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目前针对理工科留学生开设的人文课程存在目标定位不明、教学内容片面且固化等问题,加上此类留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不重视理论学习、文化差异较大、语言水平不够等特点,使得对此类留学生开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能够辅助专业教学的人文课程显得尤为必要。开设的思路主要考虑学科文化能力培养和人文课程潜在性两个方面,从管理制度改变、教师素质提升、课外时间利用等方面予以支撑。
关键词:理工科;留学生;人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194-02
长期以来,重專业技能而轻文化素质的毛病一直困扰着理工科高校,导致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水准下降、厌世轻生等负面问题(檀江林等,2016)。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些问题在各理工科高校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而对于招收理工科留学生的高校来说,这些问题则更加严重。
一、目前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不够重视。我们发现,很多理工科高校不是不知道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开设的相关课程又流于表面应付,内容空洞乏味、没有新意,且课时偏少,过于形式化。教师自己也不够重视,认为这仅仅是在完成任务;学生不感兴趣,只要应付过去了事即可。同时课程的设置缺乏一个公认的大纲作为参考标准,或者说知道一点“文化”的人都可以随便插两句嘴。在排课上,时间安排也没有得到保证,不少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多为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在晚上甚至周末。
2.趋于功利,不够平衡。很多教育者在培养理工科学生时往往追求学习或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因而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科学技术内容的深挖上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管理和实践中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程颖等,2009)。
二、目前针对理工科留学生开设人文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混乱。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接收理工科留学生的高校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其相关理工科的培养上,对这类留学生开设人文课程则没有意识。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有的高校开设了但组织形式非常随意,既没有大纲,也没有作为依托的系统的教学培养目标,甚至有的高校以人文课程的名义把留学生带出校外参观。在目标定位上,相关人文课程被有意无意地偏废了,这类留学生的培养也缺少了人文教育这一部分。
2.教学内容固化。相关课程内容相对集中且固定,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常识、文化体验这两方面,内容主要是中国概况和国情的介绍、历史地理常识介绍,太极拳等浅层体验学习等。这些内容的设置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留学生对所安排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求知欲。二是教学仅局限于中国文化的介绍,而很少涉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思想的理解、艺术水平的修养等。三是即便在浅层次介绍中国文化方面,也出现许多偏差和固化,如留学生谈起功夫只知道“少林寺”、“太极拳”等,这其中存在的片面性、固化性、扭曲性问题在教学中处处存在,却没有加以重视,更没有人好好地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调整。
三、针对理工科留学生开设人文课程的思路
1.突出对学科文化能力的培养。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学科文化和学科知识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和合理运用,才可能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文化能力。我们认为,学科文化能力是指从事一门学科学习、研究、实践等的人群在形成了学科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运用学科知识去理解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它包涵三个部分:(1)信息筛选能力,学科从业者在面对社会纷繁多变的思想浪潮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能够利用自身对学科的了解,在海量信息当中进行筛选、加工和区分,能够对信息的实用性、真伪性、准确性进行辨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该学科特点的个人观点。(2)学科传承能力,学科从业者不仅要在学科知识上,而且要在学科精神上对该学科进行有意识、有方向、有方法地传承,保证前人的精神不至丢失,也保证今人的创新能够得以延续。(3)环境适应能力,在信息筛选和学科传承过程当中,会面对社会环境、其他学科等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学科从业者不仅仅需要进行分析判断,还要对旁人进行审视,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具体的社会需求进行权衡和判断,积极地去适应环境,甚至去改造环境。
2.发挥人文课程的潜在性特点。我们认为,潜在性是人文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其表现在于该类课程与学生的理工科学习虽然不是直接相关,但是具有基础性和铺垫性的作用。由于人文素质是关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人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素质,尤其对理工科学生来说,这些课程的内容掌握与否几乎不影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对其专业素养的塑造又是必需的,因而人文课程以“潜在”的方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潜在性这一特点在理工科留学生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其原因在于:(1)这些留学生在华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习惯、中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理工科来说,留学生在入学前的专业基础水平差异非常大。各类文化交织使得对留学生的管理天然地需要处理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等问题,而不同的专业基础则需要有一个共通点,让各国留学生拥有足够的精神支撑,从而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2)这类留学生喜欢动手实践,我们可以利用专业实践的机会,将人文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实践过程当中,让其在现实场景中亲身经历及感受。因而,对留学生的人文课程可以考虑设计大量的实践内容和环节,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效果在丰富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方面将远胜于课堂教育的单向传播。
四、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保障
1.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理工科留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需要教育者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环境的塑造建立一个思想认识的前提。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做出不同的调整,但需要从整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着眼把握,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学校的组织体系当中,加强注意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一步步地形成环境。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观念有所转变的基础上,教育者还需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来实施。这其中包括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即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也包括像宣传政策、操作流程等。所有这些都是有利于确保人文素质校園环境形成的有效性的,充分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和熏陶的重要作用,促进理工科教与学克服形式化和功利化倾向,以扎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活动。
3.加强学生的课外教育。教育者要对人文课程进行很好的设计,把学生课外时间很好地利用起来,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形成。校方可以借助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力量,组织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校方还可以举办有关人文素质的各类活动、讲座等。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我们考虑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制一份尽量科学的试题,以考核打分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实践表现、心理健康程度等。另一方面,我们考虑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了解,调查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特定环境中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表现;调查的对象是学生本人、周围的同学、同事、合作者等;调查的时机选择有三:一是课程结束之后,二是学生毕业之时,三是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后的某个时候。
参考文献:
[1]程颖,马绩伟.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1).
[2]檀江林,王帅.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16,(03).
[3]曹文波.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5,(02).
[4]张晓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与实践路径——以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06).
[5]杨礼富,邵春妹,王尔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04).
[6]周建新,仲琦帅,卢震.“985”工程大学人文通识课程类型、教法及效果探析——以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5,(02).
[7]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关键词:理工科;留学生;人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194-02
长期以来,重專业技能而轻文化素质的毛病一直困扰着理工科高校,导致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水准下降、厌世轻生等负面问题(檀江林等,2016)。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些问题在各理工科高校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而对于招收理工科留学生的高校来说,这些问题则更加严重。
一、目前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不够重视。我们发现,很多理工科高校不是不知道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开设的相关课程又流于表面应付,内容空洞乏味、没有新意,且课时偏少,过于形式化。教师自己也不够重视,认为这仅仅是在完成任务;学生不感兴趣,只要应付过去了事即可。同时课程的设置缺乏一个公认的大纲作为参考标准,或者说知道一点“文化”的人都可以随便插两句嘴。在排课上,时间安排也没有得到保证,不少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多为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在晚上甚至周末。
2.趋于功利,不够平衡。很多教育者在培养理工科学生时往往追求学习或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因而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科学技术内容的深挖上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管理和实践中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程颖等,2009)。
二、目前针对理工科留学生开设人文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混乱。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接收理工科留学生的高校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其相关理工科的培养上,对这类留学生开设人文课程则没有意识。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有的高校开设了但组织形式非常随意,既没有大纲,也没有作为依托的系统的教学培养目标,甚至有的高校以人文课程的名义把留学生带出校外参观。在目标定位上,相关人文课程被有意无意地偏废了,这类留学生的培养也缺少了人文教育这一部分。
2.教学内容固化。相关课程内容相对集中且固定,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常识、文化体验这两方面,内容主要是中国概况和国情的介绍、历史地理常识介绍,太极拳等浅层体验学习等。这些内容的设置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留学生对所安排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求知欲。二是教学仅局限于中国文化的介绍,而很少涉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思想的理解、艺术水平的修养等。三是即便在浅层次介绍中国文化方面,也出现许多偏差和固化,如留学生谈起功夫只知道“少林寺”、“太极拳”等,这其中存在的片面性、固化性、扭曲性问题在教学中处处存在,却没有加以重视,更没有人好好地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调整。
三、针对理工科留学生开设人文课程的思路
1.突出对学科文化能力的培养。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学科文化和学科知识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和合理运用,才可能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文化能力。我们认为,学科文化能力是指从事一门学科学习、研究、实践等的人群在形成了学科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运用学科知识去理解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它包涵三个部分:(1)信息筛选能力,学科从业者在面对社会纷繁多变的思想浪潮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能够利用自身对学科的了解,在海量信息当中进行筛选、加工和区分,能够对信息的实用性、真伪性、准确性进行辨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该学科特点的个人观点。(2)学科传承能力,学科从业者不仅要在学科知识上,而且要在学科精神上对该学科进行有意识、有方向、有方法地传承,保证前人的精神不至丢失,也保证今人的创新能够得以延续。(3)环境适应能力,在信息筛选和学科传承过程当中,会面对社会环境、其他学科等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学科从业者不仅仅需要进行分析判断,还要对旁人进行审视,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具体的社会需求进行权衡和判断,积极地去适应环境,甚至去改造环境。
2.发挥人文课程的潜在性特点。我们认为,潜在性是人文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其表现在于该类课程与学生的理工科学习虽然不是直接相关,但是具有基础性和铺垫性的作用。由于人文素质是关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人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素质,尤其对理工科学生来说,这些课程的内容掌握与否几乎不影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对其专业素养的塑造又是必需的,因而人文课程以“潜在”的方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潜在性这一特点在理工科留学生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其原因在于:(1)这些留学生在华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习惯、中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理工科来说,留学生在入学前的专业基础水平差异非常大。各类文化交织使得对留学生的管理天然地需要处理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等问题,而不同的专业基础则需要有一个共通点,让各国留学生拥有足够的精神支撑,从而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2)这类留学生喜欢动手实践,我们可以利用专业实践的机会,将人文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实践过程当中,让其在现实场景中亲身经历及感受。因而,对留学生的人文课程可以考虑设计大量的实践内容和环节,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效果在丰富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方面将远胜于课堂教育的单向传播。
四、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保障
1.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理工科留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需要教育者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环境的塑造建立一个思想认识的前提。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做出不同的调整,但需要从整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着眼把握,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学校的组织体系当中,加强注意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一步步地形成环境。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观念有所转变的基础上,教育者还需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来实施。这其中包括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即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也包括像宣传政策、操作流程等。所有这些都是有利于确保人文素质校園环境形成的有效性的,充分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和熏陶的重要作用,促进理工科教与学克服形式化和功利化倾向,以扎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活动。
3.加强学生的课外教育。教育者要对人文课程进行很好的设计,把学生课外时间很好地利用起来,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形成。校方可以借助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力量,组织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校方还可以举办有关人文素质的各类活动、讲座等。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我们考虑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制一份尽量科学的试题,以考核打分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实践表现、心理健康程度等。另一方面,我们考虑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了解,调查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特定环境中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表现;调查的对象是学生本人、周围的同学、同事、合作者等;调查的时机选择有三:一是课程结束之后,二是学生毕业之时,三是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后的某个时候。
参考文献:
[1]程颖,马绩伟.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1).
[2]檀江林,王帅.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16,(03).
[3]曹文波.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5,(02).
[4]张晓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与实践路径——以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06).
[5]杨礼富,邵春妹,王尔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04).
[6]周建新,仲琦帅,卢震.“985”工程大学人文通识课程类型、教法及效果探析——以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5,(02).
[7]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