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的经济数据,全年GDP增长率为7.4%。目前来看(GDP数值今后还会有调整),这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大幅减速,GDP增长率已连续3年低于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罕见现象。中国经济的这次减速,或许不是周期性的波谷,而是进入“新常态”的开端。
回顾2014,展望2015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为何进一步减速?我们可以从生产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生产的角度看,2014年GDP增长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工业增长放缓。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较2013年下降1.6个百分点,导致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7.8%下降至2014年的7.3%。第三产业增速从8.3%降至8.1%,降幅要小得多。
但这不意味着服务业大发展将取代工业大发展成为经济高增长的动力。实际上,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些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基本上都在持续下降,都从2007年的高点(分别为14.9%和16.0%)下了一个台阶。那种当前服务业的发展好于工业,中国经济结构在优化的论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基本上是不能成立的。
从三大需求来看,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都放缓了,净出口的增长则有所加快。
2014年的出口增长率降至个位数,但由于进口是负增长(按人民币计算),贸易顺差创下历史纪录,较2013年大幅增长,因此,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正,大约拉动GDP增长0.02个百分点,出口低增长并没有拖累经济增长。从更长的时段来看,近年出口受到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但外需占GDP的比例小,已经没有影响GDP走势的能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2003年以来长期维持20%以上的增长,2009年达到30.0%的高点,但之后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大的两个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放缓。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2014年“仅”为13.5%。2014年商品房销售量价齐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跌至10.5%的低点。综合来看,2014年投资拉动GDP增长约3.6个百分点,较2013年下降,是2014年GDP增长率进一步下滑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GDP增速是越高越好。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一般都被理解为“底线”,而不会被认为是“上限”,就是越快越好观念的反映。
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消费的增长率较低而且较平稳。消费不是近年经济减速的重要原因,反过来看,它也不是可以拉动经济加速增长的力量。
展望2015年,导致GDP减速的因素仍然存在:制造业仍然要消化产能,投资增速很难提高;房屋销售情况不会很快就好转,而且开发商面临消化库存的压力,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率仍然会比较低。而且,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放缓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净出口则可能从2014年的高位下降,对GDP增长的贡献由正转负。此外,由于2014年收入增长率较2013年进一步下降,2015年居民消费能力将有所下降,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仍将小幅减弱。由于存在这些不利因素,2015年GDP增速有可能较2014年进一步下滑。
站在“新常态”的历史门槛上
1978年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近一半年份(17年)是超过10%的超高增长,而低于8%的“波谷”只出现过4次共10年。
中国经济此前经历了3次“波谷”,第一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二次发生在1989年之后,第三次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又遇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与第二次和第三次不同,这次GDP增长减速主要是由经济自身调整所致。前3次“波谷”的时间不长,而且很快就恢复到10%以上。这一次经济增速已连续3年低于8%,而且2015年很有可能会继续下滑,“波谷”的长度前所未有,显示出经济走势与此前3次有很大不同。那么,这一次,经济还会不会很快就从“波谷”向“波峰”攀升,再现10%以上的超高增长呢?
有人认为,当前经济减速主要是由于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多,导致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放缓,消化产能和库存之后,经济就能重获动力;此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将带来新的投资机会,这也将是强大的增长动力。
这些分析当然很有道理,但我们也要看到,重化工业、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过了快速增长期,消化产能和库存之后,这些领域的投资也只会是平稳增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能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例如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投资,但这些新领域的投资规模不会像房地产、基础设施那样大,即使短期内超高速增长,也不太可能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
投资最终要兑现为消费,消费是投资的根本动力。之所以今后难以出现大规模、高增长的新投资领域,是因为各种基本消费形态—吃穿用住行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再通过投资创造、推动新形态消费的可能性不大,因而投资也会失去相当一部分动力。过去十几年,房地产开发推动了住的发展;前几年,汽车制造业、设备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又促进了行的发展。与居住和汽车相关的投资和消费是前几年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汽车、石油及制品、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的零售额增长率都曾超过30%,但2014年已大幅下滑。这反映了一个趋势:与住房、汽车相关的一次性支出较大的消费已过了快速增长期,10%左右的增长将是常态。而这又会将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拖入平稳增长的节奏。
今后,会有一些新型消费品在出现之初经历高增长,但对消费整体的影响会比住房、汽车小得多。例如,2014年,可能是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讯器材销售额的增长率高达32.7%,但其总额只有2685亿元,远小于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的销售额。可能有人会说,网上销售会是潜力极大的消费增长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率高达49.7%。电商的确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但并没有创造新的消费形态,它在高增长的同时,也会抑制另一些消费方式的增长,对消费总额增长的拉升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