中国首个团购行业信用认证规则之后,中心并没有因探索如何规范团购行业发展而赢得认可,反而听
数据中心的容灾保护涉及众多的应用、主机、系统、数据库,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甚至各种存储设备,因此存储虚拟化技术成为构建一个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容灾方案的首选。    需高效集中化的管理    现代信息中心的发展速度迅猛,并且逐渐形成了网络化、集中化和虚拟化的系统架构,以满足业务的长远发展需求。一个现代化的信息中心应该具备以下的特征:  · 可以动态地为业务系统提供所需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 可
CPU数量的增加不仅带来了性能的提升,还带来了可用性降低、功耗和成本攀升。未来,高性能计算路在何方?Andy Keane眼中CPU与GPU的结合才是最好的计算架构。    随着IBM高性能计算机“走鹃”于2008年6月诞生,高性能計算机(HPC)迈入千万亿次门槛。用户对高性能计算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着HPC规模越做越大。在由CPU构成的高性能计算的世界中,由于CPU计算性能的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性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支柱产业,建立新型工业体系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专家杨海成认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要坚持两化融合,只有把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到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细数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内容,我们没有看到一条明确指出信息化的内容,但是规划中的这四条,都离不开信息化。” 中国航
能想象吗?在核心商业区,开放式的银行网点内,来来往往的客户与银行员工来个亲密接触,不再有柜台或者栅栏横在客户与银行员工之间,银行变得清新、阳光、明亮、开放。人们在那里办理银行业务,就像在咖啡馆喝下午茶一样休闲自在。来自英国Talaris公司在9月9~12日举行的2010第18届中国国际金融展(以下简称金融展)上展示了已经在澳大利亚本迪戈银行实践的开放式银行网点。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金融展示中心曾经
近期ARP病毒肆虐,几乎骚扰了所有的局域网,所到之处,网络故障频繁,网速突然变慢,而且网络连接时断时续,轻则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重则可导致整个局域网络瘫痪,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范ARP病毒,已成为近期网络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里笔者以某公务大厦的局域网改造情况为例进行分析,介绍如何采用VLAN技术对局域网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有效防范ARP病毒的攻击。    网络
对于曙光公司总裁历军来说,2010年的11月注定与往年不同,他在平静中难以掩饰期待、兴奋和激动。在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曙光即将部署在国家超算深圳中心的“星云”超级计算机排名第三。  2010年10月,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国家863高性能计算机评测中心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联合发布的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中,曙光公司共有34套高性能计算机入选,继
如今的网络到处都有漏洞,企业不仅要抵御那些试图攻击漏洞盗取信用卡号码的黑客,同样也要避免磁盘中的关键资料传到外部网络。  2008年发生的TJX公司泄漏事故中,11名攻击者自2004年起就隐藏在TJX公司和其他6家品牌商的网络中,总共盗取了信用卡和借记卡账户4500万美元。    磁盘加密要实用    企业除了需利用防火墙和防病毒产品防御外部威胁,数据加密也已经成为保护企业有价值数据的主要工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