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解读Witter Bynner《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释学哲学架构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道德经》之“上善若水”篇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系统地解读了美国学者Witter Bynner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阐释学 译者主体性 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81-01
  一、前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哲学著作,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文意深奥而包涵广博,至今仍然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被译为多国文字在全世界传播。
  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内化和解释的过程。不同的译者因其文化意识、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原作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作出不同的翻译解释。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创立的阐释学哲学认为,任何理解都是一种偏见,任何解释都是基于现在和未来对过去的理解。美国哲学家、翻译家乔治·斯坦纳认为,语言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就是翻译。他主张有一定限度的自由的意译,既要紧跟作者寓意又不机械照搬原文,从而实现高度的译者主体性。
  下面我们以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框架,以《道德经》“上善若水”篇为例,探析美国学者Witter Bynner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
  二、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斯坦纳认为翻译的阐释学即是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根据阐释学的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可以体现在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中:信赖、侵入、吸引和补偿。
  1.信赖
  译者对翻译文本的依赖体现为他对原文价值的认同,并愿意承担译文的内容可能毫无意义的风险。身为作家和翻译家的Witter曾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深入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并与中国学者江亢虎共事十一年翻译唐诗。Witter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使他对中国的文化巨著《道德经》的价值是有信心的。可以说,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已经经历了信赖这一步骤。
  2. 侵入
  侵入是译者打破原文的外壳,深入原文的内部以提取其核心思想的过程,这是阐释学翻译活动的关键步骤,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翻译。
  原文:上善若水
  译文:Man at his best, like water
  此处的译文极大地体现了译者突破原文的语言外壳,捕捉原文的核心思想。其他译本将“上善”译为“The highest good”或“The best of man”,这其实是将“上善”理解为一种高阶的品德,而Witter译为“Man at his best”,他将“上善”理解为人的高阶状态,主体是“人”本身而不是人的品德。
  原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Man)Serves as he goes along
  大部分的英译本此处的译文主体是“Water”(水)或者“The goodness”(善),而Witter译文的主体仍然是“Man”(人),时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表面上看译文与原文的语言上相差甚远,而实质上这正是译者对《道德经》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准确把握。
  3. 吸收
  吸收这一步骤的任务是将原作以完整的形式体现成译文的语言,而不令读者感觉到翻译的痕迹,这需要译者本身具有强大的母语功底。
  原文: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He loves)The pick of words that tell the truth
  The even tenor of a well-run state
  The fair profit of able dealing
  The right timing of useful deeds
  译文的这一组排比处理得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而流畅,既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深意,又体现出了目标语言的节奏和美感。
  4. 补偿
  斯坦纳鼓励译者以意译为主,并提倡意译的自由要有所限制,但原文和译文在两种语言之间完全公平的交换是非常难以实现的,补偿这一步骤就弥补了这一缺失,尽量达成原文和译文的平衡。
  原文: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And for blocking no one’s way
  No one blames him
  译文补充了“And”,这在原文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连词,这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和意合上的差异。汉语重意合,上下文之间并不一定需要连词来衔接,而英语则讲究严格的形式上的一致。译者在此处使用的增词法是翻译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补偿手段。
  三、结语
  《道德经》蕴意深厚,在对这部文化经典著作的阐释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才能做到既不损失原文的寓意精华,又能展现出译文的整体美感。从哲学角度上看,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本身即是对《道德经》所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佳阐释。
  参考文献:
  [1]加达默尔.哲学阐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乔治·斯坦纳.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Witter Bynner. The Way of Life according to Laotzu[M].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1944.
  责任编辑:孙瑶
其他文献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与重视,在语言学领域,分别有学者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语法学及会话分析等多维视角来对语码转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依据,对医务人员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剖析,认为在医务人员的语码转换的运用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在医务人员在与病人交往的过程中
[摘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誉为外企及涉外企业的“求职通行证”,受到中国大学生的热捧。然而口语能力低成为他们考下此证书的最大拦路虎。本文基于笔者在《BEC剑桥商务英语(中级)》课程的教学实践,以BEC中级口试为例,总结了大学生口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针对这些问题,根据英语口语学习理论、实践与方法,提出了几点提高对策。  [关键词]剑桥商务英语 英语口语
[摘要]台词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戏剧思想情感的直接方式。它最直观地展现人物性格、剧情焦点,并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高甲戏的台词具有戏剧典型的音律美,其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在高甲戏台词的英语翻译过程中,既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音律美,展现闽南唱腔的特色,又要兼顾中西文化差异和英语表达方式。在翻译高甲戏中具有浓郁闽南文化底蕴的台词时,较适宜使用相应的功能对等翻译
摘要:本文以军校汉语培训为例,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除语言本身教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教学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尝试提出在军校汉培教学中,提高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军校汉培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53-02  一、外军学员汉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通过对心理弹性相关文献的回顾,提出对高三学生教育的启示。结论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环境的改善,学校教育的完善提高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  [关键词]心理韧性 高三学生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10-02  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定义最早是来源于物理学的启发,Lazarus认为心理对某
摘要: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检验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准。设计或论文的选题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学生对本科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文中重点介绍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并从毕业生和学校两个方面分析了提高选题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本科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选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青年一代,在接收文化知识时,就被迫处于传统文化的断层,使得年轻人要么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有不正确的理解。遭遇文化缺失的这一代人,面对的这样一种文化格局,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如果任其发展,将有严重的后果。我们进行此次研究,旨在唤醒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和全面的关注,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将传统
摘要:此次调查主要是研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的专业关系,以性别、学历、专业等方面为切入口,对已就业人员的工作情况(2014-2016年)和在校生的就业意向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就业行业与专业对口程度及对个人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  关键词:就业行业 所学专业 对口程度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01-02  2014
[摘要]近年来,期刊杂志发展速度很快,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大学生原创刊物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大学生办刊却存在许多问题。美国大学刊物的经验能为之提供一定的启示。《山海经新编》将汲取以往大学生办刊的经验以及知名媒体人的建议进行刊物设计和建构。  [关键词]原创刊物 《山海经新编》 设计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摘要:微课是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基于微课的特点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创新之处,本文系统分析了微课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际教学实践,对现行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11-02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