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达人”于建嵘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igh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建嵘,中国社科院教授,被誉为最贴近高层的国家智囊,最接近底层的国策专家。在最近轰动全国的“钱云会死亡案”“微博救助乞讨儿童事件”中,又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具有极强的社会号召力。现实生活中,他竭尽所能为弱势群体说话,殚精竭虑为民众打抱不平。先后荣获《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诤言奖”、《南方周末》“特别致敬人物奖”、《中国新闻周刊》“三农研究(专著)奖”、《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人物”称号、《新周刊》“年度新锐人物”等。
  
  少年于建嵘的“黑户”生涯
  
  破旧的黑棉袄,半旧的棉布鞋,头发凌乱,满口浓重湖南腔,于建嵘看上去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你很难将眼前这个人与“中国最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之一”“社科院教授”“48万粉丝的微博红人”等名称联系在一起。只是那副标志性的大黑框眼镜,隐隐约约地表明他的与众不同。
  1962年,于建嵘出生于湖南衡阳一个普通家庭。此后几十年,他有关农民的调查几乎全部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他熟悉这里的人民,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全部痛苦。
  于建嵘的父亲在十几岁的时候便成了孤儿,经常在外面流浪,有一次在山里面遇到湘南游击队,这使得他很快成为一名游击队员。革命胜利后,他被任命为湖南省祁东国营酿酒厂的负责人。
  然而,就在于建嵘刚满5岁时,父亲转眼间就被反对派打成了“土匪”。母亲带着4个孩子一次次从县城被驱赶到湖南永州农村,动荡不安的生活使得他们丢失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户籍档案。于是,一家人成了没有户口的“黑人”(指“文革”期间没有户口的人)。
  那个年代,没有户口,意味着没有一切,因为那时候的所有消费品几乎都要凭票供应,没户口连粮票和布票都分不到。没有粮票,母亲就去粮站扫垃圾米,攒起来给一家人做饭;没有布票,母亲就把麻布袋染黑了做布料,找盲人裁缝给他做了件怪异的外套。
  于建嵘7岁时,他的父亲找人说了很多好话,一所乡村小学才勉强同意接收于建嵘当插班生。然而,作为一个城市来的孩子,加上政治包袱,于建嵘一家经常被人指指点点,他也常被同村的孩子歧视。于建嵘记忆中的第一件新衣服没穿多久就被同龄人以驱逐“黑人”为借口强行撕烂。这时他的父亲突然出现,说自己刚好路过,于建嵘猜测当时父亲应该是特意来看他的。当时,父亲抱住他瘦小的身躯哭得极其伤心。每每说到此处,于建嵘眼圈总会发红,他说那是他生平唯一一次看到父亲流泪。当时,年仅7岁的于建嵘已体会到了底层小人物的辛酸。
  1978年,于建嵘的父亲在平反4个月后因病去世,母亲因此也无法恢复工作,只能靠捡破烂来维持生计,并供养于建嵘姐弟读书。为了帮母亲讨回公道,同时也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姐姐带着于建嵘四处上访,然而却处处碰壁。16岁的于建嵘暗暗发誓,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读书改变“黑人”命运
  
  命运在1979年发生了转折。那年高考,于建嵘被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录取了,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轰动方圆几百里呢”。谁也不曾想到,“黑人”于建嵘竟然能够成为全校(县高)考上大学的4名学生之一。
  在大学里,于建嵘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同学。相同的命运让这帮热血青年常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国如何改革”等一系列关乎国家命运的问题,于建嵘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衡阳日报》做记者。在记者的岗位上,他曾独立起草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草案)——一个新闻和法律工作者的建议》。然而,不久后他便发现自己的想法有些可笑,因为身为记者的他所能做的太微不足道了,即使能帮助的也仅仅是个案和个人。
  1987年,辞去记者职务的于建嵘改行当了律师,并成为中国第一批获得律师资格证的人。靠着给人打经济官司,没过多久,于建嵘便挣到了他认为“一辈子也花不完”的200万元。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后,于建嵘顿时感觉没有了奋斗目标,他买了一辆车,四处游走。然而,某一天朋友的话惊醒了他,建议他继续读书深造。
  1997年,他考取了在学界赫赫有名的徐勇教授的博士生,徐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主任。徐教授建议于建嵘一定要俯下身子,走进乡间,了解真相。
  1999年,当大部分毕业生整日埋头于图书馆寻找理论素材时,于建嵘却选择了走出校门,走进乡村。他沿着毛泽东上世纪20年代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走过的路线进行广泛的农村考察,并选择了“岳村”即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绍庄村作为调查点。
  记者、律师、学者的三重身份,让于建嵘对问题保持着高度敏感,他记录下每天在路上遇到的各种人以及见到的乡村变化。“不是为了寻找故事,而是为了寻求学术的灵魂和学者的良心”,于建嵘说。历时两年的奔波,2001年,于建嵘终于完成了轰动学界的《岳村政治》,他也因此而名声大噪,渐入公众视野。
  随后,于建嵘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荣誉纷至沓来:2003年获《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诤言奖”,2004年获《南方周末》“特别致敬人物”称号,2005年获《中国新闻周刊》“三农研究(专著)奖”,等等。
  
  关注底层为底层呐喊
  
  然而面对众多荣誉,于建嵘似乎并不在意。有时为了走访调查,他甚至放弃出席很多人羡慕的颁奖典礼。2004年起,他主张弱化乃至撤销信访制度。在随后半年的时间,于建嵘的大部分时间是和上访者们一起度过的。他去工厂,去黑矿,去乡村,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聊天。
  不做调查的“私人时间”里,于建嵘喜欢待在京郊的四合院里,院中有他精心栽种的葡萄和青菜,而那只大灰狗也是他多年的忠实“伙伴”。这处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宅第,是他7年前主动放弃社科院分配的楼房,而在京郊宋庄买的平房改建而成,他笑称“脚踏土地的幸福感来的更真实”。
  每天,都有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民众找到这里,向于建嵘哭诉喊冤。他们送来大量的“揭黑”材料,关乎农民土地、城市强拆、工人失业等。在他家里,有一间“黑材料”房,满满两面靠墙的书柜都是按地区归档的群众举报信,涉及全国2860个县。如今,这些举报信已经四五万封了,数量仍在上升。有时一些访民大清早5点就来拍门,于建嵘从不拒绝。最多的一天,于建嵘曾经接待过40多位访民。
  于建嵘的电话号码、家庭地址、行程计划,几乎公开。访民们似乎知道于建嵘何时在家,何时出差。甚至前不久还有访民跟到浙江乐清去找他。“我现在就是一个透明人”,于建嵘笑称。他说即使有时候爱莫能助,但他也从未拒绝过访民们的倾诉,“总要有人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吧”。
  
  课堂开骂当官的
  
  近年来,除了接待上访者、做调查,于建嵘又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给官员们上课。此前,他是极为反感给官员讲课的,觉得“太虚了,不实在”。身为社科院农村问题的专家,他认为只有贴近底层老百姓,倾听底层声音,为底层呐喊,才是紧要的事情。
  改变来自2009年某次中央党校的课堂上。那次课程的主题是“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几十名省部级高官的情绪一直不够高涨,然而当于建嵘尝试性地列举出邓玉娇案、瓮安、石首和上访村等事件的时候,他感到听众们顿时像“打了吗啡”,一下子活跃起来。下课后,高官们将于建嵘围得水泄不通。
  于建嵘终于明白,“我讲的,其实很多官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不敢讲不能讲,我在讲他们的心里话,所以有共鸣。”此后,他陆陆续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邀请函,无一例外都是邀请他过去给官员们讲讲真话。
  课堂上的于建嵘多数时间是温和地循循善诱,甚至略带调侃意味。他戏谑地“劝”官员们不要抽太好的烟,“即使想抽好烟也要换换盒子,要不然就会像周某人一样的下场”,也不要写日记,免得被网友人肉搜索。
  课堂上,他讲“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讲“刚性稳定”的危险,也讲“万恶的信访制度”,还讲大规模拆迁的隐患。讲到动情处,他怒斥官员们:“你们今天要记住了,不要强拆,否则会有报应的。”
  由于每天面对无数访民的悲苦,于建嵘难免心中对官员有“怨气”,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在课堂上对着“学生们”开骂,但他的“学生们”仍呼“过瘾”。
  现在,于建嵘专门给官员讲课,忙得陀螺一样团团转。一年下来,就已经讲了100多场了,平均两天就有一场,有时一天甚至要赶两场。
  这位终年奔走在乡间的草根学者意识到,官员和老百姓并不是水火不相容。
  他在课堂上,播放上访者以及拆迁户的纪录片,这让很多官员潸然泪下。讲课并非没有效果。有一次,于建嵘在清华给湖南省一个中青年干部班讲课。课还没结束,一位负责拆迁的领导就给属下打电话,要求立即停止强拆,即使不能升官,“我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啊”。这让于建嵘颇感欣慰,“我的课没有白讲。”
  
  微博红人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有成效。外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于建嵘甚至被贴上“喜欢到处乱讲话”“脑子里少根筋”的标签。
  一些官员听完课根本不领情,最典型的是江西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2010年11月,于建嵘在其微博中描述道:“昨晚深夜赶到万载县,今天给700多人讲课,号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刚才吃饭,县委书记言称,为了发展,就得拆。我怒言,现代社会就是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基础,你们这些人最要做的就是确保个人权利。他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我一怒推椅而起,离席而去。”在于建嵘看来,这是捍卫公民基本权利的斗争,并非一时冲动针对陈晓平个人。这段博文,很快被转发超过5000次,评论超过3000条,引发了网友关于拆迁话题的激烈讨论。
  微博给了于建嵘新的话语权,他仿佛找到了一把利器。除了频繁出入官场讲课之外,他成了“微博控”。在微博上,凡是关乎百姓疾苦的事情,他总是第一个知晓。开微博才几个月,他的粉丝已经超过48万人。他的微博时时处处坚守底层立场,为底层呐喊。他关注上访、拆迁、维稳、打拐等社会热点问题,是为数不多的敢说真话的微博名人。
  此后,于建嵘开始利用网络做善事。
  2010年圣诞节,他办起圣诞流水席。他在微博上发出邀请消息,4天内招待了不少的来访者,据他估计,连同赶来的网友、学者、学生和官员,大约招待了800多人。
  2010年12月29日,他启动“让失屋农民过冬”活动:凡经网友认定在最近3年被强拆而失屋无处安身的农民,将给其寄去1000至2000元过冬费。经费由私人或企业赞助,拒绝学生和工薪人士捐款,爱心人士可直接与受捐人联系。此活动,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踊跃响应,给很多困难户送去了温暖。
  2011年1月17日,失踪儿童杨伟鑫的母亲给于建嵘发了一封求助信,由此掀起了“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的浪潮。于建嵘意识到,很多被拐儿童最终都沦落成不法分子的“乞讨工具”,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人为致残,以招来路人的怜悯。随着更多网友的关注,以及越来越多的失子家庭的哭诉,于建嵘发现,这只是冰山一角。唯有发动网友的强大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乞讨儿童重回家庭。“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官方微博被建立起来。随后,立刻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和支持。短短数日,就有无数网友留言,并发布寻子信息数千条。
  于建嵘再一次成为舆论人物,北京宋庄小堡村再一次人声鼎沸。
其他文献
承办政府节庆活动    由《记者观察》会展中心所属机构承办、黄陵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民祭”轩辕黄帝活动,至2009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每年一个主题突出亮点,30余个少数民族共祭轩辕黄帝、奥运冠军祭黄陵、“轩辕柏”台湾行等活动主题,得到了陕西省和延安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改变了政府办活动的老面孔,找到了“民祭”轩辕黄帝的好办法。    与国外建立友好县市牵线搭桥    由《记者观察》会展中心所属机构为云
苦难不可以欣赏
2010年10月19日,阳城县举行十二项重点工程竣工庆典,欢庆的锣鼓声、鞭炮声和喝彩声汇成一片,响彻整个县城,让人激情澎湃。这些重点工程的建成,使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凤凰古城,发生质变,一个具有江南风韵的山水园林城市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阳城县委书记、县长冯志亮说:“城镇化是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在“十一五”收官之时,总结城镇化建设的成果,感
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公安局工作,加上弟妹,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可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  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今年已
守少年是留守儿童成长之后形成的群体,这个群体闯入媒体的视线是由一个又一个令他们长辈和老师大跌眼镜的非常举动造成的。他们即将或者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业,一部分在更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大多数人处于无业的状态。他们受到有限的教育之后,立即步入社会,自然要产生碰撞和磨合,而这个磨合的过程却是残酷的。    学校监管的无力    这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有80%的学生都是“留守少年”。这个
“俄罗斯似已深陷假文凭、假学历泛滥的泥淖。据专家统计,近25%的专业人士在求职时出示的是假文凭。如今,在俄罗斯买个假文凭就跟买萝卜白菜一样平常。然而,没有在正规学校学过飞行的人,却在开飞机;没有经过医学院寒窗苦读的人,却拿起了手术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7月20日出版的俄《消息报》,这样评价俄罗斯假文凭屡禁不绝的怪现象。  和许多国家一样,在俄罗斯,高学历是仕途升迁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敲门砖”,这
现在,银行卡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上购物,超市刷卡,就连购房买车,都离不开刷卡消费。按照央行的统计,人们日常每花100块钱,就有25块钱是通过银行卡支付的。而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费占了相当大比例。  信用卡在迅速普及的同时,其漏洞也日益显现,非法套现就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新的生财之道。  2009年5月5日,央行、银监会、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
李凌峰,男,1963年2月出生,产党员,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吉克自治县副县长、阿巴提镇党委记。  塔什库尔干县位于新疆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周边与3个国家接壤,受高原山区恶劣气候的影响,暴雪、洪水、泥石流等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10年来,李凌峰在这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战天斗地,忘我工作,先后安置移民513户、2841人,实现了全镇村村通车、户户通电、家家通
何谓平衡?《辞源》说:“衡器两端所承受的重量相等而处于水平状态。”古希腊阿基米德论述:相同的重物放在相同的距离上便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往其中一个重物上加或减一点分量,它们就失去平衡。大概这是天地间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当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除了生理活动必须符合“平衡”规律外,心理活动也必须保持“平衡”状态。在当前快节奏多诱惑的社会中,人的心理一旦失掉平衡,就要出现比生理疾病还严重的心理病态。  几年
继水宜生制水器发生爆炸,被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之后,全国民众对“水宜生”、“水益生”等两大虚夸水杯产品开始讨伐,相关部门相继介入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最近,本刊又接到读者投诉,饮尔康纳米能量杯‘借’健康理念,大肆鼓吹其“能治百病”的保健功能。记者在饮尔康官方网站看到,该产品不仅鼓吹其保健疗效,还介绍详细的利润分析,其暴利空间令人惊叹。  为了规范涉水产品虚夸宣传,卫生部曾发布了2005年10号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