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撄而后成”的自我完善的女性形象--试论《聊斋志异》中婴宁性格的重大转变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shui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婴宁的性格转变,流行的评论认为,婴宁的性格转变是礼教的悲剧,妇女的悲剧,是一个被动的、被迫的和异常痛苦的转变过程,是个人与群体相冲突的人类永恒的精神困境。而通过作者对儒释道三家经典的态度、婴宁的原意探究、借小说中人物之口的评价、对于文本的细读以及作者文末的总结这五个角度切入分析,笔者认为,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篇小说是从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写作的,而非是反传统文化的。婴宁不是一个被礼教迫害而失去纯真天性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撄而后成”的主动自我完
其他文献
解构主义思想解放了传统思维,进行了设计风格的创新。该思想主要致力于对传统创作活动中被抑制或者被压抑的内容进行挖掘与揭示。本文首先阐述了解构主义的起源,然后在此基础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学,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拓宽儿童音乐视野注入了新活力。因此,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创编与创作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五章围绕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强调坚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