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这一战略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会议主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一决定的贯彻实施,必将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从而使我们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任务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任务而言,有如下五项:1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3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4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5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次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写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高纲领的话是这样写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全文最重要的命题,其它一切都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和手段。1894年适逢新旧世纪之交,恩格斯的朋友卡帕内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创刊的刊物《新纪元》找一段题辞,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区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对此,恩格斯作了如下回答: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经典命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一是每个人自由发展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这个经典命题表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是同义的,可以通用的),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社会和谐不仅是所有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且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对自然的关系,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能力。如果社会内部纷乱不已,力量相互掣肘,内耗加剧,就会大大削弱社会改造自然的力量。反之,社会和谐就会大大增强社会改造自然的力量,创造新的生产力——不仅创造新的物质生产力,而且创造新的精神生产力。
中共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不断探索和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研究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在继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之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概念,在完成执政理念飞跃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了新的执政理念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而又协调有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出来,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在这个社会里,社会各方成员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个社会处于协调有序、稳定和谐的状态。
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其它各种利益矛盾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调节,各类社会矛盾都可以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有效的化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会自发形成,必须由党和政府领导各界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构建。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这项工程,关键在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决定》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决定》还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遵循《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为构建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社会努力奋斗吧。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任务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任务而言,有如下五项:1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3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4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5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次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写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高纲领的话是这样写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全文最重要的命题,其它一切都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和手段。1894年适逢新旧世纪之交,恩格斯的朋友卡帕内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创刊的刊物《新纪元》找一段题辞,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区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对此,恩格斯作了如下回答: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经典命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一是每个人自由发展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这个经典命题表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是同义的,可以通用的),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社会和谐不仅是所有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且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对自然的关系,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能力。如果社会内部纷乱不已,力量相互掣肘,内耗加剧,就会大大削弱社会改造自然的力量。反之,社会和谐就会大大增强社会改造自然的力量,创造新的生产力——不仅创造新的物质生产力,而且创造新的精神生产力。
中共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不断探索和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研究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在继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之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概念,在完成执政理念飞跃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了新的执政理念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而又协调有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出来,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在这个社会里,社会各方成员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个社会处于协调有序、稳定和谐的状态。
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其它各种利益矛盾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调节,各类社会矛盾都可以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有效的化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会自发形成,必须由党和政府领导各界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构建。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这项工程,关键在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决定》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决定》还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遵循《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为构建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社会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