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内容;素材;时机;调控: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B)-0058-01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就是通过学生先学习,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合作学习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结果只能是白白耗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看不到合作交流的成果。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选内容,提供合作的素材
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实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学生个人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合作就来自现实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
2 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道开放题:把一个正方形沿一条直线分成两部分,可得到两个怎样的图形?由于学生直观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此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能使原有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
二、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教师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走向深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年、月、日”时,笔者就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可他爸爸今年三十多岁了,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题中的悬念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于是不由自主地开始了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
三、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之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等合作参与形式。
首先,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其他学生要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因为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四、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结合
合作交流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的自主探索,而无原则地合作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创造性发展受阻。这样就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合作交流前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所思、有所悟、有表达的欲望。如,教授探索规律题: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是怎样的规律。3、5、7、××、XX。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然后小组之间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再全班交流讨论。这样。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合作交流,能够促进学生思路的开拓及思维的深入,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B)-0058-01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就是通过学生先学习,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合作学习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结果只能是白白耗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看不到合作交流的成果。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选内容,提供合作的素材
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实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学生个人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合作就来自现实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
2 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道开放题:把一个正方形沿一条直线分成两部分,可得到两个怎样的图形?由于学生直观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此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能使原有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
二、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教师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走向深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年、月、日”时,笔者就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可他爸爸今年三十多岁了,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题中的悬念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于是不由自主地开始了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
三、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之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等合作参与形式。
首先,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其他学生要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因为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四、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结合
合作交流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的自主探索,而无原则地合作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创造性发展受阻。这样就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合作交流前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所思、有所悟、有表达的欲望。如,教授探索规律题: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是怎样的规律。3、5、7、××、XX。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然后小组之间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再全班交流讨论。这样。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合作交流,能够促进学生思路的开拓及思维的深入,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