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科类课程教学过程全覆盖的形成性成绩评定方式探索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成绩评定方式的弊端日渐暴露,已不能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性考核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目前部分教师在认識上存在偏差,形成性成绩未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本文探索了一种能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成绩评定方式,对以往形成性成绩评价过程进行了优化,以促进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形成性成绩;过程优化;全面覆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030-03
  形成性评价是Harvard大学的Scriven教授于1967年提出来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多种方法、渠道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以便于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注重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建立有效反馈,进而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形成性成绩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依据的不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阶段成绩,还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策略,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导,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创造契机[2]。形成性成绩也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全面反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总结来及时有效地掌握教学情况,用以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当前阶段,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存在对形成性成绩理解不全面或理解存在偏差的现象,错误地将形成性成绩用模拟考试、平时作业、到课率等因素加以替代,忽视了形成性成绩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无法真正发挥出形成性成绩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教学流程全覆盖的形成性成绩评定方式,对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改进教学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共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一、背景分析
  (一)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
  1. 弱化过程管理,片面强调成绩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结课考试的成绩为评判依据,因而忽视了学生知识框架构建、能力素质养成的过程[3]。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性活动,忽略过程管理、片面追求终结性成绩的结果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自我要求,单纯依靠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来应付结课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传统评价方式的简单性、片面性极大地阻碍了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 评价主体单一,方法内容受限
  传统评价方式主体较为单一,往往以教师的评估为主导,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缺乏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必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片面性。根据Phillip Perrenoud提出的“对象多样性+以人为本=形成性考核多样性”公式可知,学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求教师以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内容去评价多样化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培养情况,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内容和手段上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4]。
  3. 缺乏有效反馈,无法形成调控
  传统评价方式重点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的各种信息,无法对教学过程形成全面覆盖,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5]。教学过程评价的缺失会直接导致“教”与“学”的双方无法得到有效反馈,因而难以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准的调控。教师无法通过评价的结果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信息,缺乏教学内容、手段调整的依据。学生也无法通过反馈掌握自身学习情况或得到激励,难以产生自我发展的动力。由于传统评价方式存在上述局限性,形成性评价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当前教师对形成性成绩认识的偏差
  传统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已无法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形成性成绩来强化过程管理、形成诊断性反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为了必然选择。但目前部分教师对形成性成绩的认识上仍然存在偏差,致使形成性成绩在施行阶段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1. 内容认识的偏差
  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但由于未能深刻理解形成性评价的内涵,而是简单地将到课率、平时作业、阶段测验等因素加权叠加作为学生的形成性成绩。这样得来的形成性成绩虽然兼顾到了部分教学环节,但仍然无法对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覆盖,无法真正发挥出形成性成绩应有的作用。
  2. 功能认识偏差
  形成性成绩不是简单的数字描述,而是通过多种方式来考察、总结和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得来的。对教师而言,形成性成绩本应发挥“恒温器”的作用,当教学活动偏离既定路线时,形成性成绩向教师和学生多次、即时、动态地提供诊断性反馈信息,借以矫正教学过程。部分教师错误地将形成性成绩作为“调节器”,在学生成绩未能及格时给学生“放水”,让付出努力的学生感到不公,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形成性成绩评定原则
  (一)公平客观,简易可行
  形成性成绩的公平客观至关重要,只有公平客观的形成性成绩才能真实地展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才能为后续教学过程调整提供可靠依据。若在形成性成绩评定过程中掺杂个人主观意愿,不仅教师无法通过形成性信息得到诊断性信息,还会打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形成性成绩作为鉴定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辅助教师调节教学过程的工具,评定过程中不应给师生增加过重的负担,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简易可行,又符合教学工作实际。
  (二)侧重过程,考核全面
  形成性成绩的评定过程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合理利用形成性成绩将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相较于传统评价方式,形成性成绩更加侧重利用多元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策略、发展进行评价。只有将形成性成绩的评定融入教学工作的全部过程,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诊断性信息。   形成性成绩关注于学生的未来和长久发展,并将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信息及时、动态地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因此,为保证形成性成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构成要素要合理、考核内容要覆盖全面,以避免考核手段、内容上的限制而带来的片面性。
  (三)督促激励,促进发展
  形成性评价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探索者。形成性成绩的评定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不仅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通过形成性成绩得到尊重与认可,以此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
  形成性成绩不仅应着眼于学生在各个教学阶段所取得的成绩,还应关注学生通过学习、探索而得到的进步和动态的发展。形成性成绩评定方式的选择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将前期的进步和发展延续下去。
  三、形成性成绩评定方式探索实践
  科学规划形成性成绩的实施策略,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全面覆盖才能实现形成性成绩的功能最大化。但目前各类院校的不同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背景、学生层次、教学条件等方面面临的客观因素不同,具体的形成性成绩评定方式实施策略也有所不同。本着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本文探索理工科类课程教学过程全覆盖的形成性成绩评定方式,以期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师与生相互促进的效果。
  合理的形成性成绩构成要素要科学覆盖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把握学科特点,从课前、课上、课后多环节考虑,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理工科类课程特点,教师采取预习检查、课上互动、课堂笔记、课后作业、专题活动等评价形式,以期完善科学规范、公平客观的形成性成绩评价体系。
  1. 预习检查。课前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预习情况的检查,不仅可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为课上教学手段选择、方式调整、进度把握提供依据。
  预习情况的检查不一定采用纸面检查的形式,可以使用课前提问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雨课堂”等新工具,让学生上交预习作业,方便教师量化评定形成性成绩。
  2. 课上互动。课堂互动的合理利用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浓厚的课堂氛围,让教师从“讲台上”走进“学生中”,在师生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由重“教”向重“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将课上互动纳入形成性成绩,可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在该部分形成性成绩的评定过程中,重在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遵循公平客观、实事求是原则记录学生课上表现。
  3. 课堂笔记。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也是在检查学生课上的听课状态,课堂笔记的认真记录不仅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了方便,还避免了学生课堂走神。在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情况下,课堂笔记在集中注意力、巩固课堂知识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课堂笔记纳入形成性考核具有重要意义。
  4. 课后作业。对学生而言,课后作业既是对课上内容的回忆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重新构建。对教师而言,课后作业是课上教学活动的一次诊断性反馈,因此将作业作为形成性成绩评定的要素十分必要。作為施教者,教师应把握作业批改机会,不能以过于粗放的“阅”字了之,要通过作业的批改获得阶段性教学的反思,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课后作业的成绩也是对学生努力的一种肯定。
  5. 专题活动。专题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可采用论文撰述、专题研讨、翻转课堂等模式,将学员分成多个小组,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建立学生间沟通、互助的桥梁。为避免个别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浑水摸鱼,在评定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的方式构成该部分形成性成绩的主要部分。在专题活动中应尽量利用本专业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促使学生在课后积极查阅资料,便于学生拓宽学科知识面,多维度理解课堂知识,为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切实加强学生科研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
  形成性考核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成果,还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诊断性反馈信息。形成性成绩的评定过程,既要避开传统型评价方式的弊端,又要兼顾可行性、公平性,客观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表现,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性成绩的评估要有效覆盖教学的全过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诊断性信息。形成性成绩评估的各个要素应都做到准确量化,克服成绩评定中的盲目性,建立准确、客观、公平、科学的形成性成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严加友,华芳英. 论形成性考核的多样性[J]. 中国远程教育,2004(07):36-39.
  [2] 曹彪,宋岩,张颖,等. 基于网络的实践课程“形成性+终结性”考核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3):42-45.
  [3] 陈川宁,严冬梅,张春燕,等. 多元化考核体系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2014,22(03):550-551.
  [4] 刘浩宇,王亚芹. 多维聚合成绩评价体系在高职中药化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16(15):18-22.
  [5] 杨孝堂. 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考核中的形成性考核[J]. 开放教育研究,2000(02):16-18.
  (责任编辑:淳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系统消融犬心外膜脂肪垫(完全去迷走神经)的远期心电生理效应。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16条,随机分为消融组和假手术组(各8条)。消融组犬经开胸途径消融心外膜所有可视脂肪垫,假手术组仅进行开胸手术。术后8周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等部位的不应期,并进行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诱发。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基础心率(163.8±12.2)次/min显著高于假
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常见于右心室流出道,其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少。近期有报道右心室希氏束旁室早的消融,相对于右心室流出道室早,其射频消融的成功率略低而并发症较多。既往文献报道常采用多导管标测消融,而单导管消融尚少见报道,本文报道单导管成功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希氏束旁室早1例。
患者,男76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30年,发现皮肤破溃入院”。患者2010年7月17日发现左前胸局部起搏器植入处表面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于我院就诊。体检发现左前胸起搏器植入处皮肤约3cm×2cm红肿,伴lcm×1cm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胸、腹壁静脉较为明显。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三度房室阻滞,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前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率高达65.24%,二尖瓣置换术后持续性AF的患者占93.89%[1]。我们观察了围术期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AF的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60例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n=30),和常规治疗组(n=30)。
摘 要: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本科,一流课程则是一流本科的基石,是育人的基本单元,建设一流课程对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目前大学课程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一流课程建设及管理工作实践,从一流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就如何通过科学有效评价推动一流课程的闭环迭代建设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一流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期刊
电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1]。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遗传性心脏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患者。冠心病一般以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为两大临床表现,而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的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少见,值得临床高度重视,本文报告1例。
三度房室阻滞是较常见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一般表现为晕厥或晕厥前状态,如心悸、头晕、黑喙等。本文报道了1例三度房室阻滞的患者表现为双侧胸腔积液及右心室增大。
长QT综合征以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及时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报道两例长QT综合征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经验。
应用导管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已有十余年。根据目前对AF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以肺静脉前庭区域为重点的消融策略较难有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关于AF药物治疗的研究历史悠长,数据众多,但是针对AF消融围术期的药物处理的探讨较少,研究相对滞后。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目前发表的关于AF治疗的相关指南以及AF消融专家共识对此较少述及。本文将就围术期抗凝、抗心律失常药
他汀类药物问世成为心血管类药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20余年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除降脂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预防、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