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mao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奥斯汀是英国近代文学史的参与者,也是一名现实主义作家,首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将现实主义创作推至最高峰。书中主要讲述了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在遇见爱情时所表现的不同反应,情节构思巧妙,以幽默的方式来引出道德与行为,内涵丰富。小说写作手法轻快,打破了英国传统文学的压抑形态,融入了积极的感情色彩,风格幽默诙谐,视角独特,同时暗含讽刺、对比的手法,直面抨击了英国资本阶层的虚伪。在《理智与情感》中,作者描述的人物繁多,且性格特征鲜明。作者通过描写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对爱情的处理方式,诠释了理智与情感都是女性并存的特质,也是展现个人形象的基本条件。下文从多个层面来探究分析《理智与情感》中人物形象特点。
  一、创作背景分析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于1811年出版。简﹒奥斯汀长年生活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小镇,终身未娶。但他的文本作品大都是以资产阶级家庭女性婚姻生活为主,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以活泼风趣的文字表达情感。18世纪至19世纪初,各类“感伤、哥特小说”涌现,因此奥斯汀决定以英国乡村乡绅家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写作背景,全面展现当时社会民众的愚蠢、自私、势利、感性等特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小说《理智与情感》从微小的女性视角来审视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为现实主义的热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好爱情和社会现实面前,两个主要人物该如何判断抉择是该小说的核心点,借助细致的人物刻画来传达作者的婚恋观念,在遇见爱情时,需保持理智、准确分析、认清事实,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二、小说《理智与情感》简述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处女作,故事细腻真实,写作材料准确,节奏顺畅,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发生于埃莉诺和玛丽安的父亲去世后,由于遗产归属于前妻,姐妹俩和母亲生活拮据困苦。在离开诺兰庄园前,埃莉诺认识了爱德华,两人相知相爱。但是,受到家庭阻碍,两人暂时离别。之后,玛丽安遇到了威洛比,后威洛比外出,爱情暂告一段落。为了宽慰姐妹俩,詹尼斯太太约二人散心。终于,姐妹俩振作起来,不久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成就了美好姻缘。整个小说内容格调轻松愉悦,戏剧冲突明显,这也是奥斯汀的小说的最大特点,文本中的每一个女性人物都展现了独特的美好品质,独立、自主,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
  《理智与情感》详细地描绘了英国乡村殷实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喜剧性的场面来衬托民众盲目自信的可笑弱点。与此同时,《理智与情感》作品也继承和发扬了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元素,对英国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简﹒奥斯汀也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优秀作家,小说清晰明了地表达了简﹒奥斯汀对传统与反传统相融合的女性地位观。
  三、小说《理智与情感》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分析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主要代表作,是英国女性文学的聚集,标志着英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转接到现实主义,对整个文学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简单的人物形象刻画层面,清晰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婚恋关系的认识与感悟,在面对爱情时,要保持理智,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书中《理智与情感》是以“多个女性角色”为主,着重反映女性在维护传统道德良俗方面的重要作用。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是书中的主要人物,故事讲述两人的恋爱经历,层层递进,揭示主题“理智与情感”,重现了英国19世纪中产阶级女性的婚姻情况。
  (一)理智冷静的埃莉诺
  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一个对立体,性格差异明显,对待婚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作者没有耗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两人的外貌和精神,只是借助趣味情节和对话来表现人物特质,让人物形象立体化。婚姻是文本的导线,也是主题“理智与情感”冲突的媒介。小说中的埃莉诺象征着平和、理性、敏锐、机智,玛丽安则代表感性、冲动、激情的新时代女性,是当时社会时代下衍生的优秀青年。从小说语段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埃莉诺属于传统婚姻体制下的“束缚者”,无法抛弃传统女性观,也是作者简﹒奥斯的人生表现。理智即女性自我控制下外化的形象(典雅高贵),是无数男子追求的对象,这也是作者的基本观点。而埃莉诺又是一个典型的男性主义维护者,这也侧面说明对男权社会反抗不够彻底。作者认为情感的首要条件是理性对待,自我把控,所以具体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聪慧、浪漫、坦白,来向男权社会发出抵抗呐喊。
  埃莉诺作为家中长女,便是作者笔下理想的女性形象,聪慧睿智、具有大局意识,对待爱情冷静谨慎。在突遇父亲过世、遗产风波后,埃莉诺冷静思考当下局面,宽慰母亲和妹妹的伤痛心情,同时还要肩负起家庭生计,找寻住所和工作。对爱德华的表白,没有做出明确表述,反而矜持含蓄。在妹妹受到爱情欺骗后,姐姐更加坚强,尽全力保护妹妹不受伤害,帮助其获得幸福。为了保守对露西的承诺,埃莉诺饱受煎熬,即使深爱爱德华,依然没有大胆地表达。直至最后,埃莉诺仍选择爱德华,没有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内心善良、性格温柔,总是为他人考虑。因此,可以明了地看出埃莉诺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她的思念亦各不相同,时而深情,时而怜悯,时而满意,时而责怪,时而疑虑”。另外,埃莉诺还能够积极理智地为别人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她认为妹妹玛丽安恋人并没有那么好,当局者迷”。
  总的来说,姐姐埃莉诺是一个识大体、遵循规矩的传统女性。作者通过刻画这一人物,来传达女性在社会的被动地位,也强调了理智,不应该简单地看对方的家庭背景,需认真思考和分析,自由地选择。
  (二)率直浪漫的玛丽安
  瑪丽安年仅十七岁,性格天真活泼,不掩饰自身情感,但是,也直接、敏感,不能忍受他人以平静的语态来唱诵歌词,容易对事物感伤,热衷欣赏大自然,对生活积极。在感情层面,玛丽安大胆追求,具有强烈的冲击感,全心全意对待与威洛比的爱情,却惨遭背叛,甚至差点失去生命。遭遇这一系列变故后,玛丽安深刻认识到爱情的残酷,以及自己的鲁莽无知行为。之后,玛丽安离开了威洛比,爱上并嫁给了布兰登上校。从玛丽安的整个婚姻过程来看,她经历了大起大落,从云端跌落谷底,最终又收获了一份爱情。尽管玛丽安敢于反抗社会旧习,但个人力量薄弱,依然无法抵抗男权社会的压迫。   此外,她还十分注重艺术情趣,认为“跟一个具有情趣的人生活,是一件开心的事儿”,因此,对英俊、浪漫的威洛比一见钟情,而对保守呆板的布兰登上校不予理睬,认为这类男人生活乏味、没有激情。从宏观角度来说,玛丽安热烈真挚的情感,正是青春时代的我们,敢于奋斗,但又被现实无情地摧打。玛丽安是简·奥斯汀刻画的一个可爱迷人的女性人物,她的情感是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理智与情感》描写了一部世态人情的喜剧作品,叙述技巧与语言风格独特,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充分展现了“理性”与“感性”主题思想。
  (三)钟情成熟的爱德华
  爱德华是一位内心善良,并且具有良好的教养,品格高尚,是一位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男性。爱德华在遇见埃莉诺之后便对她一见钟情,但是理智的爱德华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冲动地表白,而是选择用自己的理智做出对这段感情的决定。事实上,在他遇见埃莉诺之前,他就早已与露西小姐订下了婚约,此外,他的母亲也不喜欢埃莉诺,并且极力反对他与埃莉诺交往,但是爱德华依然痴情于埃莉诺。最终,他的母亲为了左右爱德华的感情,不惜剥夺爱德华的财产继承权。尽管如此,钟情的爱德华没有选择财富,他对母亲的反抗处处体现出他对埃莉诺的爱,体现出他是一位极为钟情的男性。
  最终,他没有与埃莉诺结婚,同时因为他的财产继承权被转给了弟弟罗伯特,露西小姐也抛弃了爱德华,并嫁给了她原本讨厌的罗伯特。在这里,读者不禁会对爱德华这样一个悲情的男子充满怜悯。面对一见钟情的埃莉诺,他有着极为成熟的一面,因为自己家庭背景的种种原因,他没有办法保证一定能给埃莉诺带来幸福,所以他选择用理智战胜冲动,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男性。爱德华拼命反抗自己的母亲,甚至不惜让自己一无所有,体现了爱德华对于爱情的忠贞。然而爱德华没有与埃莉诺结婚,并且没有了财产,与母亲也感情破裂,可以说是真的一无所有,他是可悲的,让人叹息。但是美好的情感本身就来源于悲哀,他对埃莉诺的爱慕与钟情,成熟理智对待感情的态度,正能够被他的悲哀衬托出来,让读者称赞。
  四、结语
  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具有强烈的幽默和趣味性,是读者最喜爱的文本作品之一。小说以资产阶级家庭女性婚恋生活为写作背景,围绕埃莉诺和玛丽安两个人物的择偶活动展开,姐姐行為优雅端正,充满智慧;妹妹情感真挚热烈,典型的感性者。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择偶观,体现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与碰撞。从某种角度来看,作者希望通过塑造两个对抗的人物角色,具体阐述对现实和浪漫的深层次理解。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方言电影的当代谱系中,贾樟柯是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在海外的接受度很高。贾樟柯的电影大量使用方言俚语,不仅为作品增加特殊的艺术效果,而且在传播以地域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但俚语作为方言中极具特色的词类,也是民族文化向外交流传递的阻滞点。本文基于归化理论,以贾樟柯导演作品《小武》和《三峽好人》两部方言电影为例,分析字幕中俚语的英译。研究发现,替换法、改译法和删减法等归化处
星满荷田月景融,略施脂粉點腮红。  清池挽韵词流彩,翰墨研芳律不穷。  仙子凌波飘夏夜,洛妃起舞盼莲风。  是谁错把诗歌洒,引得骚人咏赋中。
春雨浥轻尘,风和碧野新。  岭头梅俏近,桃蕊愈欣人。  乡村早春(通韻)  田野融融吐翠新,池鸭戏水碧粼粼。  稚童早早玩腾跃,耍赖嬉皮笑靥亲。
第一片雪花  初冬  我站在宝格德乌拉山上  张开双臂  迎接初冬的第一片雪花  无语的长生天  为虔诚所感动  顷刻把珍藏的白银  撒向了我和我的  荒凉的草原  任风雪中的马群  羊群和牛群  驮着惊喜和富庶  走在暮归的苍茫里  我也站成雪山的一角  守望天下最辽阔的银色世界  让套马杆  牧歌  炊烟  还有雪雕和天空对话  而些许雪花  却悄悄融入了山石的缝隙  仿佛是储存着  一场盛大
摘 要:自先秦起,“植物”作为意象便广泛运用于诗赋中。为探究诗赋中植物意象的嬗变、各时期植物意象所呈现出的特点,本文以文献综合法进行研究。以各时期植物意象的演变特点为划分依据,划分为了即物起兴的《诗经》阶段、已具深意但意象散碎的先秦至两汉阶段、深刻凝练并基本定型的魏晋阶段,进行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植物意象;诗赋;先秦至魏晋;源流演变  作者简介:潘怡彤(1999.11-),女,汉族,安徽省六安
陈云在庐山    1961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前来庐山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这是陈云第一次上庐山。1959年他因病在大连疗养。未上庐山。  陈云一下车,就对安排他下榻的中四路291号别墅发生了兴趣。这是一栋较典型的英式别墅,主立面呈矩形,石构两层。窗子为长方形,装饰有图案精美的木格条,与粗石砌筑的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主立面南端的墙体往外突出一个六角式单事,单事及尖形屋顶改变了主立面的单调、
曾有一段时光  青砖碧瓦长廊  倚门而立的姑娘  你的张望 使我乱了心房  曾有一缕夕阳  穿过岁月的迷茫  穿过斑驳的格窗  斜照在 你温润的脸庞  成都的姑娘  你是我眼中玫瑰的綻放  你是我诗歌的低吟浅唱  你是我笔墨燃烧起的希望
摘 要:黄皙暎和余华分别是韩中两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且都曾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从两人的创作经历来看,黄皙暎初登文坛的作品主要倾向于唯美主义,而余华则以先锋作家的身份声名鹊起。但后来两者都发生了转型,开始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表现底层民众的生活。另外,两位作家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引发社会动荡不安的重大事件,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在主题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位作家都采用现实
苇岸是一位致力于生态散文创作的作家,通过研究苇岸的散文作品,我们发现有一种感情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大地情怀”。大地是苇岸的“诗意栖息地”,苇岸写作的材料来源于大地,支撑他写作的力量也来源于大地,最后他的作品将我们引导向大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的未来。大地是苇岸散文中所有意象的代表,文中的所有意象均是以大地为基础和依托。阅读解读苇岸的作品,就不难读出他对大
荒 原  你没有走过真正的荒原  独狼对着落日 孤雁穿行  天边回荡空气破碎的情歌  风横扫一切 谁伫立千年  化一尊仰望天空的雕像  維纳斯张开双臂  一只鸟栖息于肩头  箭  断腕之痛比不上穿心之痛  我不忍射你  更不忍叫你伤残  箭穿透黑夜  穿透十二重门  穿透三生石  三生石上刻着名字  箭 穿不透名字  河 流  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跨黄土高原 裹大漠风沙  我坐在自己的血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