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逻辑主线与建构特性

来源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de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为理论基石。回顾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即遵循供给侧方面社会生产全面发展趋势的同时,立足需求侧方面人民需求全面满足的价值取向。遵循这一主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呈现出一定的建构特性:即把握规律性,突出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富于变动性,突出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坚持人民性,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立场;注重中和性,突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追求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得以可能根植于其深厚的历史根基、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成功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民族复兴以及抵御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兴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冲击越来越大.与传统媒介生态环境相比,新媒体环境以其开放、便捷、多元的优势,在
近年来,在一些欧洲公司,一种称为“超预算”(Beyond Budgeting)的管理模式开始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超预算”的倡导者们宣称:“超预算”是对传统预算的替代。    传统预算模式的弊端    “超预算”最早在1998年提出,和“新经济”的提法几乎同时。和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带来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预算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这些不适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